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遇奇葩 客戶經理竟然藏理財賣保險
摘要: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發現,銀行客戶經理紛紛推薦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保本、保息、無風險”成為理財經理對這些產品的宣傳語?! °y行理財陷低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發現,銀行客戶經理紛紛推薦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保本、保息、無風險”成為理財經理對這些產品的宣傳語。
銀行理財陷低谷
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上周96家銀行共發行了975款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了13家,產品發行量減少了4款。上周,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42%,與前一周基本持平。其中預期最高收益率在6%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10款,市場占比為1.03%,環比下降0.09個百分點。
其實,從今年10月24日央行再次“雙降”起,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繼續下調,收益率5%以上的產品已難尋覓。據《證券日報》記者實地走訪多家銀行網點了解到,多數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在4%左右,國有大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還不到4%。
在北京市海淀區某股份制銀行網點,本報記者甚至沒有發現一款銀行理財產品在售。在記者不斷追問下,該行的理財經理才告知,“目前僅有一款預期收益率為4.3%的產品在售,不過由于連續降息,銀行息差收窄,利潤太低,總行給的通知是盡量不賣。”
在走訪的另外幾家銀行,《證券日報》記者也遇到類似情況。“目前并沒有特別推薦的理財產品,如果您是新客戶,有一款106天、預期收益率是4.3%的產品可以考慮,其他產品收益率就都比較低了。”某國有大行的大堂經理告訴本報記者。
保險理財比拼收益率
《證券日報》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很多客戶經理都放棄了推銷銀行理財產品,轉而推薦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
在北京市海淀區某國有大行網點,宣傳欄上用醒目的紅字寫著“華夏產品,保本保息,三年5.25%”,“安邦產品,保本保息,五年5.35%”。當本報記者表示想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該行的理財經理勸阻記者稱:“目前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太低,不如購買保險產品劃算,并且我行現在在售的兩款保險產品將保本、保息寫在了合同里。”
《證券日報》記者隨后表示希望能看一下合同。該行的理財經理介紹道:“合同暫時不能看,大概的條款是‘合同到期后,本金和分紅金額分別為多少’,而這個金額換算下來正好相當于現在給出的年化收益率。”
在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的銀行網點,工作人員也向本報記者推薦保險產品,“我行代銷的這款萬能險,保本,每年復利,三年后支取相當于年化收益率5.6%。”該行的理財經理還熱情地介紹道:“其實銀行代銷保險產品以前有不少負面新聞,很多是因為溝通不清楚,尤其是不少老年客戶把保險當存款,提前支取發現要扣手續費,這才造成了誤會?,F在銷售保險產品,我們銀行都有明確的流程,從產品的詳細介紹,解答客戶的疑問,再到最終簽合同都有全程錄像,就是為了讓所有客戶放心。”
在《證券日報》記者走訪過程中,許多銀行的理財經理都在熱情地推薦保險產品,“不僅收益率高而且有保障”。
不過,從投資者角度來說,大家往往對銀行的招牌信譽給予很高的信任,甚至連產品說明都沒看懂就簽訂了合同,這種盲目的信任往往為今后的麻煩埋下隱患?!蹲C券日報》記者在走訪過程中就遇到兩位中年女士購買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其中一位客戶在與理財經理溝通過程中只是不斷在說:“你介紹的這些我不太明白,我只是想知道最終的收益是多少錢,你給我算出來告訴我就可以了。”
本報記者雖然并不清楚其他客戶的情況,但注意到,至少對于這兩位女士,理財經理最終也沒有告知,該產品不可以提前支取。
當然,銀行業內人士也提醒,對理財經理推薦的高收益產品要保持理性,問清楚產品的屬性,看好合同,避免口頭承諾無法兌現。另外由于保險產品的流動性低,未到期取出將會損失本金,投資者要提前考慮好自己的資產配置,如果資金短期要用,還是建議購買短期的銀行理財產品。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