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的“心理作用”堪比藥效
摘要: (Gettyimages供圖) 安慰劑可對大腦和身體產生真實、可測量的生物學效應,適當使用安慰劑可降低藥物的依賴性、副作用和費用 虛假的治療按理說是無效的,實際上
(Gettyimages供圖)
安慰劑可對大腦和身體產生真實、可測量的生物學效應,適當使用安慰劑可降低藥物的依賴性、副作用和費用
虛假的治療按理說是無效的,實際上卻能誘發出“安慰劑效應”,給患者身體癥狀好轉的感覺。原來,大腦意識對健康有一定作用,安慰劑效應并非幻想,而是人體里真實的生物學變化。特別是涉及疼痛、抑郁等主觀癥狀時,安慰劑效應很明顯,有時精神科醫生也會借此用心理暗示技術治療。但是,安慰劑效應也可以起到反作用,當醫患雙方之間產生誤解,患者起疑心想歪了,以為自己沒得救,可加重病情。
文/廣州日報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胡譽懷
研究:
安慰劑也可產生生物學效應
大腦意識能為身體提供“療愈”的力量,是很多偽科學治療的常用說法。在科學以外的“替代醫學”領域中,很多“神醫”宣稱大腦意識能夠治療癌癥、癱瘓等。其實,癌癥患者無法空想出健康,抑郁癥患者也無法空想出快樂,這些“治療”并無效果。患者有時感覺好了,只不過是病情本身出現波動而已。在現代醫學上,藥物等各種治療都要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排除安慰劑效應,證實治療對身體的確有作用。
但是,人類的心理能影響生理。例如,你在馬路上差一點被車撞了,你會心跳加速,甚至嚇出一身冷汗。“望梅止渴”是典型的安慰劑效應,你還沒有咬到可能很酸的梅子,你的唾液腺已經蠢蠢欲動。英國科普作家喬·馬爾尚在其新書《大腦治愈力》中介紹說,患者對治療的預期、治療的儀式過程、醫患互動交流等產生的心理作用也不可忽視,有時效果不亞于藥物。科學研究顯示,安慰劑雖然不是真藥,但也可以對大腦和身體產生真實、可測量的生物學效應。
例如,安慰劑能夠引起大腦分泌內啡肽,這種化學物質具有鎮痛效果。帕金森氏病患者吃了安慰劑后,也會誘發大腦分泌神經遞質多巴胺,跟吃真藥有類似作用。在德國的針灸鎮痛實驗中,按照穴位扎針的實驗組跟不按穴位扎針的實驗組取得相同的效果,優于止痛藥、物理治療和運動鍛煉的對照組。即使是嚴重到威脅生命的疾病,例如癌癥,積極的想法雖然不能替代規范的醫學治療消滅癌癥,但可以讓患者更好地適應癥狀,配合化療等治療。
應用:
主觀癥狀和免疫功能易“安慰”
在腸易激綜合征、抑郁癥和注意力缺陷障礙等疾病的臨床試驗上,安慰劑的療效獲得證實。有時,你明知道自己吃的是安慰劑,依然會有效果,盡管效果不一定有真藥那么好。事實上,在服用真藥的時候,患者獲得的療效有相當一部分是安慰劑效應。馬爾尚稱,也許藥物能讓人們獲得安全感,然后病情就好轉了,但安慰劑效應不能一概而論,可分成3種情況:
1.對于治療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安慰劑是幾乎沒有作用的,患者不能用大腦意識影響自己的病情。
2.對于疼痛、疲勞、惡心、抑郁等經常出現在分娩、癌癥、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等情況中的主觀癥狀,安慰劑讓患者感覺很有效。這些癥狀與身體受傷有關,是大腦發出的危險信號。當患者緊張、沮喪的時候,大腦的危險信號會放大,于是出現各種難受。但是,如果患者感覺受到別人的關心、支持,大腦就以為危險過去了,沒必要繼續發信號,于是難受癥狀就緩解了。
3.對于過敏和一些自身免疫病,涉及到患者的免疫功能,雖然大腦意識無法直接影響免疫反應,但是身體可形成條件反射,把藥物和生理反應聯系起來。例如,患者服用某種藥物下調免疫功能,服用數次之后,換成安慰劑,身體也會自動下調免疫功能。對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的患者來說,適當使用安慰劑可降低藥物的依賴性、副作用和費用。
在醫院的精神科,醫生經常利用安慰劑效應對癔癥、某些神經官能癥進行心理暗示治療。左小萍舉例說,有的長期失眠的患者吃了“安眠藥”之后也能睡著,其實那是維生素片,不是對癥的藥物。這種“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容易受暗示的人效果較好,他們依賴醫生,對醫生說的話100%聽從;性格固執的人則效果不好。一些精神分裂癥患者求神拜佛、找神婆“治療”后病情也可能好轉,但效果不能持續,還需要接受藥物等綜合治療。
反安慰劑效應:
敏感患者可嚇死自己
安慰劑效應不一定都是積極的,還有“反安慰劑效應”——一些患者被醫生誤診,甚至被醫生錯誤地宣判“死刑”之后,受到了強烈的暗示,以為自己病入膏肓,沒治了,果然健康狀況急轉直下,甚至被嚇死了,其實病情本來沒那么嚴重。
左小萍稱,反安慰劑效應大多是醫源性的,有的醫生工作繁忙,嫌患者啰嗦,不耐煩、不注意就說了不恰當的話,或者露出異樣的神態表情;患者本身敏感也是重要的原因,例如聽到醫生說回去好好休息,“好吃的多吃點,該玩就去玩”,就容易按自己的思維模式向壞的方向想,覺得自己“時日無多”,導致病情加重。
受到反安慰劑效應影響的患者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可通過認知行為治療糾正認知偏差。左小萍稱,醫生會告訴他們問題不大,再一步步打消其思想顧慮。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廣州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