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為傳統習俗的延續創造條件
摘要:原標題:應為傳統習俗的延續創造條件□彭秀良臘月二十三晚上,我們一家人到電影院去看趙本山主演的賀歲片《過年好》。回來的路上,發現幾個十字路口有燃剩的灰燼,覺得很納
□彭秀良
臘月二十三晚上,我們一家人到電影院去看趙本山主演的賀歲片《過年好》。回來的路上,發現幾個十字路口有燃剩的灰燼,覺得很納悶。一般情況下,都是清明節前才會有人燒紙,以寄托對逝去親人的哀思,怎么小年兒也會有人燒紙呢?我的猜測是跟送灶的習俗有關。
送灶的習俗在中國南北各地很普遍,出現的時間也比較久遠。宋代詩人范成大寫過一首《祭灶詞》,里面有“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的詞句,想必那時已經有燒紙錢送灶君的習俗了。在傳統的鄉土社會里,燒個紙錢本不是多大的問題,廣袤的農村大地完全能夠承受得住紙錢燃燒后造成的些許環境污染。可在霧霾天氣越來越重的北方城市,燒紙錢的行為會受到很多市民的批評,甚至有人會呼吁移風易俗,用所謂“文明的”儀式來代替這種“陋俗”。
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之一,而且更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重要精神來源之一,豈可輕易廢除與此相關聯的外在儀式呢?很多人的思維習慣仍然停留在非此即彼的水平面上,不理解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是一種相容的關系,沒有了傳統的浸潤,我們民族的特質夫復何存!對于燒紙錢這樣的傳統習俗,我們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種對待的方式,不是禁止,而是想法為它的存在創造條件,使之不再造成環境和視覺污染。
記得以前讀過一篇記述海外燒香習俗的文章,“老外”很不理解華人的這種行為。但是,海外華人的尋根意識很濃烈,華人聚集區往往建有不少廟宇,當然廟宇也就成為了華人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那里燒香不會給市容環境造成多大影響。其實,現在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都有數量不菲的廟宇。即以媽祖廟為例,臺灣有近500座,香港也有50多座,而整個江浙地區才有30多座媽祖廟。沒有合適的活動場所,人們只好各自想辦法,城市街道上燒紙錢的現象就難以避免了。
我的意思不是要在城市里修建多少廟宇,是說完全有必要規劃建設一批為市民表達哀思或祭祀的小型場所,為傳統習俗的延續創造條件。這樣一來,既可以消除大街上燒紙錢帶來的污染問題,又可以滿足市民的精神需求。
彭秀良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燕趙晚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