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進入低利時代 錢多項目少境地尷尬
摘要: 受相關大環境影響,目前 “錢多項目少”成為資本市場的常態,許多資金已經無法尋找到合適的標的。而銀行理財收益率的降低,更是難以保住市場份額和客戶粘性
受相關大環境影響,目前 “錢多項目少”成為資本市場的常態,許多資金已經無法尋找到合適的標的。而銀行理財收益率的降低,更是難以保住市場份額和客戶粘性。
本報記者 吉雪嬌
在難掩頹勢的收益率下滑的態勢下,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已跌入新低谷。其中,投資者“資產配置荒”的洶涌而來,亦令曾經風光一時的銀行理財陷入尷尬的境地。
相對于資金端,另一方面,資產配置荒出現,也令優質資產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對于銀行而言,優質資產的獲取或也將日趨艱難。
理財產品“金十”褪色
近日,記者走訪蓉城多家銀行發現,雖然10月已過大半,但銀行理財產品依舊“淡定”,而中秋、國慶的雙節效應也基本隱沒蹤跡。
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10月11日-10月16日,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8%,較上期減少4個基點。其中,預期最高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僅為17款,市場占比為2.35%。而就在包括“雙節”在內的9月26日-10月10日,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亦僅為4.62%,預期最高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27款,市場占比環比僅為2.32%。節日效應的不溫不火可見一斑。
在分析人士看來,隨著央行的連續降息和降準效應,銀行資金面普遍比較寬松,銀行理財的節假日優勢正在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則是月末、季末、節日高收益理財產品的缺席,或將成為新的常態。
不僅是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出現下行態勢,包括國債、大額存單利率在內的整個理財市場似乎都集體進入了“低利”時代。以曾近風光無限的P2P網貸為例,2014年1月網貸行業平均收益率為19.6%,2015年9月則降為14.36%,降幅高達26.7%。“炒股被套,基金慘不忍睹,黃金難以保持。”面臨諸多投資領域不景氣,多位投資者向記者感嘆,已進入“資產配置荒”時代。應該如何投資已避免資產的持續貶值,也成為其最為關注的問題。
對此,有業內專家指出,高投資回報率甚至暴利的時代或許將一去不復返,我國可能進入一個較長期限的低利率時期。“未來能有3%-4%的投資回報率已經算是不錯的水平,5%就已經是投資的贏家。”
金融機構多途徑尋優質資產
與大量有投資需求的卻沒有投資渠道的資金相比。作為理財產品發行方的金融機構,面臨的煩惱更加直觀。
記者調查發現,受相關大環境影響,目前“錢多項目少”成為資本市場的常態,許多資金已經無法尋找到合適的標的。“現在資管規模較大的銀行沒有投向的空置資金多達幾百億。”有銀行資管部人士表示,“有錢不知往哪兒投,沒有好的資產配置,市場產品越來越少,收益越來越低。”
為了調和供求不平衡,減少運營壓力,銀行甚至有意在控制理財規模。銀率網數據顯示,今年9月累計有161家商業銀行共發行4634款理財產品,相比上月減少2.17%。“未來理財市場的競爭,拼的是資產質量,得資產端者得天下。”有業內人士直言,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隨著資產配置荒出現,優質資產的爭奪或將越來越激烈,獲取也將日趨艱難。中金公司研報亦指出,在信用風險擴散,社會融資的資金越來越多用于負債利息償還的情況下,銀行無論自營業務,還是理財業務,風控越來越嚴格,有錢也很難投放出去。
記者注意到,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總規模有所縮減,但在具體投向中,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卻增幅明顯。普益財富數據顯示,9月,組合投資類產品市場環比僅增加91款,占比下降4.24個百分點至35.01%,然而,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卻環比增加799款,市場占比上升4.66個百分點至60.66%,占據了銀行理財市場的大半壁江山。
另一方面,記者調查發現,為了盡量維持相對高水平的收益率,保住市場份額和客戶粘性,部分銀行不得不壓縮利差,并采用給債券加杠桿提高資產收益的方式,將流動性較好的利率債或高等級信用債通過質押融資,進行再投資。據了解,通過優先、劣后結構化設計,以及債券股權質押回購比例的設置,杠杠最高可以放大到10倍。
但這無疑暗含風險。繼南京雨潤13億元面臨違約威脅后,央企中國中鋼集團公司核心子公司發行債券也被擔憂或出現違約。“在經濟下行背景下,債券市場陸續發生的信用事件并非孤立現象,前期積累的很多風險暴露的可能性很大。”中信建投宏觀債券團隊報告指出。
銀行業內人士指出,因此銀行在“加杠桿”時也多設置了警戒線,“一般國有大行在40%,股份制銀行則多在60%~80%。”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