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千年風雨的沈國故城
摘要: □晚報記者 陳軍超 余斌/文 閆宏偉 /圖“以前,每逢夏天下過大雨,老百姓在這片地隨便一翻,就能發現‘蟻鼻錢’,當地人都叫它‘鬼臉錢’
□晚報記者 陳軍超 余斌/文 閆宏偉 /圖
“以前,每逢夏天下過大雨,老百姓在這片地隨便一翻,就能發現‘蟻鼻錢’,當地人都叫它‘鬼臉錢’。”1月19日上午,指著眼前大約高出附近麥田3米的高崗,平輿縣文物管理所所長趙振華告訴記者。
站在這處還能看到古城墻的高崗上,記者的頭頂是湛藍的天空,潔凈得像一面藍色的鏡子,不見一絲云彩,身邊微風輕拂探出頭的麥苗,感覺時光像靜止了一樣。突然聽見飛機從幾萬英尺高空掠過的轟鳴聲,抬頭卻看不見飛機的痕跡,閉上眼睛,似乎自己乘坐時光機穿越歷史的風塵,經歷了3000多年漫長的歲月洗禮,走向遠古……
這里是沈國故城遺址,一座很大的土城遺址,位于距平輿縣城20多公里的射橋鎮古城村。
目前保護較好的東城墻遺址。
傳說綁縛沈國末代國君沈子嘉的縻龍橛遺址。
令公廟遺址旁村民復建的下天橋。
平輿射橋的來歷
春秋沈國的位置,今有三說:一說在安徽臨泉縣境,一說在河南沈丘縣境,一說在河南平輿縣境的射橋鎮古城村。
趙振華告訴記者,射橋名稱的來歷與中國著名的神箭手養由基有關。
楚晉兩國交戰,晉國大將魏锜射中楚王的眼睛,楚王急令養由基回射。養由基一箭射死魏锜,晉國帥亡兵潰,楚國大勝。養由基是平輿邑人,成語“百發百中”、“百步穿楊”,都出自他。軍中稱他“養一箭”,意思是射中目標從不需要第二箭。射橋雖不臨汝、洪河道,但曾有碼頭在洪河的一道支流茅河。宋朝時,平輿人在茅河上建橋,紀念養由基,取名射橋。
與射橋幾里之隔的古城村,曾為汝南郡治。古城村居民集中在沈國遺址上。“前些年,遺址保護難度較大,一些村民以自家挖地窖存放甘蔗為名義,開挖遺址。為了加強村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有關部門在射橋鎮古城村召開了警示教育大會,集中向村民宣講文物保護有關法規。這之后,老百姓的文物保護意識有了很大提高,發現什么情況都會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趙振華感慨地說。
相當于三個故宮
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結果顯示,沈國故城,包括漢代、魏晉汝南郡治平輿故城的南北長約1600米,東西寬約1480米,南北寬1360米,面積200多萬平方米,相當于三個故宮的面積(72萬平方米),城墻高于周圍的地面1~6米不等,個別地段僅存墻基,為層層夯土構成。
趙振華介紹,該遺址是人工夯城,規模宏大,分南、北、東三城,北城為主城。近年,發現該遺址的同時,在故城的南部還發現了一座大型西周春秋至漢代的墓群。
沈國遺址北城為長方形。北城西北部和東南部是古城村民的住房。由于歷代建筑被當地百姓取土墊宅制坯,北城墻已經毀廢,面目全非,僅遺東北角東西不足200米的墻基。西城墻北部,已被群眾夷為平地,建房筑室;東城墻不少地段也因歷代百姓建房取土削蝕嚴重凸凹不平。
在趙振華的帶領下,記者一行首先來到了北城西城墻遺址。記者看到,這里平均高出周圍的地面近3米,四面城墻遺跡已不是很明顯,尚有100多米墻基,看上去更像一個土坡,周邊長著一米多高的荒草。
西城墻全長1170米,分兩段,兩個缺口。趙振華介紹,兩處缺口一為西門遺址,一為1924年群眾避兵匪修古城南寨墻,掘東外壕,西通西城壕,東通拉龍溝,形成了缺口。西城墻寨溝南段的城壕,因群眾拓耕取城墻土填平,墻基保存完好。寨溝以北的城墻被古城的村民夷為平地,拓為宅基地,建成一排排民房。
“東北處的城墻遺址是目前能看到的最高的。”趙振華帶記者登上了東城遺址。記者發現,這里的城墻殘高最高處約6米,頂寬8~15米不等,城墻下有護城坡,寬約 15米,護城坡外300米長的護城河已被填平變為耕地。
趙振華說,這里是保護最好的,遺址內春秋戰國時期的陶片遍布,其中古城村村民菜園的東西角,曾出土有大量漢代的封泥殘片,不少封泥品相尚好,有專家認為這里還曾是漢代汝南郡暑所在地。
古城村支部書記夏中偉是沈國遺址的義務文物保護管理員。頭天晚上,他帶著村干部夏新喜等人在遺址附近轉了一圈,發現有可疑車輛停在附近,還特意上前查看。
“這也是國寶,村里老少爺們都很操心。”夏中偉對記者說。
“原來,城墻比現在高多了。”夏中偉告訴記者,他小的時候,經常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跑到城墻最高處,再坐下去滑下來,看誰速度最快。
“南城墻是故城遺址保護較完整的一處。全長570米,僅一個缺口,經勘探調查為南城門遺址。”站在北城墻上極目遠望,趙振華指著南部的城墻對記者說,但南城墻也并非完美無缺。近年該鎮平整土地,文革前高出周圍平均地面4~6米的南墻,已不存在。東南角可能在古代受茅河道水面較寬,以及拓路,復建令公祠等原因的影響而缺損內收。但南墻基保存完好。基下為城墻護坡,因為墻土沖積疊壓,不經勘探已很難認,護城坡外是護城河。
護城河因歷代雨水沖刷及人為填土拓墾,不復存在,但仍低于周圍的地面1~3米,與南墻的最高處相差約5米。經勘探調查其寬約30米,并溝通西壕、北壕,并與茅河故道即古溵水通融。
趙振華介紹,從現存的城墻痕跡來推斷,春秋戰國直至秦漢、魏晉,南城是工廠作坊區,四周為低矮的城墻,高約3米。南、西二面有寬約15米的壕溝環繞。
東城沒有正式進行考古發掘,但通過多年的文物調查,此城墻類似民國、清代當地的寨墻,墻基寬約15米、高約3米。東城屬于漢代的左城,雙稱“閭左”。民間傳說 ,漢代汝南城通過“拉龍溝”之上的下天橋和附近的上天橋進入東城區。
東城區居民魚龍混雜,這里的居民除庶民百姓外,還有日進斗金的商人。漢代避兵禍的董永和父親曾經落難汝南城,凄風苦雨,寄人籬下,居住在東城區。源于漢代的董孝子祠(漢代董永故居)、仙女廟,即位于此處的柴樓村南。但民間也傳說,漢代的汝南郡府設置于北城,平輿縣衙署則設置于東城。
古城村中無沈姓
這處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商周時期的遺址,是沈國的故址,還是沈姓的發源地。然而,有意思的是,古城村有夏、莊、王等多個姓氏,就是沒有姓沈的,這是為什么呢?
沈國自公元前1063年分封建國,中間數經戰亂,風雨飄搖,但一直維持到公元前506年,才為蔡國所滅,共有557年的歷史。
《史記·管蔡世家》載:“周公旦承王命伐誅武庚,殺管步,放蔡叔……而分殷余民為二;其一封康步為衛君,是為衛康叔,封季載于聃。”周文王十子姬載奉命建立聃國。
沈人源于東夷贏姓的少昊族,夏代徙居山西運城鹽澤之濱建立沈國。周成王元年(約前1063年),贏姓沈參與管蔡之亂。周公滅沈,原贏姓沈君惟恐被周人兼并東遷,故率眾向西域出逃。但因其居地位于周王朝腹地,周師反應快捷,除沈君及部分精減族眾西遁外,大部分沈民被周師俘獲。西徙的沈人成為秦漢時期聞名羌的“沈氏”。
周公滅沈后,指令聃季載把這一部分姓沈國遺民,強遷到聃國,天中地區澺水之濱,即今河南省平輿縣射橋鄉古城村一帶。由于遺民的數量遠遠超過當地聃民,周公、聃叔采取懷柔政策,將聃國改名“沈國”。這大約在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59年)。
后由聃季載世子桓伯襲爵為沈侯。沈國歷十六君,公元前506年,沈子嘉在位時,因沈國拒絕參加召陵會盟,為蔡所滅。沈子嘉逃亡途中被殺,兒子沈尹戊和孫子沈諸梁,在楚國官至司馬、令尹等顯職。歷代沈君的后裔皆以國為氏,南朝著名史家沈約即其后裔。
夏中偉告訴記者,村里有4000多人,夏、王、莊等姓氏都有,就是沒有沈姓。相傳,沈國滅亡時,末代國君沈子嘉的后人紛紛逃逸到外地,沒能逃走的則為了避禍,全部改姓,至此,村中再也沒有沈姓。不過,近年來,馬來西亞、福建等沈姓后裔陸續來此尋根問祖。
歷史上的沈國被蔡國攻滅后,又屬楚,為楚國北疆的軍事重鎮。后因沈人繼承摯人的造車技術,擅長制作多種車輿,此地改名“平輿”。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在此設汝南郡,城市規模突破東城墻,越過拉龍溝(茅河故道),向東擴展近千米。
東晉時期,因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的軍隊大規模南侵,汝南郡治自射橋鎮古城村一帶,遷往汝水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的懸瓠城(今汝南縣城),沈國故城在繁榮1400多年后被廢棄。
南北朝時期,該故城廢棄的建筑物雖然坍塌殘破,凋零不堪,面目全非,但仍然遺留一些磚瓦,和無搬遷價值的殘堂舊室,可以遮風避雨。《宋書》卷五十九《索虜傳》即記載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魏帝拓拔燾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懸瓠城時,廢棄的汝南城(即沈國故城)中還有北魏的騎兵、步兵五百人。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二十一《汝水篇·澺水》記載了壺仙觀的故事、費長房在此遇仙的傳說。按照明代《重修開元寺碑記》記載,唐代開元年間,在此遺址上建了汝東名剎開元寺。明、清時期該故城遺址上的寺廟建筑甚多,成為汝東信教群眾心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民間射橋集古城村一帶的寺廟有七十三座,比汝寧府城還多一座。著名的寺廟有:開元寺,劈雷將軍廟(蔡順廟)、董孝子祠、仙女廟、壺仙觀等。
趙振華從沈國故城西城墻遺址上走下。
傳說中的拉龍溝。
沈國故城遺址上如今是古城村一排排民居。
古城村支部書記夏中偉講述幾十年前他記憶中的城墻。
文化遺存豐富
“文化遺存非常豐富,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很多村民上交了不少珍貴的文物。經過多年的考古調查、文化勘探,結合文獻記載證明:該遺址為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趙振華說,平輿縣文化館自1956年開始,曾對沈國故城遺址進行多次地面調查,先后在該遺址出土了不少文物,多為春秋戰國遺物,其中有劍、戈、削之類的古兵器,罐沿、棕陶等在城東出土。
沈國故城遺址,目前保存大部分的城墻遺址和護城河,具有較高的歷史、學術和科學價值。
趙振華介紹:該故城遺址,規模非常宏大。從其故城的城墻夯土建筑形制看,與湖北江陵“紀王城”有相似之處,這對研究殷周、春秋時期的城市建設、淮河流域中小國家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從在該故城遺址上采集到的陶器標本,有殷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器物,這些文物均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對研究殷商聃國,西周沈國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及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狀況,具有重要價值。
由于沈國故城遺址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為研究淮河流域,洪、汝河水系小國的歷史文化、社會活動,尤其春秋時期沈國同這一地區陳、蔡、呂、道、柏、房、顧等鄰國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沈國故城,當時處在強大的摯國勢力范圍內,后被蔡國消滅,對研究本地文化與摯文化結合,特別是摯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1955年破四舊時,該故城遺址一帶的寺廟建筑逐漸拆除,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大部已經拆除,重新拓辟為耕地。
1973年春,射橋鄉平整土地,該故城因文化層豐厚,地脈高凸,被列為集中全鄉勞力重點突擊的工程。在故城遺址南側的趙橋村一帶,當地群眾平整土地時,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墓群、簋、 鼎等銅器和陶鼎、陶壺、陶罐等一批文物,引起了縣文物主管部門的重視。
1983年11月7日,平輿縣人民政府公布西周沈國的故城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遺址上西南角城、東北角城樹立保護標志牌兩塊。
1984年,文物調查人員在遺址上采集到鼎、鬲、陶器殘片等標本,并在這次調查中征集到實體三棱銅鏃數枚、寬翼銅鏃及遺址上出土的陶拍一個。
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該故城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故城遺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沈國故城遺址南、古城村東二里處尚有“沈子嘉墓”、“拉龍溝”、“斬龍臺”的舊址。傳說拉龍溝直通上蔡,是當年蔡國軍隊入沈都,沈子嘉乘坐太平車逃亡時軋出的一條古道。千年大路走成河,如今是一條寬溝。縻龍橛是綁縛沈子嘉的木樁遺址。斬龍臺是斬殺沈子嘉的斷頭臺。故城內還有張明府祠(又名令公廟)、“下天橋”、王壺公費長房上天處“上天橋”、“通天路”(上天橋旁的一棵古樹)等古跡。
為民自焚的張令公
沈國古城城南,就立著酈道元《水經注》中曾提到的張令公廟。
古城村村干部夏新喜領著記者一行來到令公廟遺址,講述了令公廟的來歷。
漢代平輿縣令張熹,字季智,桂陽郡臨武縣(今湖南衡陽市)人。張熹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深得百姓的擁戴,百姓都尊稱他為“張令公”。
有一年地方遭遇罕見的大旱災,一連百日無雨,夏糧顆粒無收,晚秋又種不上,張令公心急如焚。他吩咐人們在城南門外堆起一座高高的土臺子,土臺子上面擺上桌子,桌子上面再擺桌子,這樣層層疊疊,一下子摞了數丈高。最高處是縣衙的供桌,上面擺滿了各樣供品。桌子下面及土臺四周堆滿了柴草。午時,張熹把官服一脫,光著脊背跪在上面,虔誠地叩拜上蒼。
但是張熹一連三天祈雨,雨還是沒有下。第三天的午時三刻,張熹不顧眾人的勸阻,點火引燃柴堆后又往上爬。跟班師爺見了,趕忙上前去拉,只抓住了張令公的一只腳。張令公急了,用力一甩,甩掉了一只靴子,還是爬了上去。主簿侯崇、小史張化也一起隨他縱身火海。烈焰燃起時,眾百姓哭聲震天,忽然雷電交加,瓢潑大雨自天而降。一道電光閃過,人們看到那濃煙烈火中,飛起一朵紅云直向天空而去。據說,張熹就是乘著那片紅云上天成神了。
這場雨一下就下了三天三夜,這年秋天五谷豐登,當地百姓為了永遠記著這個為民焚身的好官,把他舍身求雨的土臺叫作“祈雨臺”,把他留下的那只靴子埋了,起個大墳,叫作“靴子冢”,并在祈雨臺旁邊修了一座占地八畝的大廟,叫“令公祠”,一年四季香火不絕,遺址至今尚存。
令公廟歷史上曾屢毀屢修,上世紀60年代被廢棄,90年代初籌建祠舍數間。
上天橋有多高?夏新喜講了一個故事,傳說西漢時,一名鄉紳曾經上了上天橋。回來后,鄉鄰問他上天橋有多高,這名鄉紳說,我上去的時候,看見橋下楊樹上的鳥窩里有兩枚麻雀蛋,等我下來時候,已經孵出了麻雀。
墻外香的“葷白菜”
記者偶遇平輿一高的老師莊建軍。莊建軍是地道的古城人,他問記者知不知道射橋有名的“葷白菜”。
原來,沈國故城遺址東南有一個村莊叫方莊,這里自古盛產一種白菜,被稱為“葷白菜”。據說,有外鄉人經過方莊,晚上借宿在一農戶家。這家農戶非常窮但很好客,晚上特地熬了鍋白菜給這位客人。外鄉人吃了白菜,覺得口齒留香,像是肉煮的,但是在盤子里翻了半天,卻沒有發現一丁點肉末兒,就連煮白菜的水也非常清亮,不見一點兒油葷,就問主人是怎么回事。主人告訴他,這是當地產的“葷白菜”,棵大、根小、心實,涼拌熟食皆可,味鮮爽口,渾湯無絲。
相傳袁世凱執政期間,當地韓氏舉人為他祝壽,送白菜一車。袁世凱品嘗后,甚為滿意。母親去世時,袁世凱特意派人來射橋買白菜,供宴席用。袁為朝廷重臣,官場人物對他奉承有加,趨之若鶩,而韓舉人以廉價常見的白菜為賀禮,足見他性格獨特,也為家鄉人民做了免費廣告。葷白菜又稱“射白菜”,有意思的是射白菜墻里開花墻外香,駐馬店人知道它的并不多,反而在外地有很高的美譽度。21世紀初,射白菜在內蒙等地非常有名,能賣到十幾元一個。奇怪的是,“葷白菜”只產在方莊那十幾畝地上。可惜,現在沒有人種植了。
沈國故城遺址東北的古城村莊村,相傳是沈侯妃子沐浴的湯池。因為沾了靈氣,出了不少人才,這些年這個村子出了不少博士后。
古城村正在申報沈國古城遺址的開發保護復建項目,也許,不久將來,沉睡三千多年的“沈國”將穿越時光,氣勢恢宏地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