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塔 見證八百多年的滄桑
摘要:晚報記者 陳軍超 余斌 蘇玲 /文 閆宏偉/圖平輿縣李屯鎮有一座沐浴了800多年風雨的古塔,蒼老的面孔,布滿了歲月的皺紋,粗糙的磚石,講述著歷史的滄桑。它和汝南的悟
晚報記者 陳軍超 余斌 蘇玲 /文 閆宏偉/圖
平輿縣李屯鎮有一座沐浴了800多年風雨的古塔,蒼老的面孔,布滿了歲月的皺紋,粗糙的磚石,講述著歷史的滄桑。它和汝南的悟穎塔、西平的寶巖寺塔同為駐馬店的三大古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00多年來,見證了無數興廢滄桑的普照寺塔歷經風雨,依然巍峨屹立,既是駐馬店悠久歷史的見證,又是天中燦爛文化的標志。
夕陽中的普照寺塔。
興盛一時的普照寺
“小時候,我們經常爬進塔內打撲克,里面可以坐4個小孩。”
距平輿縣西南約30多里的李屯鎮柳屯村普照寺村外的鄉村道路不寬,但很平整。
記者下午5時趕到普照寺村時,村中非常安靜,連空氣都仿佛靜止不動。在村子里轉了一圈,記者發現家家戶戶的大門幾乎都是敞開的,時不時可以見到懶洋洋的小狗瞇著眼臥在院門旁,無視過往的人群,盡情享受溫暖的陽光。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悠閑地坐在街道一旁的水泥臺階上聊天,臉上寫滿慈祥與安逸。偶爾有幾個村民扛著鋤頭從田地里回來,看到陌生的我們,有的沖我們點頭微笑,有的則親切地招呼:“來了?到家坐吧!”
村中的建筑多是近些年蓋起的民居,沒有一絲古老的韻味。走在這里只感到寧靜與溫馨,若非平輿縣文管所副研究員張耀征介紹,我們怎么也想不到,村里還有一座始建于金天德年間的普照寺塔。沉寂在普照寺西的普照寺塔,歷經滄桑,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被小心地呵護著。
沿著村子往西走,遠遠地望去,一座高大雄偉、氣勢恢宏的青灰色古塔坐北朝南。古老滄桑的普照寺塔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經過近千年風雨侵蝕,卻巍然矗立,更顯雄姿。
張耀征介紹,普照寺村因普照寺而得名,普照寺塔也曾是普照寺的一部分。但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普照寺的蹤影了,只有旁邊靜立的普照寺塔,默默見證過800多年前,那一片金碧輝煌的建筑之中,晨鐘暮鼓,佛音裊裊。
據史料考證,普照寺原名崇林寺,是金皇統年間所建,后改名普照寺。
金代統治者信奉佛。約從金太宗時期,佛教昌盛,當時的統治者不僅在內廷供奉佛像,還在各地廣建寺院。在當時的整個佛教高僧中,以禪宗禪師最有名望。園性禪師,是宋末金初禪宗的導師,高足弟子有廣溫、普照。金熙宗皇統年間(1141年~1148年),普照曾在蔡州一帶活動,將當地一寺院擴建后改名“普照寺”。
普照寺中有大佛殿、中佛殿、天王殿、關帝殿、炎帝殿、毗廬殿及僧舍數十余間。元末殿宇遭毀于兵火。
明英宗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有一個名叫班丹藏卜的天竺(印度)僧人,云游至此。班丹藏卜見寺院梁棟折壞,唯故址僅存,“豁然有感,因竭募化”。班丹藏卜先復建大佛殿三楹,其余的地方建起了茅草庵。之后,眾僧云集。在這不久,一個法號“宗連”的主持,在大佛殿前建“天王殿”三楹,并在大佛殿與天王殿之間建“中佛殿”三楹,殿之東廂房為“關圣帝殿亦楹”,殿之西廂則為“炎帝殿”、“子孫殿”、“毗廬殿”各三楹。至明憲宗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秋天,方竣工,歷時二十個春秋。
當時的普照寺“右有寶塔一峰、左建鐘樓一座”,規模空前。當時的普照寺廣置田產,遠近聞名,占地一百多畝,是一座配套齊全的寺院,雕梁畫棟,飛金流彩,巨柏蒼梧,蒼翠蔭翳,香火異常鼎旺盛。
張耀征告訴記者,明末普照寺逐漸沒落,清代也曾重修,但毀于戰火,到民國時期,普照寺占地面積已經很小。
建于八百年前的普照寺塔
“天德年間(1149年~1152年),30多歲的秀公戒師和尚主持普照寺。”張耀征告訴記者。秀公戒師和尚是扶溝人,俗姓張,7歲出家于偃師縣城彼岸寺百法院,15歲剃度受戒為僧。他潛心研習佛經,曾步行游歷祖國的佛教名山,出沒于“天目陵空”的高山峻嶺和煙云環繞大廈僧舍,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金熙宗皇統年間,即普照寺興建后,這位年輕的僧賢游于“偶燃身上士,及濁公菩薩也”,得到禪宗佛法的真傳,法號“秀公戒師”。
普照寺接近金帝國南疆的軍事重鎮蔡州,南眺長淮。淮河為宋金疆界,金王朝在南宋政權和蒙古政權的夾擊下,歷年戰爭,青壯年多被迫應征從軍,殘酷的戰爭使中原地區人口銳減,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少年失父、老年喪子,悲慘狀況比比皆是。秀公戒師和尚在普照寺四十多個春秋,建立了謝塘福勝院,撫恤貧民百姓,救助嬰幼婦孺,德隆望尊。
秀公戒師和尚主持普照寺幾十年,善事多多,在當地群眾中留下許多傳說,至今仍有不少善男信女在塔前焚香祈禱,朝拜許愿。
張耀征說:“塔的功能大致可分四類:一是寺廟中的建筑,比如佛塔;二是高僧死后存放尸骨或舍利子的,是墓塔,如少林寺的塔林;三就是燈塔,如泉州東西塔,石獅的姑嫂塔;四是具有紀念意義的,如滕王閣。普照寺塔又名秀公戒師和尚塔,始建于1194年,是坐化的高僧秀公戒和尚的墓塔。”
公元1193年,秀公戒師和尚圓寂,該寺僧員開始籌備磚石,建造秀公戒師和尚的墓塔。公元1194年工竣,歷時九個月,名曰“秀公戒師和尚塔”,又稱“普照寺塔”。其西毗鄰漢水利專家許楊主持興建的漢汝水故道(今名“楊河”),坐落在漢汝水東岸的堤壩遺址上,地脈高凸,水患不浸,有“水光龍脈”之譽。如今,普照寺早毀,僅存此塔。
古塔價值無限
義務管理員霍得力正在清除塔邊的雜草。他告訴記者,普照寺塔高
記者面前的普照寺塔是一座六角七層樓閣式磚塔。每層塔壁頂部用磚砌出普柏枋,上置斗拱,承托各塔檐。各級檐層磚模仿木斗拱,塔壁上嵌有秀公戒師和尚墓志銘青石碑一塊,塔壁錯縫平直,塔壁上還有多種細致精美的磚雕花卉和佛龕塔壁。下部為塔基,高
塔下用柵欄圍起,旁邊有香火臺一座,未盡的香煙依舊繚繞。柵欄內有一塊倒地的青石碑,上面刻著“重修普照寺塔碑記”字樣,擦去上面的黃土,字跡清晰可辨。
南面設塔門,二級南面嵌有塔銘:“金明昌五年甲寅八月。”記述了金代高僧秀公戒師和尚“心田皎凈”畢生追求“曠達玄妙”的僧侶生涯與坎坷人生。該塔銘文中還記述了他辦撫恤收養機構“謝塘福勝院”的事跡,表現了他對勞動人民苦難的同情及令人欽佩的人品。
普照寺塔建筑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建筑審美和考古價值,雖歷經千年滄桑,但仍保存基本完好。秀公戒師和尚塔塔身外有多處磚刻花卉及佛像,形態各異,種類繁多,雕刻精致,時代特征明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咸豐年間捻軍起義時,捻軍首領陳大喜在附近的孔海村修建寨墻時,將普照寺大殿拆毀,把木料磚石用以修葺寨墻。自此這座千年古剎被夷為平地,僅遺秀公戒師和尚塔和數十尊石刻佛像。“文化大革命”時期,普照寺的遺址也被毀壞,唯一保存下來的便是這座秀公戒師和尚塔。”霍得力介紹。
該塔2002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在塔附近區域發現有宋金時期的數件歷史文物。2013年5月,這座塔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成為天中人民的驕傲。
普照寺塔的傳說
記者看到,塔磚和磚雕有不同程度的風化。“那里曾有一個紫砂平安鴿,后來被人盜走了。”55歲的霍得力指著第四層塔壁說。
霍得力告訴記者,現在的普照寺塔是2006年南陽市文管所前來修復的。塔頂也是重新修建的,原來拆下來的塔頂是木質結構的,因為沒有人要,他珍藏在了家里。記者隨霍得力到他的家里,看到了一段
霍得力說,塔內原來有井。相傳,秀公戒師和尚坐化后,采取的是缸葬,身纏白布放進缸內沉入井中。傳說,秀公戒師和尚圓寂后,有條金色的巨蟒盤踞在他的墓塔頂,守護一方土地,保佑這里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因為傳說塔中有靈蛇,有求必應,還有很多人前來供奉香火。上個世紀60年代,這座塔井被填死,巨蟒的傳說才不再被人提起。
張耀征告訴記者,2004年,這里修路開挖路基時,曾挖出一壇銀鋌,經文物專家鑒定,其中的兩塊“令牌”狀的銀鋌為金代銀鋌,屬國家二級文物。另外,8塊碎銀為宋代銀鋌,屬國家三級文物。古代銀鋌主要出現在唐、宋、金時期,因其形狀類似豬的腎臟,百姓俗稱“豬腰銀”。這里出土的銀鋌很可能是當時寺院內的和尚窖藏的。
霍得力說,2010年的一天,村民們醒來,發現古塔前被人挖了一個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