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張雞黍
摘要: “范張雞黍”的故事發生在東漢和帝時,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汝南縣金鋪鎮。金鋪鎮境內有許多相關遺址。如金鋪鎮十字街北路東有雞黍臺,路
“范張雞黍”的故事發生在東漢和帝時,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汝南縣金鋪鎮。金鋪鎮境內有許多相關遺址。如金鋪鎮十字街北路東有雞黍臺,路西向北
汝南人張劭,字元伯;范式,山東金鄉人,字巨卿。兩人同為太學生,友誼篤厚,親如兄弟。兩人返鄉時相約,范式兩年后到張劭家拜見張母。約定的日期到了,張劭讓母親準備飯菜,張母說:“兩年過去了,金鄉離我們千里之遙,哪能真來!”張劭卻說范式很守信義,一定能到。張母就殺雞炊黍(即小米飯)。小米飯還沒煮熟,范式已經到了,兩人升堂拜飲,盡歡而別。后來張劭重病纏身,不治而亡。遠在千里之外已做了郡功曹的范式做了個奇怪的夢,夢到張劭戴著黑色的帽子,拖拉著鞋,哭著對他說:“巨卿,我已死,就要下葬永歸黃泉。即使你不忘我,還怎能再相見?”范式恍然夢醒,悲痛不止。就向太守請假,前往汝南探望。張劭的靈柩抬到墓地,再也不能挪動。母親傷心地問道:“元伯,你還期待誰嗎?”話沒說完,就見遠處素車白馬,哭嚎而來。張劭母親說:“一定是范巨卿來了。”范式到后,向靈柩叩拜,含淚說:“上路吧元伯!生死異路,從此永別了!”范式執紼而引,棺木才得以下葬。
范式執意要為張劭守墓百日。范式守墓,日夜啼哭,茶飯不進,只哭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當哭到第七天的時候,嘴唇干裂、聲音嘶啞、雙目紅腫、眼中滴血,竟哭死了。一個京畿功曹,千里吊唁朋友痛哭而死震驚了世人。地方官府忙奏明京畿太守。太守奏明朝廷,朝廷立即派人到汝南郡辦理范式喪事。人們感于范張友誼篤誠,生不愿別、死不能離,把范式葬于張劭東側。人們稱兩墓為“信義冢”。范式所騎白馬也為主人傷痛而死,葬于“信義冢”東側,人稱“白馬冢”。后人建祠祭祀兩人,稱“二賢祠”
張元伯、范巨卿友誼篤誠,重義守信的故事,一千多年來流傳不衰。《搜神記》《后漢書》《汝寧府志》等均有對“范張雞黍”故事的記載。現存的元曲《死生交范張雞黍》,是元代戲曲家宮天挺根據《搜神記》和《后漢書》所作。《汝寧府志》中還記載了金鎮、李根茂、王元梅、張御采等歷代太守、知縣等頌揚范式和張劭的詩詞。其中王元梅在《汝南懷古》中寫道:“生死交情乃見真,訂期雞黍遠相親。最憐白馬山陽客,執紼墳頭哭故人。”
“范張雞黍”這個關于信義和友情的故事代代相傳經久不衰,反映了人們對誠信的推崇、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人們對真摯友情的期盼。對“范張雞黍”故事的挖掘、保護和整理對于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積極推動作用。
但是,由于年代久遠,“范張雞黍”的故事遺址損毀嚴重。二賢祠毀于文革時期,信義橋由于汝河改道已不復存在,雞黍臺遺址現已建造民房。僅存的信義冢、白馬冢也因群眾取土即將夷為平地。“范張雞黍”遺址都處于瀕危和消亡狀態,亟待恢復和修整。熟悉這個故事的傳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關于這個故事的資料急需挖掘保護。
近年來,汝南縣委、縣政府對搶救、保護“范張雞黍”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重視,制訂了切實可行的保護計劃和保護方案,并逐步對雞黍臺、二賢祠、信義冢、信義橋等遺址進行修復保護。
2008年3月,“范張雞黍”傳說被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徐佳瑞 輯自市政協文史委《天中記憶·文化卷》)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