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產品結構是應對油耗標準的必由之路
摘要:何立軍進入2016年,各車企在應對更為復雜市場競爭的同時,提升車輛的技術水平同樣刻不容緩。特別是降低油耗的任務尤為重要,其甚至會決定一家車企的生死存亡——
何立軍
進入2016年,各車企在應對更為復雜市場競爭的同時,提升車輛的技術水平同樣刻不容緩。特別是降低油耗的任務尤為重要,其甚至會決定一家車企的生死存亡——面對“2020年5升”的百公里平均油耗標準,所有車企都是不輕松的。從今年的6.7升到2020年的5升,雖然只有1.7升的差別,看似數字很小,但對已經非常成熟的發動機技術來說,目前狀態下幾乎沒有可能達到。
雖然可以用新能源部分減低平均油耗,但傳統能源技術同樣重要。畢竟,即使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有大發展,其銷量與傳統能源車相比還是非常少的。總之,提升車輛技術水平,特別是發動機技術水平是重中之重。在發動機技術層面,國內車企水平有限,即使合資車企也沒有掌握多少核心技術,而5年內要大幅提升水平更是難上加難。當然,更難的是包括自主品牌在內技術儲備不多的車企。這種情況下,車企應尋求跨界合作,尋找新材料、新工藝。同時也要注意到,近幾年各車企都在發展SUV產品,相對轎車來說,SUV油耗更高,無形中增加了降低平均油耗的難度。雖然SUV是很多車企的救命稻草,但面對2020年的高標準,救命稻草也是一時的,調整產品結構已經迫在眉睫,應向小型化、輕量化、功能化發展。
除提升車輛技術水平外,各車企均計劃采用新能源產品來拉低平均油耗,不論愿不愿意,各車企都走在越來越環保的道路上。但目前來說,新能源發展路徑究竟是什么還沒有特別明確的方向,這種情況下不應限制發展路徑,而且也不能太過于強調目的性,應鼓勵適合當下的路徑,比如包括插電混動在內的混合動力。
不可否認,2020年的平均油耗標準使各車企壓力很大,一些盲目應對恐怕難以避免。大多數車企現在都上馬純電動汽車項目,而就目前的純電動產品來看,技術同質化比較明顯,如何避免同質化產品的產能過剩也是非常緊迫的一件事。
降低平均油耗是環境的要求,也是技術進步的體現,但過程同樣重要。雖然目前無法預估到2020年有多少家車企能夠達到最終標準,但只要政策不打折扣,發展方向才不會跑偏。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