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類內容“屏蔽”家長?如何進入孩子朋友圈?
摘要: 家長沒有給孩子安全的傾訴渠道,或不重視與孩子溝通中的藝術,都會導致孩子在朋友圈中對父母“言不由衷”,甚至選擇性忽略。 你在孩子的社交好友名單中嗎
家長沒有給孩子安全的傾訴渠道,或不重視與孩子溝通中的藝術,都會導致孩子在朋友圈中對父母“言不由衷”,甚至選擇性忽略。
你在孩子的社交好友名單中嗎?你看到的是孩子真實的樣子嗎?
目前,青少年擁有個人互聯網社交媒體的年齡正在逐步降低。部分受訪的初二年級學生表示,他們多數在9至10歲就擁有了個人社交賬號。而多數學生會“應家長的要求”,將父母親添加為自己的社交好友。但加好友并不意味著是真好友,父母對子女社交媒體的管理態度和技巧,決定了孩子對父母敞開心扉的程度。
四年級擁有個人社交賬號
“初戀,來了,就好好珍惜”、“這游戲你敢轉嗎?如果你曾經喜歡過我,可以私聊給我發個1~;如果你現在正在喜歡我,可以私聊給我發個2~”……
小齊是一名初二的學生,他會時不時地在朋友圈里發一些類似情感問題的文章或接龍游戲。小齊說,其實父母也在自己的微信好友里,但他的朋友圈會有選擇地對父母開放。“有些跟同學的互動,父母看見了會嘮嘮叨叨,省得麻煩。”小齊說,為了不引起父母的懷疑,他在朋友圈分享的旅游信息以及學校趣聞會讓父母分享,一些情感話題則會屏蔽父母。
目前,中學生乃至小學生基本都擁有個人的通訊設備,應用互聯網社交媒體,在中小學生中也非常普遍。在新京報日前進行的“你在孩子社交好友名單中嗎”的調查中,40%的家長反饋,自己的孩子擁有微信;36%的家長承認孩子有QQ。北京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新京報小記者站面向初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中,多數初二學生表示,他們擁有第一個互聯網社交媒體賬號的時間通常是在四年級。
北京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團委老師李鑫表示,雖然學校不鼓勵學生帶手機到學校,但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有些時候聯系學生或進行信息發布確實需要通訊工具。而部分初二學生也表示,他們最初申請互聯網社交媒體賬號的原因,有相當一部分是為了接收學校的通知,或老師布置的作業。之后,這些賬號才逐漸發展成為社交工具。
情感類內容“屏蔽”家長
受訪的多數初中學生表示,自己是應父母的要求加他們為社交好友的。部分學生稱,他們在發朋友圈或QQ空間時,會在意父母在圈內,因此會只發搞笑的內容,涉及情感類的“敏感內容”,很多學生會選擇只看不轉,“主要是怕父母不理解,產生麻煩。”一位女生說。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團委書記楊金雪表示,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是否在談戀愛、找對象,非要監視一下孩子。其實,窺探孩子的社交信息就跟偷看孩子的信件、日記是一樣的。家長應該給孩子適當的空間。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委員會副主任程忠智則提醒家長,特別是子女在中學階段的家長:中學階段的孩子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把同伴放在第一位,孩子不愿家長過深介入自己的社交圈,是這一時期的心理特點。
程忠智認為,家長可以通過觀察,感知孩子的情緒波動與成績變化,分析孩子的發展動態。而在社交媒體的管理上,應給予孩子一定寬容度,切忌硬闖孩子的朋友圈。另外,家長與孩子溝通也要講求說話的藝術,以引導的方式提出自己對孩子使用社交媒體的意見。
【專家對話】
●程忠智,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委員會副主任
孩子應有表達情緒的私人空間
新京報:現在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微信、QQ等網絡社交工具,一些家長總想監督孩子的網上社交活動,要求進入到孩子的網絡社交圈中,你認為這樣有利于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嗎?
程忠智:孩子們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是他們之間有自己的語言、有共同的話題,家長硬要闖入孩子的社交圈并不是很合適。我非常理解家長的想法,但家長沒有意識到,中學階段的孩子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把同伴放在第一位,他們很重視同學間的交流。另一方面,孩子不愿家長進入自己的社交圈,青春期的孩子身體發育日趨成熟,會說一些跟異性交往有關的話題,不愿讓家長知道。
新京報:你不建議家長進入孩子的網絡社交圈?
程忠智:家長加入孩子的微信或QQ是沒有問題的。我的意思是,父母在進入到孩子的這些網絡社交圈后,不要想著再進一步進入到孩子的個別的朋友圈里,家長應該給孩子留有一定表達情緒的空間,不要逼得太緊。
新京報:有些家長說,進入孩子的社交圈,只想了解孩子的日常動態。
程忠智:其實,就算家長進入到孩子的朋友圈里,如果孩子不想讓家長看的東西,家長還是看不到。家長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多跟孩子交流,讓孩子自己表達最近的動態。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通過觀察來關注孩子的動態,看看孩子最近的學習是否有波動,是否有下降;最近的情緒怎么樣。如果學習成績和情緒都沒有太大變化,那就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如果發現有異常,則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
新京報:有些孩子發朋友圈時,將父母屏蔽掉。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該怎么辦?
程忠智:這里主要需要家長的引導,家長可以主動告訴孩子,在朋友圈不要只發一些個別人能看的東西,因為朋友圈發出去的東西會直接影響到別人對你的看法。可以多發一些讓家長可以一起分享的內容。其實對于孩子,你給予期待,他是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可以引導孩子,但沒必要強硬地進行干涉。
家長
給孩子最安全的傾訴渠道
張恩慈的女兒在北師大四附中上初一,因為工作原因,女兒周一至周五都住在姥姥家,微信是母女二人日常溝通的主要工具。張恩慈說,自己一點都不擔心女兒會在朋友圈里屏蔽自己,她也不會主動窺探女兒的隱私,因為她和女兒的關系更像好朋友。
“我只告訴她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一些她該經歷的事、該摔的跤,都應該讓她親身感受。”張恩慈說,自己也走過青春期,能體會如果自己跟大人說一件事情,家長表現出很反感、不愿意聽,以后肯定什么都不會跟家長說。因此,女兒無論有什么事情跟她講,她再忙都會耐心聽完。“家長沒有給予孩子安全的傾訴渠道,孩子一定會通過網絡尋找寄托。”她要讓女兒知道,父母是最值得放心傾訴的對象。
在情感問題上,她也與女兒開誠布公:初中有喜歡的男生,不可以交往,因為男孩、女孩都沒有長好;高中允許跟自己喜歡的男生牽牽手,因為那個年齡段的女孩除了親情外,也需要懵懂的異性的愛;大學后可以正式交男朋友。
張恩慈說,只要對孩子說明網絡社交的雷區,再給予孩子充分的傾訴渠道,網絡社交對于孩子而言并不是那么可怕。
學生
圈子轉發消息會在乎家長眼光
“我六年級才有了QQ號,相比其他同學算是比較晚的。”北師大四附中上初二的何媛媛說,當初開設QQ號就是為了同學之間交流方便。幾個月后,父母知道她有了QQ號,就主動提出加入了她的好友名單。
何媛媛說,自己QQ空間里的東西多是比較搞笑的內容,因此不會刻意避諱父母。“但偶爾也會有一些其他同學QQ空間的東西,我覺得不錯,但不會轉發,因為會擔心父母多想。”
她認為,作為年輕人,他們的世界父母不會全部理解。“比如,有些網絡語言,同齡人之間使用會覺得沒什么,到了父母那里,可能就覺得不好。”何媛媛認為自己的父母是開明的,但有些觀念并不一定一下就能接受。
父母關心孩子的社交圈,何媛媛不認為這是父母瞎操心。但對于度的把握,她認為“只要不翻看孩子的聊天記錄就可以了。”她說,如果父母關心自己日常交往哪些朋友,自己可以坦白告訴父母。
何媛媛說,在對自己的互聯網社交管理上,父母做得還不錯,基本只是提醒她注意控制時間,不要過度沉迷,“這點干預,我可以接受。”(采寫/新京報記者 杜丁)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新京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