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藥四大壞習慣
摘要: 進入老年以后,一方面因為慢性病用藥次數增多,另一方面由于生理功能逐漸減弱,老年人在用藥需求增加、身體對藥物承受能力卻減弱的狀況下,很容易形成一些用藥的壞習慣
進入老年以后,一方面因為慢性病用藥次數增多,另一方面由于生理功能逐漸減弱,老年人在用藥需求增加、身體對藥物承受能力卻減弱的狀況下,很容易形成一些用藥的壞習慣。
北京協和醫院藥事部藥師李英濤表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老人用藥壞習慣不少,具體包括:
一是四五種藥一起吃。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種慢性病,需要服藥的種類也不少。但在同一時間內用藥種類越多,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越大。因此,開藥時一定要問清醫生,容易“打架”的藥最好在服用時間上盡量間隔開。
二是偏聽偏信。許多老年人患病初期,都抱有希望盡早治愈的急切心理,一旦短期內達不到預期療效,便更換醫院、更換藥品,或者偏聽偏信,根據別人用藥經驗進行治療,甚至聽信小廣告的虛假宣傳,濫用“祖傳秘方”“靈丹妙藥”。殊不知,很多慢性病目前尚無根治方法,只有根據醫囑堅持用藥,同時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才能盡量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
三是不遵醫囑。主要有兩種情況:超量服藥和減量服藥。前者是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治病心切,擅自增加用藥劑量,以為這樣可以好得快一些,結果常常是增大了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另一種情況是老年人對藥物的不良反應有一定了解,擔心產生依賴性或副作用,擅自減少用藥劑量,甚至認為癥狀減輕就可以停藥,結果卻耽誤了治療。
四是亂用補藥。老百姓一種比較普遍的偏見,認為以人參為代表的滋補品再怎么吃都對身體有好處。可實際上,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只有明確的虛證才需要服用相應的補品。但也不宜久服,長時間服用會引起腹瀉、失眠、神經過敏、血壓升高、性欲亢奮、頭痛、心悸等不良反應。
專家強調,老年人應合理選擇藥物種類、數量和劑型。還要遵守醫囑,不能偏聽偏信、亂用補藥。這樣才能控制好疾病,最大程度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記者葉洲)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京華時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