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雕故里華陂鎮
摘要:□ 趙新春從上蔡縣城往北大約二十公里就是華陂鎮。作為上蔡縣最北邊的一個鎮,華陂鎮毗鄰漯河、周口兩市,自古交通便利,在明代北京、開封南下湖廣驛道西移經西平以
□ 趙新春
從上蔡縣城往北大約
漆雕開與漆雕墓
漆雕開本名啟,字子開(也有記載中說字子若或子修)。漢代為避漢景帝劉啟諱改其名為開(《史記》作漆彫開)。漆雕開少孔子11歲,跟從孔子學習《尚書》,在孔門七十二賢中以德行著稱,是孔門漆雕之儒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著有《漆雕子》一書。漆雕開發展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學說,主張“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于臧獲,行直則怒于諸侯”的勇者不懼的任俠不屈。東漢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漆雕開開始被朝廷祭祀,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為滕伯,宋代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0年)封平輿侯,南宋度宗咸淳三中(1267年)從祀孔子,明嘉靖九年(1530年)始稱先賢漆雕子。
漆雕開墓位于上蔡縣華陂鎮華南村,原墓在文革中被毀,現存墓冢建于1986年,是用青磚和水泥壘砌圓形墳塋,現在已經有些開裂。據當地人講,墓冢原有的碑碣大多在文革中流失或被毀,現存的兩塊是1986年墓地重修時才找到的。兩塊碑石雖然有些殘損,但仍能分辨出一塊立于清朝咸豐年間,另一塊立于光緒年間。兩塊墓碑也說明除了《上蔡縣志》記載的康熙28年對漆雕開墓和漆雕祠重修外,清朝還兩次對漆雕開墓和祠進行過整修或重建。
漆雕開墓和祠建于何時?史書沒有記載,資料所見對漆雕開墓祠最早的維護是在明朝萬歷三十五年,上蔡知縣張延登作有《先賢漆雕祠記》,從文中可以看出,之前華陂即有漆雕墓,祠稱二賢祠,祀漆雕開和漢代翟方進。根據《汝寧府志》和《上蔡縣志》留下的文字可以推知,文革以前華陂漆雕墓或祠前石碑應該還有明朝上蔡知縣張延登的《先賢漆雕祠記》(立于上蔡縣南門郭外)、清代分巡南汝光道道臺袁虞尊《重建先賢漆雕子祠碑》、清代上蔡知縣楊廷望《重建先賢漆雕祠碑》。
現在的漆雕開墓西邊就是民宅,東邊是一泓水塘。《上蔡縣志》記載,這里就是當時上蔡著名八景之一“鴻隙現蓮”盛景——鴻隙湖所在地。清代著名理學家、上蔡人張沐《鴻隙荷爛》一詩,對此有很細致地描寫“萬畝渟泉老不流,際天花草爛云頭。波飄蓮瓣燒成暑,市起菖蒲寒入秋。水利興時多種稻,漁歌向夜盡撐舟。居民猶記漆雕開,到處逢人說末周。”
據當地人說,當年孔子周游列國,由葉返蔡路過華陂,就住在漆雕開家里。為招待自己的老師和師兄弟,漆雕開到鴻隙湖里采蓮卻不幸落水而逝,最后連遺體都沒有找到。自從漆雕開落水后,鴻隙湖的蓮花便由以前的白色變成了紅色。這個開滿蓮花的地方,便被人們稱為“花陂”,因“花”與“華”通,今天就叫成了“華陂”。
華陂與湖廣驛道
關于華陂,古代典籍中記載并不多,現存文獻中最早的記載是宋代王存的《元豐九域志》:“上蔡州(指蔡州,即今天的汝南縣城)北五十五里,二鄉,東岸、苽陂(亦寫作“菰陂”,古代“菰”“苽”通用)、邵店三鎮”。這里的苽陂,就是華陂。
菰就是現在所說的茭白,多生長于湖澤眾多的地區。根據古籍記載,當時中原地區遠比現在溫暖,加之華陂一帶多水陂,或許“苽陂”之名可能與當地盛產“苽”有關。
宋代的鎮已不像唐朝時僅限于軍事功能,另有現代集鎮的經濟屬性。其鎮僅次于縣,到一定規模也可以升格為縣。華陂在北宋成為重鎮,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有關,更與宋朝定都開封緊密相關。
宋代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隨著宋朝定都開封及之后王朝定都北京,河南境內南下交通則開始以開封(清代以后為鄭州)為中心,南下干線東移至汝寧。據《永樂大典》所載《析津志》記載,由汴梁而發的驛路分四路:“一路正西由當陽至河南府;一路正南由朱仟迤里東南至蘄州;一路東南由杞縣至壽州;一路西南由洧川至襄陽。”四路分別到達陜西四川行省、江西行省、江浙行省、湖廣行省和云南行省。而由汴梁到江西行省的驛路則經行華陂,大致沿汴梁—朱仙鎮—鄢陵—上蔡—蔡州(今汝南)—真陽(今正陽)—羅山—黃陂—黃州(今黃岡市黃州區)—蘄州(今湖北蘄春)而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市),與今天S219省道大致重合。
據申時行修訂的《大明會典》記載,明朝時駐馬店境內有汝陽(今汝南)馬驛、上蔡馬驛和西平馬驛三驛。明朝《許州志》載成化十二年臨潁、郾城兩縣始設馬驛,由此可以推斷,這條由北而南的驛路不經華陂,改由鄢陵轉行臨潁、郾城、西平、上蔡、汝南、正陽一線應在明成化年間。
清朝順治十五年,浙江人金鎮任汝寧知府,在他的《條議汝南利弊十事》中,提及這條南北國家驛路,與明代也有不同,為“汝屬西、遂、確、信,北接開封之郾城,南達湖廣之應山”,并且“地當南北極沖”,與今天的107國道吻合。由西平經上蔡、汝陽(即汝南)、正陽的路線,則改經息縣、光山到達湖北麻城,為次線。
可以說,從宋代到明朝成化年間的500多年里,毗鄰當時國道的華陂見盡繁華,是南來北往客旅行人的落腳點,是上蔡北部重要集鎮。
鴻隙湖與漆雕開溝
陂在《水經注》等文獻里與水緊密相關,用《詩經》的表述或許最為妥帖,即“在水一方”。從華陂的名稱來看,華陂附近應該有一水陂,明清兩代當地官員遺文中認為,這里就是古代為翟方進廢毀的鴻隙陂,也就是后來的鴻隙湖。明代馮善《劉侯除華陂水患記》記載:“陂之水自白馬溝,由洪河粉河(即今天的汾河)入淮。”
在明代以前,鴻隙之水可能多有疏浚,并不為害,展現的是“菡萏數頃,爛若錦綴”水天一色,霞鶩共舞的美景。但隨著水陂年久失修,到明朝嘉靖時已故道盡廢,水流淤塞,每大雨至,則騰涌而出,飄蕩田禾,傾覆室廬。在水陂之西的漆雕開墓,每到春夏水漲,則被水包圍,“宛在中央矣”(見楊廷望《重建先賢漆雕祠碑》)。所以嘉靖四十四年,上蔡知縣劉伯生一上任,即向上請示,并檄陳州府令著西華縣一同疏浚鴻隙湖到汾河的泄水通道,也就是《西華縣志》所載的漆雕開河(清代《汝寧府志》、《上蔡縣志》稱青龍溝。《西華縣志》云,也稱五龍溝或興龍溝)。
此次疏浚到康熙二十五年,上蔡知縣楊廷望到任時,再次淤塞。楊廷望在《重建先賢漆雕祠碑》中說,鴻隙湖縹緲汪洋,崩瀉而激湍,有蓮花數頃,燦若錦綴之意。其好友、汝陽(今汝南)知縣邱天英《華陂行》一詩詳細描繪了當時鴻隙湖一帶水患情形,并將其原因歸咎于翟方進壞鴻隙陂。其詩云“汝水東流開華陂,青龍白虎相吞噬。長風巨浪累千疊,鯨魚跋扈無休時。是日我來大雨過,翻倒江海山岳摧。但見中流沒樹杪,有無片面砥柱之。居民廬舍既淹沒,何處更尋菽麥與?塍畦假非漢相決,堤堰至今百萬赤。子為鯨鯢吁嗟乎,汝水之害有如此。停車三嘆為歔欷!”
這次為徹底解決水圍漆雕開墓問題和鴻隙湖水患,從康熙二十七年到康熙二十九年,楊廷望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對漆雕開墓和鴻隙湖進行了整修,掘“白馬、青龍,得殺水之勢”,使上蔡“西北無與泥矣”(見劉元琬《上蔡闔縣修溝記》)。《西華縣志》記載,乾隆十六年,西華知縣宋恂也對其境內的漆雕開河進行了疏浚,保證了鴻隙湖雨季雨水能快速下瀉。
今天由于降水減少,當年湖光浩渺的鴻隙湖已失去了昔日模樣,沒了洪水侵蝕的漆雕墓。因為人為的破壞已沒有了當年三層院落祠堂祭祀的喧囂,洗卻了鉛華的荒草孤墳,或許更符合不愿為官的漆雕開的個性。站在華陂漆雕墓前,思緒超越千年,細細品味散落在典籍里零碎記憶,還原歷史,每個人感悟不同,與漆雕開如此,與漆雕墓、鴻隙湖、華陂鎮亦如此。歷史,永遠期待來者……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