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戲劇票友的精彩人生
摘要:天中戲劇票友的精彩人生 □晚報記者 高琳琳/文 閆宏偉/圖雖然是業余表演,但化妝也要一絲不茍。 活躍在市內的民間藝術團體。 八旬老人愛唱戲“府門外三聲炮花轎起
天中戲劇票友的精彩人生
□晚報記者 高琳琳/文 閆宏偉/圖
雖然是業余表演,但化妝也要一絲不茍。
活躍在市內的民間藝術團體。
八旬老人愛唱戲
“府門外三聲炮花轎起動,周鳳蓮坐轎內喜氣盈盈。眾執事鳴鑼開道,排列齊整。那個鼓樂吹,滴滴答答悅耳動聽……”一曲唱罷,周圍響起熱烈的掌聲。
“老太太唱得真好,要是她能教我該多好。”“那么大年紀還參與活動,真讓人敬佩。”聽了大家的夸贊,張愛蓮笑著說:“如果你們想學,我可以教你們。”
今年85歲的張愛蓮居住在市南海路煙廠家屬院。每周二、周四、周六下午,張愛蓮會和十幾個老戲友在靖宇廣場見面,大家排個新節目,聊聊家常,很是熱鬧。
“只要一唱戲,什么煩惱都沒了。”張愛蓮說,她以前愛唱戲,退休后閑來無事,每當看到有人在廣場或小游園里唱戲,自己非得聽一會兒心里才舒服。
張愛蓮是大眾藝術團戲劇團的臺柱子,唱得好,教得好,為人好。別看她年紀大了,但唱起戲來有板有眼,字正腔圓。很多市民慕名來找她學習,她從來不吝賜教。
“
戲劇愛好者的樂園
市駿馬路北段兒童公園里,一些中老年人聚在一起,有的演奏,有的演唱,周圍是很多聽得入迷的市民,偶爾也有市民上前唱上一段。
市靖宇廣場是市民散步游玩的好去處,也是戲劇愛好者的交流地。記者在廣場看到,唱戲的人群有好幾撥。一位戲曲伴奏的老大爺彈起樂器來有模有樣,儼然像一位演奏家。
一位拉二胡的老人告訴記者,他在部隊時拉過二胡,現在他退休了,跟著票友學唱戲,能拉能唱,既鍛煉了身體還愉悅了身心。
李常林在農村教了大半輩子書,早年喜歡老旦唱腔,后來改學拉胡琴,因為有多年唱戲的基礎,李常林拉起胡琴來得心應手。有他坐陣,他們的小戲團很熱鬧。
“唱戲講究精氣神,要氣沉丹田,拉胡琴也需要精氣神,只有好好琢磨其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才能把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李常林說,拉胡琴需要動手、動腦,他每天給大家伴奏,感覺自己很快樂。
靖宇廣場藝術團、大眾藝術團、家家樂曲劇團、天中藝術團……戲曲愛好者們組織了不少民間藝術團,大家經常相互交流。每個藝術團都有固定的票友和戲劇愛好者,市區的廣場和小游園里經常傳出他們時而悠揚婉轉、時而高亢激昂、時而氣勢磅礴的聲音。
豐富市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今年76歲的石三梅是大眾藝術團的創始人,也是驛城區新華街道風光社區的退休職工。
談起她的藝術團,石三梅說,她是一名文藝愛好者,會唱戲,也和票友一起學過戲。后來根據大家的建議,石三梅組建了藝術團,藝術團分戲曲隊、秧歌隊、軍鼓隊,有100多人。
近10年來,石三梅自費為藝術團購買了服裝、道具等物品,藝術團從一無所有的草臺班子變成了現在一應俱全的劇團。《抬花轎》、《春秋配》、《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等選段演員們唱了一遍又一遍。
據了解,一些民間戲劇團無論是舞臺布景、服裝道具,還是演員能力,都不亞于專業團隊。
和許多戲劇票友一樣,這些民間戲劇團的成員們大多是社區里的戲劇發燒友,他們演唱的曲目以豫劇為主。
石三梅說,組建藝術團就是為了讓更多的老年文藝愛好者聚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傳承戲劇文化,另一方面豐富了老年人的業余文化生活。
記者了解到,大眾藝術團曾多次參加社區和市里舉行的文藝活動,獲得過春節民間活動戲曲一等獎、演藝演出一等獎。
“這幾天我們有很多場演出,大部分在鄉下進行,村民們愛看,我們也樂意演。”石三梅說,大家把民間文藝、戲曲、廣場舞等文藝演出帶到了各個鄉村、居民廣場,受到了廣大戲劇愛好者的好評。
石三梅告訴記者,市區的民間藝術團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室內活動場所,道具和服裝不能及時更新,缺少相應的配套資金。
引導眾多草根愛上戲劇
市文化新聞出版局社文科負責人韓擁軍告訴記者,豫劇是發源于我省的一個戲曲劇種,也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豫劇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韓擁軍說,這些產生于民間、生長于民間、繁榮于民間的優秀傳統戲劇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國為民、重諾守信、勤勞勇敢、愛憎分明的傳統美德。河南地方戲曲資源豐富,它們各有流傳區域,形式風格多樣,鄉土氣息濃厚,深受觀眾喜愛。
駐馬店市群藝館和驛城區文化館是眾多民間藝術團的“主心骨”,許多文藝演出都是通過文化館通知大家的。驛城區文化館館長杜海軍說,目前在區文化館注冊的以戲劇為主的志愿者戲劇組織有20多個,沒有注冊的民間藝術團體有10多個。這些都是一些文藝和戲曲愛好者自發組建的,在全市的文藝演出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
市群藝館活動部主任周麗說,這些民間藝術團分布在市區的大街小巷,除了聚集了一批愛好戲劇的票友外,還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加入到戲劇表演的圈中來,這對傳承我省的現代戲劇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給市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作為相應的對口部門,群藝館和文化館也會多給這些市民團體提供演出機會和練習場所,借助他們將戲劇文化和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民間戲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戲劇文化中堪稱眾藝之魁首。民間戲劇,因有著深厚的非商品藝術傳統而更多地呈現了人的“心靈狀態”,民間戲劇藝術因有著悠久的民間口頭藝術傳統而散發著泥土的芬芳,我們只有把這種藝術更好地加以保護和傳承,才能使之發揚光大,并散發出濃郁的芳香。
責任編輯:ly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