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投30萬元收益縮水1400多元
摘要: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0個月,有83款理財產品發布了提前終止的公告,特別是9、10月份有33款產品提前終止。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要明確合同條款,如若已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0個月,有83款理財產品發布了提前終止的公告,特別是9、10月份有33款產品提前終止。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要明確合同條款,如若已購買的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應盡早購買其他產品。
投資30萬元收益縮水1400多元
去年11月份,南京市民小高投資了30萬在某商業銀行購買了一份計劃投資期限為365天的理財產品,“在銀行買這款產品的時候,產品說明書上寫著到2015年11月27日到期,沒想到到今年的10月29日,銀行就發了提前終止的公告,比原來的投資天數少了29天。”小高不禁抱怨起來,因為這款理財產品的預計年化收益率在6%,并且實現了預期收益率,再看看該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最高的也就是4.8%。
小高算了下,少了29天的投資時間,損失了1430.14元的收益。記者算了一筆賬,就算這款理財產品終止后,小高立馬購買年化收益率在4.8%的理財產品,依然會有256.44元(300000×(6%-4.8%)×29÷365=256.44)的收益損失。
理財產品出現提前終止并不是個案。銀率網統計數據,9月份和10月份,有33款產品提前終止。其中,廣發銀行19款,中信銀行(601998,股吧)12款,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和建設銀行各1款。而據數據統計,今年前8個月,也有50款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連續降息直接沖擊中長期產品
“我以前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從來沒有出現過提前到期的事情,理財產品不是最安全的投資方式嗎,銀行怎么還說話不算數呢。”小高對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表示不能理解。
被稱為最安全的銀行理財產品,為何也會出現收益隱患呢?銀率網理財分析師劉銀平認為,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之所以會提前終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與股市有關,二是與利率下降有關。“今年以來央行數次降息、降準,市場利率屢創新低,之前發行的一些長期高收益理財產品,在當前低息環境下銀行很難去兌付,因此選擇提前終止。”
某國有銀行新街口支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已經說明這款產品銀行投資失敗,已經出現虧損。“現在的理財產品一般都可以實現‘剛性兌付’,也就是投資者一般都可以拿到預期的收益。”該理財經理表示,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一些理財產品如果不提前終止,投資者可能會拿不回來本金。銀行為了維護自己的品牌,留住客戶,通常會“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實現承諾的收益。“提前終止理財產品是對保護投資者的財產安全,也是對銀行自身的一種保護。”
投資者認購產品前弄清合同條款
從發布的數據看,產品提前終止的天數也是從提前1天到525天不等,平均提前116天,其中30款產品提前結束的天數小于60天,11款產品提前結束的天數大于180天。
記者了解到,在理財產品的產品說明書中,都有明確的條款說明:在理財期限內,銀行視投資狀況有提前終止權,投資人無提前終止權。有不少市民表示,出于對銀行理財經理的依賴,很少認真閱讀相關條款。
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不管是進行何種投資,最重要的都是要看清合同條款,合同條款中是否有提前終止的說明,對于收益是否有明確的規定。“一些理財經理,或者是銀行的工作人員,沒有給客戶說清楚合同條款,而投資者也沒有認真看相關的規定,所以對理財產品的提前終止表示不理解。”
另外,該理財經理建議,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多出的資金,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盡早購買其他銀行理財產品,以中長期產品為佳,提早鎖定高收益。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