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開豫劇現代化劇場之先河
摘要:□ 王建浩翻開《河南戲劇活動報刊資料輯錄》,我們會發現,1912年前后,當時的戲報盡是豐樂園的京戲廣告,而豫劇的戲報寥寥無幾。豐樂園是河南首座規模宏偉、設備完
□ 王建浩
翻開《河南戲劇活動報刊資料輯錄》,我們會發現,1912年前后,當時的戲報盡是豐樂園的京戲廣告,而豫劇的戲報寥寥無幾。豐樂園是河南首座規模宏偉、設備完善的新式劇場,主要演出京劇,觀眾多為中上層人士。
從1910年到1922年,報刊上找不到一條豫劇在豐樂園演出的記錄。再者,也可能因為當局認為豫劇過于粗俗,不適合在此高檔場所演出。上層社會以及知識分子當時對豫劇十分蔑視:“梆戲化妝粗陋,劇詞卑鄙,該班只能于各廟酬神演劇,不能開園賣座。再因皮簧班中牡丹花、十三旦尚在梁苑,‘下里巴人’自不能與‘陽春白雪’相提并論。”很明顯,作者認為京劇是“陽春白雪”,梆子戲是“下里巴人”。張履謙在《相國寺戲劇概況調查》中說:“梆子戲不為士大夫們所歡迎,所有著名的戲園,都不唱這種腔調。”顯然,高檔戲園和上流社會是不接納豫劇的。
1912年前后豫劇進入開封,在馬路邊獻唱賣藝,河南省警察廳下令不準在馬路通衢集會演戲,對“裝束略加修飾,說白稍加雅訓”的班社則允許進入茶園賣座維持生計。豫劇在開封茶園演出后,發展極其迅速,再加之個別“淫戲”,很快引起了知識分子的批評和當局的注意,1915年、1916年、1917年河南省警察廳和河南省教育廳先后發文干預一些劇目的演出。馮玉祥主豫期間,重視戲劇對民眾的通俗教育,大力推行戲劇改革,1928年河南省教育廳戲曲審查委員會成立,自上而下推行戲曲改革。1934年,河南省教育廳戲曲審查委員會還面向社會征集優秀的劇本。這一切都顯示出官方對改革戲曲及創作新戲的渴望。豫劇迫于官方行政力量,改革是勢在必行。
在豫劇發展的關鍵時期,急需要一位具有擔當精神的豫劇改革家出現,樊粹庭應運而生。從報刊上刊登的戲報來看,1912年前后,占領開封戲劇市場的是京劇,有大量的班社和藝人演出,而豫劇的演出時斷時續,非常零散,尚不具備市場號召能力。直到上世紀30年代之后,隨著王潤枝、馬雙枝、陳素真、常香玉等一批坤伶登上舞臺,豫劇紅紅火火上演起來,特別是現代化豫聲劇院的建立,樊粹庭從劇本、音樂、化妝、劇場等全方面提高了豫劇的藝術,使豫劇在開封不再低人一等,吸引了大批觀眾,包括中上層人士,搶占了開封的戲劇市場,京劇演出慢慢就散了,此時可以說豫劇戰勝了京劇,贏得了市場。
當然,在和京劇競爭的同時,豫劇也從京劇那里汲取了養料,1937年鄒少和的《豫劇考略》(最早的豫劇史著作)說樊粹庭:“取法京劇,以為梆戲之模范。”“樊戲”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他的戲成了豫劇旦角兒演員爭相學習的劇目,成為了豫劇公有劇目,那個時期的旦角兒演員幾乎都會演“樊戲”。如蘇蘭芳,她就談到1935年隨周海水到開封她如何偷學陳素真的戲,并在2013年她90歲高齡的時候,灌制了《義烈風》中童玉珊(旦)和莊鴻文(生)的兩個唱段的唱片。再如,常香玉的《六部西廂》也明顯受樊粹庭的影響和啟發。因此,可以說樊粹庭在豫劇發展的關鍵時期推了一把,使豫劇的藝術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是豫劇發展史上的功臣。
放眼全國,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正是中國各地地方戲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諸如評劇、越劇等,樊粹庭的豫劇改革使得豫劇藝術水平并不落后于當時的評劇、越劇,而隨著1938年開封的淪陷,豫劇開始向西北等地傳播,新中國成立后豫劇迅速蔓延到全國,很多省、市建立了專業的豫劇團,樊粹庭的豫劇改革為豫劇向全國傳播奠定了基礎,豫劇在梆子戲家族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國五大劇種”,因此稱樊粹庭為“現代豫劇之父”是當之無愧的。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