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溝抗戰基地的形成及歷史地位和作用
摘要: □ 馮建海 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在抗戰初期是我黨在中原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中共豫南特委、新四軍留守處、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竹溝地委和竹溝縣
□ 馮建海
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在抗戰初期是我黨在中原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中共豫南特委、新四軍留守處、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竹溝地委和竹溝縣委均曾先后設在這里,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朱理治、陳少敏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為發展壯大黨的力量、組織和開展敵后游擊戰爭、開創華中地區抗戰新局面作出了卓越貢獻。當時的竹溝成了新四軍成長壯大的一個重要基地,當時被人們譽為中原抗戰的搖籃,革命的“小延安”。
一、竹溝抗戰基地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事業的必然發展產物
竹溝抗戰基地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事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毛澤東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有力佐證,是鄂北、南陽、泌陽、確山等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革命運動和革命形勢孕育發展的積淀。筆者認為,竹溝抗戰基地的形成大致經歷了產生、發展和成熟三個發展階段。
(一)初期產生階段
在地處桐柏山、伏牛山交接處的余脈部位,有一個鐘靈疏秀、人杰地靈的豫南千年古鎮——高邑鎮,該鎮東倚銅峰,北部與駐馬店第一高峰——白云山相依托,北、西兩側瀕臨泌陽第一大河——泌水河。這里地勢險要,土地肥沃,水利資源條件得天獨厚,自古有“金高邑”之美譽,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地人民廣泛建立起反匪抗捐抗稅、反對封建帝制剝削壓迫的“聯莊社”、“紅槍會”和抗日農民自衛隊等群眾性組織,群眾革命基礎十分牢固。1935年8月,中共鄂豫邊省委在唐河縣畢店鎮成立后,省委的最初辦公地就設立在這里。
1935年8月,在鄂北、豫西、豫西南黨的活動及河南省委遭受嚴重破壞的形勢下,鄂豫邊工委書記張星江與中共河南省委委員王國華在唐河縣畢店商議成立中共鄂豫邊省委(轄豫南、豫西南、鄂北),張星江任省委書記,仝中玉任組織部部長,王國華任宣傳部部長,省委領導辦公地設在泌陽縣高邑區張樓村馬長富家一間東屋內。從此,鄂豫邊革命根據地成為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南方八省15塊根據地中,最北邊也是最重要的一塊根據地。同月,省委在馬長富家高粱地里召開著名的張樓會議,會議確立了在確山、泌陽、桐柏、信陽4縣接合部的桐柏山區迅速恢復黨的組織,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桐柏山革命根據地,配合紅軍主力長征和南方各游擊區的斗爭。從此至1937年10月,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的關鍵時期,形成了以高邑為中心的鄂豫邊區革命戰略基地。
在這一時期,鄂豫邊紅軍游擊隊誕生,鄂豫邊區黨和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裝。以高邑為中心輻射周邊百余公里,紅軍游擊隊為鞏固革命根據地,打大小戰斗百余次。平氏奪槍是紅軍游擊隊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的第一槍;智取蔡沖是地方游擊隊武裝和紅28軍共建根據地的一仗;打鄧莊鋪、馬谷田、高邑三地是我黨鞏固根據地、保護紅色區域的關鍵戰斗,鼓舞了泌東廣大窮苦百姓跟黨走的堅定信念;打賈樓拔掉了革命根據地橫向向北發展的擋路虎;打八門莊打通了桐柏山區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的障礙;鄧莊鋪、焦竹溝(鄧、焦保衛戰)是我黨向東推進革命根據地靠近平漢鐵路發展壯大的泌陽境內最大的一次戰斗。鄂豫邊地區上述幾次重要戰斗的勝利形成了竹溝抗戰基地的雛形。
1936年10月至1937年2月,省委宣傳部部長李子健從高邑侯莊出發三上北方局。1937年4月,周駿鳴從高邑侯莊出發先后赴北方局和延安,在革命形勢處于最低潮和迷茫的關鍵時期,他們為鄂豫邊省委帶來了中共中央毛主席、朱總司令的親切關懷和重要指示,召開了三年游擊戰爭時期著名的三次重要會議——張樓會議、玉和寨會議和碾盤溝會議,統戰和匪運工作空前發展,農民抗日自衛會和自衛隊普遍建立,游擊隊和革命群眾力量迅速壯大,為后期竹溝抗戰基地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中期發展階段
從1935年8月鄂豫邊省委建立至1937年6月,鄂豫邊區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使蔣介石惶恐不安,他密令河南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督陣駐防高邑的東北軍129師王理環團對鄂豫邊省委機關進行清剿。面臨嚴峻的革命形勢,省委決定省委機關向泌陽東部山區轉移。1937年9月,紅二十八軍高敬亭部244團林維先特務營和手槍一分隊協助鄂豫邊省委及游擊隊一舉攻下泌東高邑區鄧莊鋪、高邑、馬谷田三個重鎮,清除了當地反動勢力,省委機關于1937年10月進駐高邑區焦竹園、鄧莊鋪。10月,省委在鄧莊鋪召開會議將紅軍游擊隊改編為“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公開打出抗日救亡旗幟。同時,上級黨組織派來大批干部,開封、洛陽、南陽、襄樊等城市進步青年紛至沓來,積極要求參軍參戰,邊區各縣黨組織也選送大批積極分子參軍,使省委領導力量得到鞏固,部隊得到迅猛發展。省委廣泛開展抗日宣傳發動工作,組織和開辦文印社、農民識字班、婦女識字班、兒童識字班等,焦竹園時期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為竹溝抗戰基地的最終形成發揮了重要過渡、鋪墊作用。
(三)最終形成階段
1938年1月,在豫南抗日軍獨立團迅猛發展壯大并通過與國民黨談判取得合法地位的形勢下,南陽、泌陽國民黨反動勢力非常震驚。1月8至10日,國民黨河南省參議員泌陽豪紳王友梅勾結豫西自治派頭子、13縣反共司令別廷芳,糾合兩個加強團和王友梅的地方武裝1300多人,對焦竹園、鄧莊鋪進行了瘋狂圍剿,豫南特委(1937年11月鄂豫邊省委改為鄂豫邊區特委,1938年1月又改為豫南特委)和獨立團英勇挫敗敵人進攻取得焦竹園、鄧莊鋪保衛戰勝利之后,為確保革命力量發展,特委領導人審時度勢,于
在這一時期,黨中央先后從延安派來大批干部,其中不少是富有游擊戰爭經驗的紅軍干部,還從山西省臨汾八路軍辦事處調來一批干部,一并帶了四個班的武裝和學兵隊員30余人。同時,竹溝又大量培養新干部。在河南省委領導下,舉辦了教導隊、黨訓班(對外叫“新兵隊”)、青年訓練班,以及電臺、機要、衛生、供給等訓練班,先后培養干部和各種技術兵3000余人,其中黨員2300余人。當時,竹溝還建有中原局印刷廠,出版《小消息》報,成立了孩子劇團,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許多進步知識青年和農民群眾到竹溝學習,踴躍參加新四軍,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從此,竹溝被譽為中國東部的“小延安”。
同時,河南省委和豫南特委研究了豫南形勢,劃分了游擊區,選定了信陽縣西北的尖山區,確山縣以南的任店區,確山縣以西的竹溝、瓦崗、孤山沖,泌陽縣的鄧莊鋪區以及桐柏縣的北山一帶,作為發動游擊戰爭的中心地帶。信陽黨組織則以四望山為游擊據點。在進行游擊戰爭準備過程中,省委、特委十分注意做好統戰工作。彭雪楓領導的統戰工作委員會先后與國民黨七十七軍何基灃、六十八軍劉汝明、十三軍張軫、一戰區預備軍張鈁和川軍一二七師陳靜珊等建立了統戰關系。特委廣泛聯系了竹溝周圈十多個縣的國民黨黨政機關、地方實力派和進步人士,經常向他們宣傳我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信陽,我們爭取了進步縣長李德純聯合抗日。1938年10月初,信陽譚家河黨支部組建了譚家河抗日自衛隊。10月中旬,“七十七軍桐柏山區工作團”成立。11月中旬,新四軍四支隊八團留守處一個分隊與豫南幾支抗日武裝匯合,成立了“信陽挺進隊”。信陽淪陷前后,在平漢鐵路以東的信(陽)羅(山)邊,還成立了一支“平漢鐵路工人破壞隊”。至此,以竹溝為戰略支撐點的抗戰基地形成。竹溝抗戰基地的形成在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中發揮了無可估量的實戰戰略及精神戰略作用。
二、竹溝抗戰基地的重要歷史地位及作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戰爭的碩果
(一)竹溝是中原抗戰的重要戰略支撐點
(二)竹溝是河南抗戰的領導中心
1938年3月八團東征后,在竹溝設立了留守處。彭雪楓、王國華等以留守處名義創辦延安“抗大”式的竹溝軍政教導大隊,為河南乃至中原地區培訓各級抗日軍政干部。同時,堅決貫徹黨中央、長江局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指示,為豫南黨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1938年5月底,河南省委由開封遷駐竹溝后,竹溝成為河南抗戰的領導中心。河南省委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徐州失守后對華中工作的指示》,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廣泛開展統戰工作,發展武裝力量。竹溝地區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河南抗戰出現嶄新局面,由一般救亡迅速轉向武裝斗爭。我黨以竹溝為基地,大力發展留守處武裝,組建新四軍游擊支隊,建立信陽挺進隊,使抗日的烽火在豫東、豫南大地熊熊燃起,從而初步把河南建成華中抗日根據地,為六屆六中全會后在竹溝設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竹溝是新四軍成長壯大的基地和兵源地
從1938年1月至1939年11月竹溝事變,中原局、河南省委先后在竹溝開辦軍政教導大隊、黨訓班(新兵訓練隊)、青年干部訓練班、地方武裝干部訓練班、醫務人員訓練隊、電臺訓練班、機要訓練班、司號訓練班、供給訓練班等,還為延安抗大選送學員220余人,在泌陽縣官莊鎮開辦青年戰時工作團,共培訓各級各類干部、技術人員、指戰員4000多人,分17批次向中原敵后除新四軍二師、三師、四師、五師、七師派出基干武裝4800多人。革命搖籃培育了革命火種,從竹溝走出的部隊戰斗力非常強。
(四)竹溝是鄂豫邊人民心中永遠的精神豐碑
竹溝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鄂豫邊區早期革命發展的產物。它是在邊區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和三年游擊戰爭基礎上孕育產生、發展成熟起來的。早期鄂豫邊區領導人和指戰員大多來自鄂豫邊區,特別是泌陽、確山和南陽地區。1938年1月,周慶鳴領導的竹溝農民自衛隊和牛德勝領導的高邑官驛農民自衛隊100多人編入老八團一、二營。同月,匪運地下工作者劉世耀在高邑河西老虎石收編土匪人員80多人槍歸建老八團二營、三營。1938年8月,中共泌陽縣委在高邑侯莊為竹溝新八團擴充一個中隊武裝。僅鄂豫邊省委機關最初所在地的高邑區侯莊村先后參加新四軍的就達30多人,侯莊村被國民黨反動派稱作“赤匪村”、“紅軍村”。1938年9月,泌陽牛蹄區民眾抗日自衛團團長孫功遠、副團長孫繼遂(孫石)率200多人槍到竹溝,經整編后加入留守處隊伍。
(作者系中共泌陽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