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時政報道 落實“三貼近”
摘要:鄭付生為了把新聞鏡頭更好地對準基層,把新聞版面更好地留給群眾,近年來,上級有關部門要求新聞工作者要關注基層、關注一線、關注民生,到經濟建設主戰場、到火熱的群眾生
鄭付生
為了把新聞鏡頭更好地對準基層,把新聞版面更好地留給群眾,近年來,上級有關部門要求新聞工作者要關注基層、關注一線、關注民生,到經濟建設主戰場、到火熱的群眾生活當中,采寫大量鮮活的新聞稿件,改進時政報道,落實“三貼近”,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但在新的形勢之下,改革會議和領導人報道不是簡單的條數上和字數上的“減法”,而是挖掘其中的政策和工作信息,以新的新聞宣傳方式全力做好“加法”,將政治優勢化為新聞優勢,再將新聞優勢化為主導社會輿論的優勢。這既是黨報的天然職責,也是地市黨報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新聞優勢,更是地市黨報的核心競爭力。
內容空、模式化——會議報道必須改進
不必諱言,到目前為止,會議和領導同志報道因為過多,仍然使許多地市黨報處于群眾不滿意、領導不滿意、媒體人也不滿意的尷尬境地。群眾不滿意,是因為會議報道以領導為主角、以我說你聽為取向的報道方式,使會議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聯的信息大量缺損。領導不滿意,是因為這樣的報道實際上沒有達到應有宣傳效果。媒體人不滿意,則是因為這種會議報道模式,徒有導向之表,而無影響力之實,沒有發揮地市黨報政治報道優勢所產生的作用。
減條數、減字數——以“走轉改”推動“三貼近”的落實
改革會議和領導人活動報道因而成為黨報的最大呼聲,也推動了改革的步伐。版面上會議報道少了,稿件短了,報道分流了(由全在一版分流到其他版面),更多鮮活的群眾關注的新聞上了一版,甚至走上了頭條、報眼等重要位置。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轉變作風、改變文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到經濟建設主戰場、到火熱的生活當中,尋找線索、挖掘細節,采寫大量鮮活的報道。同時在堅持正確導向前提下,在完成常規時政報道的基礎上,把領導活動和會議中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有新聞價值的東西,準確、生動、深刻地呈獻給讀者。
變形式、加分量——鞏固主流媒體地位的必然選擇
從社會心理來看,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與群眾切身利益的關聯度越來越緊密,大量民生工程不斷推出,群眾對黨委、政府工作的知情欲望也越來越迫切,參政議政的要求、能力和水平也越來越高。兩個方面的結合,就使得政策信息、工作信息成為群眾最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由于這些政策和工作信息,多是以會議的形式來發布的,創新方式方法,做好會議報道的“加法”,就是地市黨報鞏固主流媒體地位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都市類報紙之所以采取各種措施,全力爭搶會議報道這塊“蛋糕”,正是看到了只有擁有政策和工作信息資源,才能擠進主流媒體的行列,也才能持久地占領市場。都市類報紙尚且如此,黨報更應以“加法”來全力把握住每一次會議中政策和工作信息“第一發布權”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
這里所說的“加法”,不是按照現存報道模式增加會議報道的數量,而是要改會議報道中的以領導為主角轉為以群眾為主角,變工作視角為群眾視角,盡可能地挖掘出每一次會議中富含的群眾迫切需要知情的政策信息、工作信息,并通過進一步的采訪,道前因,說后果,放大信息量,最大可能地增強與群眾的關聯度;通過多種版面手段,形成眼球效應,在吸引中增強引導、主導能力,在服務群眾中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概括起來就是,地市黨報要在報道理念上實現“兩變一加”:主角變領導為群眾,變指出強調報道模式為政策工作信息發布模式;盡可能地增加會議和領導人活動內容與群眾的關聯度。關聯度明顯的,報道要舍得給版面;關聯度隱性的,要補充采訪,增強關聯度。(作者單位:駐馬店日報社)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