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流動兒童 專家呼吁政策支持和親子溝通
摘要: 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劉雅萱)“流動兒童的貧困是個多元的問題,相應的反貧困政策亟待優化。城鎮隨遷子女如果沒有好的社會閱歷,會成為勞動力優化和社會進步
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劉雅萱)“流動兒童的貧困是個多元的問題,相應的反貧困政策亟待優化。城鎮隨遷子女如果沒有好的社會閱歷,會成為勞動力優化和社會進步的潛在阻力。”在剛落幕的“第四屆反貧困與兒童發展國際研討會暨亞太兒童早期發展2015年年會”現場,與會者圍繞流動兒童、城市貧困以及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探討。
“早期教育水平低、義務教育階段后的升學壓力、職業發展以‘苦力’為主,青少年暴力犯罪等問題是流動兒童面臨的問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兒童中心執行主任杜智鑫介紹說,2020年人口年齡結構預測數據顯示,城市的流動兒童必然將超過農村的留守兒童,貧困的周期性有可能導致貧困代際傳遞。
他指出,現行的反貧困政策基于‘城鄉兩個區域、城鄉居民兩個群體’的思路設計,二元的公共服務體系以及主導部門的缺位,增加了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貧困風險。“加大流動兒童早期發展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強城中村社區的公共服務,改革戶籍制度,通過教育實現社會融合等是可行的辦法。”
事實上,全國17歲以下的流動兒童數量已達到3581萬,進城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數量仍在不斷攀升,他們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面臨升學考試等諸多挑戰。
針對隨遷子女占用當地孩子的升學名額、升學需求與現實政策之間的矛盾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霓在會上表示,要根據城市功能定位、產業結構布局和城市承載能力等綜合條件來確定當地的升學考試辦法。
他建議,多方參與,統籌規劃,以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隨遷子女納入到本地的教育規劃中,加大招生計劃的宏觀調控力度,建立科學的隨遷子女信息監測機制,科學預測流入地的接納“容量”,系統評估升學考試政策的利弊。
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說,要推進城鄉一體化,讓孩子隨遷進城,但如果流動兒童得不到城市的認同,會產生回到“留守”的惡性循環。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結合實證研究成果指出,在對民營學校中的流動兒童的動機、情緒、認知、父母溝通等進行干預后,對比前測和后測的實驗結果發現,親子溝通是提升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積極發展、減少問題行為的重要保護性因素。“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應攜手幫助流動兒童、留守兒童應對壓力和不利處境。”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