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蛟龍” 水庫有驚無險
摘要: 烏蘭夫在宿鴨湖水庫慰問災民大會上講話(資料圖片)。 1975年8月9日,宿鴨湖水庫大壩猶如一條巨龍臥在一片汪洋中(資料圖片)。李先念:“如果出問題,它就是&lsquo
烏蘭夫在宿鴨湖水庫慰問災民大會上講話(資料圖片)。
李先念:“如果出問題,
它就是‘催命鬼’”
水庫水位雖然回落,但險情依然存在。尤其是水庫大壩經過風浪沖刷,已是千瘡百孔,岌岌可危。
“根據上級指示,為迎戰暴雨再次來臨,決定在壩頂上增筑高1米、長23公里的防浪墻。” 孔繁斌說,中央、省、地也迅速組織了以人民解放軍為突擊力量的搶險隊伍,投入水毀工程修復。
11日,解放軍某部3000余人來到水庫,等待接受任務;12日上午,省水利廳設計院工程師何家濂一行6人來到水庫,幫助水庫防汛;13日夜,時任省委副書記王維群在宿鴨湖水庫管理局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水毀工程搶修方案。搶險領導小組隨即成立。
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河南省委、省革委對宿鴨湖水庫防汛和水毀工程搶險都非常重視。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對宿鴨湖水庫的安危非常關心。
河南省水利廳原副廳長兼總工程師陳惺,“75·8”特大洪水發生時參加防汛工作,先在省防汛辦公室值班,后隨王維群到駐馬店參加搶險工作。他撰寫的《隨同中央慰問團工作回憶》中提到,1975年8月14日凌晨,國務院、中央軍委開會研究加速排水問題,受中央慰問團派遣,陳惺和慰問團副團長、時任農林部部長沙風,慰問團成員、時任水電部水利司副司長蓋國英乘飛機去北京匯報。14日凌晨進入國務院會議室時,會議室內燈火通明。李先念聽取了慰問團的匯報,沙風、陳惺又匯報了河南省委要求加速排水的請求。
水電部部長錢正英起草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關于泄洪的聯合命令時,李先念又問陳惺還有什么問題,陳惺說宿鴨湖水庫還沒有脫險。李先念讓陳惺立刻和河南省委主持工作的同志打電話,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水庫安全,并說:“如果出問題,它就是‘催命鬼’。”
陳惺在文章中還提到,14日早晨6時他們返回駐馬店給中央慰問團匯報會議情況和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聯合命令后,他又匯報了李先念要求確保水庫安全的指示精神。中央慰問團團長、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說:“如果再有水庫出問題,我們就下地獄,決升不了天堂。”
紀登奎讓陳惺說出災區附近每個大型和中型水庫的位置、工程規模和防汛任務的大小,由軍區派駐軍到水庫負責防汛。陳惺每說一個水庫,武漢軍區參謀長就說出這個水庫附近的駐軍情況,并決定擔任防汛任務的具體部隊。
烏蘭夫
到宿鴨湖水庫慰問
孔繁斌介紹,8月14日上午,中央慰問團副團長烏蘭夫(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鄧東哲(時任國家計委副主任)、丁志輝(時任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副部長)等在省慰問團團長文香蘭(時任河南省委常委、省婦聯主任)和駐馬店地革委副主任吳明等陪同下到宿鴨湖水庫慰問。
慰問團人員宣讀了中央慰問電,并到災民中間,詢問災民的生活情況。災民深受感動,高呼感謝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關懷,決心戰勝困難、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慰問團還慰問了參加抗洪搶險的干部、職工和解放軍戰士等,感謝大家的辛苦付出。
孔繁斌說,經過解放軍某部和坦克師二十八團全體指戰員三天三夜的緊張施工,采取草袋裝土的辦法,于8月16日在壩上筑起了一道長20余公里的防浪墻,32處險工全部修復。
幾萬人在大壩上避難
“保住了大壩,就是保住了無數人的生命。”采訪中,何廣亭多次提及保住宿鴨湖水庫大壩的重要意義。他說,如果大壩垮塌,洪水就會像猛獸沖向下游,汝南、平輿、新蔡等縣將會變成一片汪洋,其慘狀難以想象。
作為居住在大壩東側的居民,劉國恩更明白大壩一旦垮塌預示著什么。
“孫屯村10個村民組所屬范圍內全部都是兩米多深的水,95%的房子都被水沖倒了,我們村所有居民都在大壩上避難。如果大壩垮塌,后果不堪設想。”劉國恩說。
劉國恩說,在大壩上避難的不僅有水庫附近的居民,當時汝南縣城以西很多居民也到大壩上避難。大壩上密密麻麻全是人,聽說有5萬人左右。
孔繁斌告訴記者,水庫大壩最危險的時候,為確保安全,就把桂莊以南大壩上的群眾轉移到劉大橋以南分洪道兩岸,桂莊以北大壩上的群眾只能轉移到比較堅固的堤段,并讓大家準備木桿等浮物,以應對不測。
“我當時給汝南縣委書記謝彥章打電話,告訴他宿鴨湖水庫面臨的危險情況,需要多扎木筏,盡快組織群眾做好逃生準備,把年老體弱的群眾遷往城內高處。汝南縣城關鎮和縣直部門很快扎好幾百只木筏,同時要求干部到大壩上組織動員群眾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地方。” 孔繁斌說,當時他已做了最壞的打算,決定先把群眾安排好。
何廣亭介紹,直到9日水庫內水位逐漸下降,大家懸著的心才放下來。由于不能及時回村,幾天后,大壩上仍然到處都是人,有的等待著回村,有的四處尋找親戚,有的相互轉告水情等,飛機空投的食物等救災物資也都在大壩上,很多群眾在大壩上生活很長時間。
大壩還是新生命的誕生地
大壩不僅是幾萬名避難群眾的救命稻草,還是新生命的誕生地。
“婦女生孩子沒地方,有人用席子圍成一個圈,或者幾個婦女站著圍個圈,就在壩上生了,還有的在汽車駕駛室里生了。” 孔繁斌說,后來有人統計,洪水發生期間,大壩上共有18個孩子誕生。
有的婦女生了孩子沒衣服,壩上災民中帶有棉被棉衣的,就主動讓給產婦和孩子。災民互相照顧,互相幫助,就像一個大家庭。
在大壩上,還發生了很多救人的感人故事,孔繁斌本人就曾下水救過人。據孔繁斌講,8日凌晨,他帶人在大壩上巡察,走到水庫管理局北側,看到附近羅莊村的群眾乘著木筏向大壩上轉移。一只木筏駛到離大壩20多米遠的導滲溝時,因水流較急,木筏上兩個小孩、一位老太太和一名中年婦女掉進兩米多深的水里。中年婦女手扒著木筏,撐筏的兩名青年救起一個男孩和那位老人,另一個女孩被沖出3米多遠,眼看要被淹沒。
情況緊急,孔繁斌就對隨行的同志說:“會水的,下去救人!”他隨即跳進水里,游過去把那個女孩救上筏,并幫助他們把木筏撐到壩前。隨行的幾名同志都不會水,在岸上干著急。
孔繁斌又幫助村民把兩個木筏撐過導滲溝。由于還要巡察大壩,孔繁斌就找來幾名解放軍戰士幫助群眾撐筏,直到羅莊群眾全部轉移到大壩上。
“8月7日至28日,我在宿鴨湖水庫度過的20多個日日夜夜,今生難忘。”談起當年在宿鴨湖水庫坐鎮指揮防汛抗洪,孔繁斌至今仍感到十分自豪,他認為這是自己一生中最值得記憶的一件大事。
“75·8”特大洪水期間,宿鴨湖水庫共攔蓄12.28億立方米洪水,超標準蓄水1.8億立方米。由于中央、省和地委采取了果斷有力的措施,再加上干部群眾和解放軍戰士的共同努力,最終保住了水庫大壩,也確保了下游百萬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創下了水庫抗洪史上的奇跡。
采訪中,記者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宿鴨湖水庫,“75·8”特大洪水期間,水庫下游地區會是什么樣子?
借用何廣亭老人的一段話結束本報《宿鴨湖事憶》系列采訪報道:“當年10萬余名民工的汗水沒有白灑,他們筑鑄的70里大壩如銅墻鐵壁,制服了特大洪魔,拯救了百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雖然幾十年的歷史已經過去,但人們對當年他們揮锨灑汗修建宿鴨湖水庫的辛苦付出,永遠不會忘記!”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