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樂山,在歲月的琴弦上歌唱
摘要:□晚報記者 陳軍超 余斌 /文 閆宏偉/圖“倚崖面壁踞喉咽,直控通天十八盤”,莽莽伏牛、桐柏兩山余脈向東延伸的盡頭,壯美的樂山突起在平坦遼闊的淮西平原上
□晚報記者 陳軍超 余斌 /文 閆宏偉/圖
“倚崖面壁踞喉咽,直控通天十八盤”,莽莽伏牛、桐柏兩山余脈向東延伸的盡頭,壯美的樂山突起在平坦遼闊的淮西平原上。由高低不同的九座山峰組成的樂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
宋以前樂山稱朗山,亦稱大朗山、郎陵山。秦漢時期,確山被稱為郎陵縣,隋唐時期稱朗山縣,公元1012年,因避大宋始祖趙玄朗名諱,改朗山縣為確山縣,朗山亦稱樂山至今。
“昔在朗陵東,學禪白眉空。”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曾多次游樂山,并留下了流傳千年的名句。這里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密林、每一處泉水、每一條古徑,都講述著優美的傳說,浸潤著文化的神韻。
老樂山碑
樂山蝴蝶
聚仙亭
南天門
神鞭打出老落山
樂山是伏牛山余脈的最高峰,也是駐馬店市區的一座地標。樂山東部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高大的樂山在平原邊際,顯得異常突出。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樂山以東市區、汝南和平輿的人們,能清晰地看到這座平原上突起的山峰。千百年來,我們的先祖們習慣以太陽距離老樂山的位置,來判斷天氣,判斷時間。那時,人們以日頭的所在位置來判斷時間,“晚上”到來的標志往往就是“日頭落山”。
曾在樂山原駐馬店地區電視調頻轉播臺工作了二三十年的閆秀業老人,是一位參與轉播臺選址創建的老樂山人,一位名副其實的“樂山通”。
“樂山也叫老落山。”沿著山上的石階向天街方向攀登,閆秀業告訴記者。
“當地有首兒歌唱到 ‘老樂山大又大,氣死河北尖山霸’。”閆秀業老人告訴記者,老樂山過去叫老落山。傳說混沌初開,遂平境內的尖山與平蘑垛爭高低,請天帝裁決。天帝命它們各長三日,再定大小。尖山夜里偷偷生長,長得挨著了天。天帝大怒,派天神下界懲罰。那位天神用一把鋼鞭,把尖山的山頭打崩了,山頭落到西南方,形成了后來的落山。因為落山是這一帶最高的山,被當地百姓稱作“老落山”。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改稱為老樂山。
“在60萬年前,樂山周邊已有人類活動。那里就是打石山。”閆秀業指著遠處一座孤山說。
打石山是一座石灰巖形成的山。打下的石頭可以燒成石灰,打成石子做建筑材料。1978年,當地農民在打石山開山炸石時,打出了一座山洞,洞內堆滿了各種動物的骨骼,中間有一個火塘,火塘內堆積的是已燒成黑色的硬塊,火塘周邊已燒成紅燒土。1981年7月,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安志敏采集洞中化石樣本鑒定后認為,這是與北京周口店同時期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洞穴和使用過的火塘與灰燼。動物骨骼為熊、虎、鹿等原始動物化石。這應該是最早的駐馬店古人類遺存。
聚仙亭上觀霧海
有人說,近看老樂山的整體山勢,就像一尊雙腿盤膝的巨大佛像。從山底仰岫臺直至老樂山頂南天門,海拔813米,沿途有古人登高處“撫云臺”、楚長城、闖王寨等自然風景及文化遺跡。
離山門不遠,在樹木的掩映下,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出現在記者的眼簾。這里便是樂山道教“八宮兩觀一拜臺”(萬壽宮、遇真宮、玄都宮、南海宮、斗母宮、靈應宮、玉虛宮、紫霄宮、迴龍觀、群仙觀、拜臺觀)之一的遇真宮。
閆秀業是一位老樂山人,對樂山的一草一木、種種傳說耳熟能詳。他告訴記者,2011年7月10日,遇真宮在北宋時期原址上重建,2012年10月建成。古代遇真宮香火十分旺盛。傳說,在此焚香許愿能保生意興隆、平安吉祥、婚姻美好。向北拜神龍可生大富大貴之男,向南拜鳳凰可生才貌雙全之女,在山下龍鳳泉中洗浴,可保容顏如玉。
繼續前行,遠遠見環山路邊一高達數米的巨石。走近一看,正面刻著著名書法家范曾題寫的“老樂山”三個大字。
巨石南側是一個金龍盤柱、斗拱飛檐的亭子,叫聚仙亭。相傳,在樂山腳下修行的人在山頂上虔誠膜拜后能成仙,聚仙亭又名遇仙亭。木質的平臺、欄桿,古色古香。亭子不遠的地面上有一個太極圖,幾名善男信女正在虔誠地繞行祈福。
站立于亭中舉目展望,四周群峰環抱。一團團云霧從山谷深處升起,沿著山坳和山脊向山頂漫去……山頂上的電視轉播塔,一會兒在霧中露出塔尖的身影,一會兒淹沒在云霧之中。突然間,濃霧吞山,一切都融于云海,匯入浩淼,腳下是煙波白浪。一陣風吹來,云霧升騰,遠處的山峰又漸漸顯露,能清晰地看到,遠處的山頂被一團像帽子一樣的云霧籠罩。
“樂山戴帽,放牛娃睡覺。”閆秀業說,“等我們到了山頂上,雨也會落下來。”
野生動物的天堂
“快看!”正前方,幾只頭頸灰褐、腰部藍灰的斑鳩悠閑地站在山道上,看到駛到眼前的汽車,神氣地與我們對視,絲毫沒有躲避的意思。司機幾次鳴笛后,它們才忽閃了一下翅膀,不緊不慢地飛走。
“這不算什么,樂山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國家級、省級重點保護動物有30多種。前段時間的晚上,我們在山上還見過野豬呢。”駐馬店市樂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建民笑著說,“1992年,老樂山就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山上不僅有野豬,還有狐、狼、豹、金雕、白頭鷂等。運氣好的話,我們等會兒還能看到杜鵑、長尾山雀、黃鸝……以后,我們還準備在這里興建野生動物保護園。”
耳邊是幽幽鳥鳴,望著山道邊的一簇簇野花,深深吸了一口山間清新的空氣,記者發現長長的黃色方木鋪成的棧道邊,不僅有青翠的松柏,還有葉子已經略微發紅的銀杏。
“老樂山群峰疊巒,有很多深邃幽靜的溝谷溪潭、千姿百態的飛瀑流泉、云封霧裹的奇峰異石、如詩如畫的茂林修竹,森林覆蓋率也很高,在96%以上,每立方米含負氧離子最高時達9萬個。”張建民介紹,老樂山屬于伏牛、桐柏兩山余脈,正處于我國南北氣候、土壤的過渡地帶,加之山區特有的地形、地貌所形成的小氣候,植物種類極為豐富,特別是境內擁有隋代銀杏、唐柏、明代國槐、千年倒懸柏等古樹群落,歷經歲月滄桑。
閆秀業老人告訴記者,早年,他們在山上工作的時候,隨處可見野山雞,還曾經打過野兔和野狼。“采藥人說,在大山人跡罕至處見過藍牡丹,我沒見過藍牡丹,名貴稀有樹種青檀樹和一年四季各色的野花倒是見過不少。”閆秀業說。
開山道人賈上還
一路登頂,到達山頂古磚門樓附近時,天空果真飄起了細雨。
在淡淡的雨霧中,記者看到,老樂山山頂古磚門樓正上方,有一塊青石匾額,鐫刻著“南天門”,落款是“開山道人賈上還。大清康熙元年”。雖經三百多年的風雨,但字跡仍清晰可見。
傳說賈上還是清康熙皇帝的叔父,此人崇尚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癡迷于得道成仙,云游四方。一次行至確山附近,見老樂山上空瑞氣漫天,萬道金光,次日登頂后發現樂山環境清幽,他認為這是道教福地,決定出家樂山,并大興土木重建樂山宮觀廟宇,成為最后一位樂山道教的開山真人。
另一種傳說是,賈上還其實叫賈尚桓,曾是明太子朱慈烺的臣子。相傳明朝滅亡后,李自成帶著朱慈烺撤退到豫西時遭到清軍的堵截。朱慈烺及相隨的一幫臣子,乘亂逃到欒川縣,化裝成道士。為了預防萬一,朱慈烺派大臣賈尚桓,到樂山開辟了一處隱身之地。賈尚桓在樂山稱開山道人,上者,皇太子也,還者,回也,含有太子在此隱居之意,還有樂山道教最為鼎盛之意。
閆秀業告訴記者,這塊匾的下方據說還有一塊宋代的石匾,在賈上還重建樂山道觀時被壓在了如今這塊匾的下面。
以樂山為中心,古代的樂山道教氛圍濃厚,老樂山道教鼎盛時,曾以“八宮兩觀一拜臺”為代表的滿山宮觀建筑群著稱于世;延續千百年的“三月三”古廟會,來自華夏數省的登山祈福者香客如潮,絡繹不絕。據確山縣志記載,至清末全縣尚有道教宮觀30處,皆為樂山道士之廟宇。同時,樂山道士在山下還辦有學校,設文、武二科,傳授四書五經、道教教義及各種武藝。學童多是樂山周邊及縣域內的窮苦孩子、道教弟子等,樂山道教當年的盛況由此可見一斑。據說,以前樂山上有很多明清時代的古碑刻,現已蹤跡難尋,如玄都宮等地只留下斷壁殘垣,很難令人想起當年的鼎盛。
到南天門,經天門街,達樂山頂。
曾經宏偉輝煌的真武廟,已不復存在。記者在真武廟的舊址上,發現幾塊一米多長像房檐的青石板,石板邊緣有直徑3厘米的圓洞,據說,這里原來是廟上掛風鈴的地方。
從瞭望臺往下看,盤山公路像玉帶。
神仙洞
南天門下當年的神龜碑座。
樂山針葉松
月牙泉上神仙洞
南天門的東下方,有一片背依橫嶺、東傍溝壑、平坦開闊的地方,俗稱“老道墳”。閆秀業說,他當年在這里工作時,有一個“高1.5米,長寬各2.5米的殘垣斷壁”,是李知常坐化的地方。那時候,斷壁前的墓碑完好,上刻“皇清羽化李老煉師諱知常字德恒之墓”,立碑時間為“光緒十六年”。李知常任樂山主持道長40多年,生前建造“長眠升遷宮”,四周墻壁上磚下石,南面有一門洞,門洞上面砌有安裝玻璃的透視孔,頂上銀鶴展翅欲飛,遠處望去像頂要抬走的轎子。相傳,李知常感覺自己大限已至,就坐在圓盤椅中,令徒子徒孫將自己抬入“長眠升遷宮”,后將門洞砌死坐化。相傳,后人打開升遷宮,發現里面只有圓盤椅,李知常不見蹤跡。
在確山縣境內,流傳大量民間傳說,很多都與樂山有關,彰顯著老樂山的文化生命力之強。樂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民間傳統焰火“打鐵花”的發源地,又是河南墜子“尹喜派”的發源地。這兩項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遺產,均由樂山道士所傳。
山頂往下幾十米的絕壁下,有個月牙形狀的泉,叫月牙泉。月牙泉上方有一條石刻的龍,鱗甲分明,栩栩如生。石龍雕刻于何朝何代已無從考證,當地人有在龍首上磨錢的風俗。
原來,古代生活條件艱苦,窮人家的孩子因為條件艱苦,極易夭折,當地相傳,這條石龍守在月牙泉邊,長年累月吸收日月精華,吐出的龍氣可消災辟邪,龍首上更是聚集了眾多龍氣。如果把銅錢放在龍首上磨出洞,用紅繩串起來掛在孩子的脖子上,便可保孩子無災無難,平安長大。
石龍上方離地十幾米處有一棵橫生的松柏,松柏的旁邊就是神仙洞。閆秀業在樂山上工作時結識了王道長。王道長告訴他,樂山上歷代法力高強的道長都在此洞修煉過。修煉的時候,他們會服食一種特制的藥丸。這種藥丸根據道觀口口相傳的秘方配制而成,主料是毛板栗和山中一些特殊的藥材,服食后可以維持人的體力。當地百姓看到洞里的道士修煉很久都不吃食物,認為他們在洞里得道成仙,就把這個洞叫神仙洞。
城墻里挖出“城隍爺”
樂山巔峰還留存有春秋戰國楚長城舊址,這里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東漢開國之君漢光武帝劉秀,唐代平定反唐之亂雪夜奇襲蔡州的大將軍李愬,大宋開國帝王趙匡胤,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清白朗都曾在樂山留下他們叱咤風云、鐵馬雄風的歷史足跡。
當地還流傳著樂山城墻里挖出“城隍爺”的傳說。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
據《確山縣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確山是楚國的北部邊境。樂山上的石城即是楚國當年修建的長城(列城,也叫方城),沿樂山山脈向西至泌陽縣境的山頂上,共建有8座列城,樂山列城是最東面的一座,與南陽方城遙相呼應,為同時期的楚長城。后來成為李自成阻擋明軍的屏障,再后來,白朗兄弟又以此為戰壕,打擊北洋軍。李愬雪夜入蔡州時,曾是李愬的軍營。樂山楚長城是中國長城之父,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楚長城的城墻,特別堅固,多用條石等包砌,內填碎石,城墻高度一般在7米~10米,在陡峭的地方,城墻則比較低。
閆秀業告訴記者,樂山曾經有一位出家前結婚生子的張老道。在上個世紀50年代,城隍廟被破壞。張老道的兒子當時在朱古洞鄉錢莊村拜臺村響水河村。張老道用稻草把確山縣城城隍廟被拆除的城隍爺廟銅像背到了兒子家。后來,他上山挖藥種紅薯,又把銅像背到老樂山,埋到了一處城墻里。之后,張老道病逝,去世前告訴兒子張明海自己把銅像藏在了楚長城的石墻里。張老道的兒子張明海曾經帶孫子上山找了幾次,但一直沒找到。
1988年,修建樂山公路時,石墻被扒,銅像重見天日。“當時,我一個朋友就在現場,看到兩個銅像掉了出來。大的比較完整。”閆秀業說。
蛤蟆泉與野山茶
老樂山山頂西邊,從曾經的電視轉播臺生活區沿羊腸小道向北約60米,轉東向上,絕壁如斧劈刀切,氣勢壯觀。絕壁下有一狹窄洞窟,洞內有一池泉水,常年不枯,洞內冷氣襲人,石壁夜有野鴿棲息。最為神奇的是水中有一種紅蛙,體型纖細苗條,身長不足3厘米,背寬不到2厘米,脊背深褐色,腿及肚子呈鮮紅色,瘦骨嶙峋,頗有一種古樸的仙態。傳說,蛤蟆在廣寒宮與嫦娥為伴。嫦娥經常講述丈夫后羿射日為民除害的故事,蛤蟆深受感動,也想到人間捉害蟲。一天,它乘吳剛不備,跳落人間,正好落在樂山上。此事被吳剛發覺,吳剛掄起長柄斧砍下,把樂山劈了一道裂紋,蛤蟆滿身是血順著裂縫沉下。吳剛以為已經將違反天條私下凡間的蛤蟆砍死就回去了。蛤蟆身著血衣,淚如泉涌,隱身在樂山石窟中,眼淚化作泉水。泉水甘甜宜口,旱而不枯,泉眼的形狀也似蛙,這眼泉便被稱作蛤蟆泉。
閆秀業說,山北崖還有個老虎洞,因微風吹拂松林,洞內便聽到松濤轟鳴,猶如虎嘯而得名。
張建民指著一棵山茶樹告訴記者,這種野生山茶樹,曾被道士采摘,炮制 “樂山尖”,自飲或送人。茶醇香撲鼻,碧綠晶瑩,常飲神清氣爽,延年益壽。傳說,很久以前,樂山腳下一個村子里的人得了一種熱心病,病人心如火燎。村里一個叫山妹的姑娘,翻了九十九座山,渡過九十九道河,在青龍山的青龍嘴里索要了神茶籽,吞下神茶籽后變成了一棵山茶樹,鄉親們用樹葉當藥,很快治好了熱病。后來,為了紀念山妹,就給這棵樹起名叫“山茶”,樂山上,滿山遍野的野山茶樹。
站在山頂,向四周看去,層層疊疊的山被一層薄薄的雨霧輕輕籠罩著,影影綽綽中,看到一片片深綠色的林海被三五處散落的紅葉點綴著,不施粉黛的老樂山依舊清新綺麗,而那曾經的滄桑歲月似乎都定格在這無盡的繚繞云霧之中。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