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勝要訣”
摘要: ——我國推進協調發展回眸與展望 1月16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開業;2月初,京津冀“十三五”規劃印發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
——我國推進協調發展回眸與展望
1月16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開業;2月初,京津冀“十三五”規劃印發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呼之欲出……新年伊始,關于“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消息紛至沓來。三大戰略貫通東中西、協調南北方、放眼海內外,是我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生動寫照。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協調發展理念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協調發展提到了“制勝要訣”的高度,形成了一系列新認識、新思想、新方法。展望“十三五”,落實協調發展理念,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對于決勝全面小康具有關鍵意義。
全面小康的內在要求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重點在“全面”,難點也在“全面”。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發展,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城鄉區域攜手的普遍進步,是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同步增強,是兼具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協調發展。
“全面”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協調發展、統籌兼顧才能得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立足長遠、謀劃全局,對協調發展的認識不斷深化,理念不斷創新。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列為次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并創新區域政策,重視跨區域、次區域規劃,提高區域政策精準性。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要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強調,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要使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
今年初,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要學會運用辯證法,善于“彈鋼琴”。
發展實際的迫切需求
協調理念在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實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經濟發展量質齊升。5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近8.0%,這是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增長,是動力機制逐步轉換的增長,也是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增長。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持續優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改革協同深化,質量效益型、環境友好型的集約化發展方式正在形成。
城鄉區域協同發展。5年來,伴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出臺,新型城鎮化試點不斷啟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1%。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在“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基礎上,打造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重視支持欠發達地區發展,出臺了多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經濟社會協調共進。經濟增長與民生改善相協調,5年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GDP增速,收入差距逐漸縮小,新增就業數量持續增加;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鞏固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
經濟與國防建設加強融合。5年來,積極探索國防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鯤鵬”運20、C919、蛟龍600取得重大突破,正是航空工業推動產融結合、軍民融合取得的成就。以“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代表的科研成果,也在國防和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產生了重大效應。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們也遇到了許多“成長的煩惱”,發展不協調就是其中之一。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承載力下降、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只手硬、一只手軟”等矛盾,都是這種不協調的具體體現。以協調理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針對這些突出矛盾和現實問題做出的主動選擇,目的在于增強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統籌兼顧的持續追求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平衡就是協調,就是讓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各種因素相互適應、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協調聯動。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統籌好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的各種重大關系,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用好協調發展的“制勝要訣”至關重要。
實現協調發展,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面對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矛盾,既要全面考量,統籌兼顧,又要從現實需要出發,有所側重,抓住要害;既要厚植既有優勢,也要著力補齊短板,加大對落后地區、貧困人口、弱勢群體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善用辯證思維指導工作,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把協調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實現協調發展,要把握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既有不平衡的趨勢,也有平衡的趨勢。收官之戰,講究平衡之道。要找到恰當的均衡點,在不平衡中保持平衡,在平衡中掌控不平衡。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統籌兼顧,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和格局,實現動態中的平衡、發展中的協調、進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紛亂”中的有序。
實現協調發展,要善用發展短板和潛力的統一。短板具有兩重性,既是薄弱環節和掣肘因素,又是潛力所系、空間所在。補短板,往往能夠打通新的發展路徑,形成推動發展的新動力,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要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面對可能持續存在的經濟下行壓力,辯證認識這一點十分重要。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要義所在正是協調。下好“十三五”發展的全國一盤棋,秉持協調理念,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這是刻不容緩的時代命題,也是包容和合的中國智慧。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