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發展理念”建設普惠金融體系
摘要: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也給我國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和基本路徑。 普惠金融體系是一個面向社會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也給我國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和基本路徑。
普惠金融體系是一個面向社會所有階層和所有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體系,是以商業可持續性、廣泛包容性與特定化配比為內涵的金融體系。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通過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機構創新、金融市場創新等,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發展提供堅實的金融支持,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降低金融服務成本,以此支持并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使用,推動了金融創新,使得金融信息的傳播更快,范圍更廣;基于大數據的信用評級技術大大降低了信用搜尋成本,提高了信用管理效率。可以說,信息化普惠金融體系是創新發展的體現。
堅持協調發展,也是普惠金融廣泛包容性要實現的目標。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普惠金融體系應該能有效、全方位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能夠高效率發揮金融的基本功能,包括支付清算、資源轉化、資源配置、風險管理、激勵和信息提供功能。而現在的金融體系所發揮的金融功能在地區、產業、城鄉等層面存在差異,整體上不盡協調。如,低收入群體、小微企業與農業產業、貧困地區等在金融服務方面可獲得性比較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三五”規劃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必須緊緊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比如,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就是一個突出短板。消除貧困根本的手段是發展經濟,而普惠金融的一個出發點也是要消除貧困,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金融要從支持中小微企業、農戶等實體經濟活動入手,促進生產,培育弱勢群體的“造血”機制。
堅持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的體現。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金融業本身的發展要貫徹綠色理念,通過信息技術創新與普及推廣,降低資源消耗和物理空間占用。金融機構大力推進互聯網金融服務、移動金融服務、直銷金融服務等,大大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同時,降低了能源消耗。開展的金融服務,如商業銀行提供信貸過程中,應堅持赤道原則、環評標準、節能減排要求,用金融約束手段推進綠色發展。普惠金融,惠及民生更多的是綠色生態文明建設的金融支撐效果,體現的是綠色金融與綠色經濟的高度協調融合。
開放發展體現更多的是包容性,普惠金融就是包容性的金融。金融包容不僅體現在對外開放,市場準入,更重要的是金融體系所提供的服務向所有階層、所有群體開放,必然將有金融服務需求的弱勢群體、弱勢產業、弱勢地區納入金融服務的范圍。開放與包容還體現在政府層面的金融政策與金融監管措施的包容性方面,具體就是指對正規銀行等金融機構、金融市場與非正規的小微金融機構或組織應給予與其金融市場地位相匹配的差異化政策與監管標準要求。
中國信息化普惠金融體系在共享發展理念下大力推進新型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從經濟學視角分析,共享就是要對資源進行重組與整合,拓展資源的使用或服務空間范圍,打破信息壁壘、資源配置與市場搜尋的障礙,形成新的不受信息障礙約束的體系,使得資源配置能夠接近或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大數據、云計算和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實現共享經濟與共享發展方面具有先天優勢。金融體系的架構、機制與效率,決定了資源配置是否能夠實現共享,達到均衡。為此,圍繞中國制造2025,依托現代互聯網技術,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可以極大提升金融效率。建設基于大數據與互聯網的信息化普惠金融體系,是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和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總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普惠金融體系是中國普惠金融道路的理想選擇,是建立中國普惠性金融體系基本路徑。為此,加強金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至關重要。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信息系統與信息網絡,信息技術硬件與軟件裝備等。這些技術條件,在偏遠地區是比較落后的,應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投入。通過技術改造與技術進步,切實降低信息技術設施的投入成本。與此同時,金融基礎設施也需要加大建設力度,在落后地區鼓勵設立村鎮銀行,利用現有網點推行代理行制度,推進鄉村金融業務代辦站點的信息化建設,使得當地居民能夠承擔起相應的服務成本。在加強信息與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開展信息技術與金融知識技能的普及性教育,推進金融掃盲和信息技術掃盲。對于植根于城鄉經濟的民間金融組織和新型小微金融組織,監管層應給予更多的包容和科學的引導,鼓勵其規范發展,最終形成一個包容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的多層次、多元化、結構清晰、功能效率良好的信息化普惠金融體系。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