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調查數據顯示:八成讀者愿意讓自己孩子吃苦
摘要: 編者按 教育大數據正在逐漸成為影響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現象的調查數據,能夠反映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方向;區域教育的宏觀數據,能夠反映出當地教育發展的水平
編者按
教育大數據正在逐漸成為影響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現象的調查數據,能夠反映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方向;區域教育的宏觀數據,能夠反映出當地教育發展的水平和問題;學生學習的數據,可以應用到教與學的過程中,更好地實行“因材施教”。大數據,為我們觀察教育現象、推動教育改革、高效教書育人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工具。從今天開始,中國教育報及微信開設《大數據看教育》欄目,敬請關注。
湖北一校長“吃苦教育”演講引爆網絡,七千讀者參與的調查顯示——
八成讀者愿意讓自己孩子吃苦
近日,湖北隨州二中校長王桂蘭的一篇開學演講稿《不讀書、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刷爆了朋友圈。其中倡導鼓勵學生吃苦的觀點在網上也引起了熱議。日前,本報在微信公眾號中發布了一個小調查,短短一天,已有七千多位讀者參與調查。
大部分讀者對于“吃苦”一說持支持態度。83%的讀者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吃苦;16%的讀者認為應該讓孩子吃一點苦,但別太多;只有1%的讀者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同時,83%的讀者認為,要獲得成功,吃苦很重要;也有9%的讀者認為吃苦對于成功來說,不是最重要的。
什么算是吃苦呢?調查中得票最高的5項分別是“刻苦學習”“遭遇坎坷”“家境貧寒”“精神上的痛苦”“參與體能類的活動,如軍訓”。但其實,孩子不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遇到的任何困難,都會牽動父母的心。來自北京的母親王曉利說,高考是女兒吃過的最大的苦。來自威海的家長呂娟說,自己的孩子在十一二歲時,就開始住校,生活起居都要學著自己照顧自己,讓她很不放心。
接觸過更多孩子的老師們,在指導學生學習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但對吃苦這件事的看法卻各有不同。北京市陳經綸中學語文教師宋嵩嵩認為,孩子們大量做題、晚睡早起,很辛苦,讓她很是心疼。陜西的郭翠萍老師則認為,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在各方面取得成績,如學習、體育比賽、唱歌比賽等等,都屬于吃苦。而北京的英語教師王老師則認為,現在的孩子們吃的苦不多,“學得晚一點、堅持體育鍛煉,這都是學生們應該做的。有的學生吃不了苦,做早操的時候,會躲在廁所里、樓道里,或者專門挑做操時間到辦公室問問題”。
對于王桂蘭校長的這篇演講稿,有78%的讀者表示認同,但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譚邦和認為:“這位校長的‘雞血演講’,看起來是在關心學生的一輩子,其實是只管學生在高中這一陣子,追求的是校長自己的成功。學生考上大學以后會怎樣走以后的人生之路,不在這位校長的考量之中。”
對此,宋嵩嵩說:“大多數學校不是這樣想的。要求學生刻苦,其實是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在學習中形成習慣,養成有毅力、能突破困難、堅持到底的品質,能讓孩子受益一生。就如同家長要求孩子堅持學鋼琴、練書法,并非是想讓孩子成名成家,而是在培養孩子學會堅持。”
在調查中,28%的讀者認為這種“雞血刺激”對孩子幫助很大;66%的讀者認為對孩子有一定幫助;只有3%的讀者認為這種刺激對孩子完全沒有幫助。郭翠萍老師說:“我覺得雞湯式的鼓勵學生吃苦的文章會有一點作用,但不起關鍵作用。關鍵在于,學生需要自己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重要性,意識到自己必須吃苦努力才會實現自身價值。”(實習生 張千千 記者 李凌)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教育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