貧困是不是學生隱私?\"遮貧\"更多緣于社會環境影響?
摘要: 編者按:南京理工大學近日啟動“暖心飯卡”項目,通過對學生在食堂就餐的數據分析確定受助對象,直接將補貼款打入受助學生的飯卡,除受助者本人外再無人知曉
編者按:南京理工大學近日啟動“暖心飯卡”項目,通過對學生在食堂就餐的數據分析確定受助對象,直接將補貼款打入受助學生的飯卡,除受助者本人外再無人知曉。本報3月26日刊發社評《別讓“暖心飯卡”遮蔽了公平問題》,認為大學生享受了貧困生助學金或其他補助,應當承擔公開個人基本信息的義務。有研究者和讀者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大學幫困應保護貧困學生的隱私,不應公開他們的個人信息。大學幫困該不該公開受助學生的個人信息?貧困大學生該如何正視自己的“貧困”?本報《每日評論》版就此發起“貧困,是不是貧困大學生的隱私?”話題討論,歡迎廣大讀者、高校師生、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參與,來稿請發到本版信箱:meiripinglun@vip.sina.com,郵件標題請注明“大討論”字樣。
貧困是不是貧困大學生的隱私?從理論上說,貧困不應該成為大學生的隱私。道理很簡單,貧困是指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好,貧困可能是由疾病、受災、人多勞動力少、下崗失業、創業破產等導致。這種貧困是一個客觀事實,但不是一種恥辱。大學生有什么必要隱瞞家庭的貧困事實,把家庭貧困當作一種不能為別人知曉的“秘密”呢?甚至有的大學生為了保守這個“秘密”,連可以獲得資助和救濟的權利也放棄了,以至于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難道隱私權比吃飽飯還要重要?
即使你把家庭貧困當作隱私,在進行權利排序時,也不能把隱私權放到不適當的高度。就社會而言,保護隱私權是不能損害公共利益的;就個人而言,隱私權也不能高于生命權和生存權,否則隱私權還有什么意義?
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大學生隱瞞自己家庭貧困的實際情況,首先是因為家庭的貧困而心理自卑、孤僻、壓抑,不愿意別人知道自己家庭貧困,在申請補助需要公開家庭貧困情況時尤其如此。當申請補助要把自己認為最自卑、壓抑的事情公開示眾,他們會感到這是對自己隱私和尊嚴的傷害,有人甚至選擇放棄申請。這時候,我們對他們去講“人窮志不短”,追問貧困學生“如果連自己貧困、需要接受幫助資助的事實都不能承受,今后怎么能面對人生更大的困難”,的確顯得有點過分,調子有點太高了。
是什么讓貧困大學生變成如此敏感、脆弱,以至于要遮蓋家庭的貧困?如果只是個別大學生這樣,還可以說是他自己的思想走上了岔道;如果更多的大學、更多的貧困生都有這種看法,那就要更多地歸因于環境的影響。這里首先要說社會大環境。當今社會已經不再是“越窮越光榮”的年代,而是所謂“越富越威風”的時代了,富了就有地位、有勢力,贏者通吃,甚至到了“笑貧不笑娼”、“笑貧不笑貪”的地步,貧窮則寸步難行,處處困難。
其次,大學的小環境也不能忽視。大學里如果能淡化貧困差異,讓全體學生都過相對統一的學校生活,窮學生不會“丟臉”,富學生也沒機會“露臉”,這時候就是誰的學習成績好、綜合素質高,誰就受到更多的尊重。如果一個富裕家庭的學生成績和素質很差勁,其紈绔子弟的做派只會讓人瞧不起,貧困生還會感到自卑嗎?
這樣看來,貧困大學生把貧窮當做“隱私”,更多的是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所致。社會大環境是很難改變的,但大學能做到的是營造良好的小環境,讓貧困生能夠平等地享有尊嚴,他們的脆弱心理才能有所舒緩。學校在對貧困生進行救助時,既考慮監督和公開,又注意保護隱私,兩者需要統籌兼顧,妥當把握。
盡管我們愿意從環境角度去理解大學生的“遮貧”,但我們還是希望更多的受助貧困大學生能夠如實公開自己的基本信息,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家庭貧困,然后再用優秀的表現樹立自己堅強、良好的形象,讓人們看到一個挑戰習俗、挑戰命運的時代嬌子。這也正是古人說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窮不失志、富不癲狂”的修養標桿。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北京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