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女媧洞
摘要: □ 王萬江 早有耳聞遂平縣有女媧遺跡,其最初所居住的山洞就在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今天的嵖岈山鎮境內。那里是個風光旖旎、景色特異,以整個山
□ 王萬江
早有耳聞遂平縣有女媧遺跡,其最初所居住的山洞就在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今天的嵖岈山鎮境內。那里是個風光旖旎、景色特異,以整個山崖皆紅石而聞名全國。據傳,該處紅石是女媧煉石補天遺存的見證。女媧洞就在紅石崖村西南一公里許的風山北麓。近日,筆者有機會去一探究竟。
為有所獲,特意請女媧文化最初考查和研究者、當地土生土長、德高望重的76歲退休教師張俊亭好友作伴。
那天,我一早從遂平縣城出發,到嵖岈山鎮原人民公社舊址西側,找到張老師家。他騎電動車,幫我借一輛自行車,沿新修的水泥旅游山路,朝西南方行進,行程約4公里,到了僅有60多戶的蝎子溝自然村。不少村民都是張老師學生,因而受到熱情接待。稍事休息后,我們向西南方的羊腸小道走去。路上,我們撥荊棘、拉藤條、扶樹木,艱難地一步步向上攀登約一公里到達距山頂四分之一處,這時已11點多。面前“女媧洞”的標示牌映入眼簾,噢,向往已久的女媧洞到了。
陡崖峭壁上的天然石洞,洞口向北稍偏西南方向。高約
站洞口向外看,近前方至溝底多種雜木遮天蔽日,透過縫隙,隱約看到山腳下正前方有炊煙,聽到雞鳴狗叫;對面起伏山巒如“大圍墻”,東緊挨崖壁,西為山沖,背靠山峰。
洞分內外兩個。外庭洞頂高
與內洞相連處,兩人貼身蹲行挪動或一人彎腰可進內洞。張老師說,該處原來較小,是他2001年帶領蝎子溝村民,用兩天開鑿拓展的。
內洞先向斜下方約
女媧洞在抗戰時期,曾保護過抗日軍民。解放戰爭年代,是當地村民避難所。多少年來,還是人們放牧、拾柴、采藥等納涼、避雨或休息的地方。
該洞附近的山溝間,還有女媧摶土造人的黃臉場、兒女歇息玩耍的蝎子溝、煉石補天的紅石崖。歷史傳承下來,如此命名幾個村子,聚集在同一山崖澗溪旁——走遍全國各地,也不會遇到幾處。
從洞口東南角,沿七八十度的峭壁,手腳并用,約半小時工夫爬上山頂,即為風山寨。據傳,是女媧造人后,由那些陰陽人們建成,用來祭拜天地神靈和女媧與風姓族人商議大事,更是防止外部族或野獸入侵的“堡壘”。寨門朝東,門外是一條山脊。寨內有多處方形房基。門內東北角有眼石砌水井。至今殘垣斷壁仍在。石墻寬處有
原路返回到存車處已中午1點,又順路瞻仰了九龍山抗日烈士紀念碑和李先念等三軍在紅石崖村的會師泉(井)。③2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