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類APP引關注 教育孩子這件事,機器取代人?
摘要: 教育孩子這件事,機器不能取代人,老師的加入可能是教育答疑類APP繼續發展的關鍵。圖/Gettyimages 近兩年,答疑類APP作為在線教育產品的一個分支,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教育孩子這件事,機器不能取代人,老師的加入可能是教育答疑類APP繼續發展的關鍵。圖/Gettyimages
近兩年,答疑類APP作為在線教育產品的一個分支,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熱議。而隨著很多學生利用拍照搜題來“抄答案”,單純的拍照搜題功能受到越來越多的“口誅筆伐”。
在這種形勢下,加入“人”的因素成為答疑類APP轉型的方向之一。但這種轉變能解決家長擔心的問題嗎?
開學以來,答疑類APP開始了新一輪競爭,學霸君、口袋老師、作業幫、小猿搜題等機構紛紛在地鐵、電視等媒介展開宣傳攻勢。
記者了解到,雖然學校在高喊“減負”口號,但實際上,“題海戰術”仍然是中小學生,尤其畢業班學生的學習常態。而做題遇到難題時,學生往往首先求助家長,但多數家長甚至連規范地解答小學數學題都做不到。免費答疑類APP因此成為“剛需”,不少學生和家長開始使用拍照搜題功能來尋找答案。
但其弊端也慢慢顯現,一是有些題搜不出來,二是正確率不是太高,而最讓老師和家長擔心的是:學生利用這種功能“抄答案”,應付作業,甚至考試作弊。
小學生家長王先生告訴記者,“我也會求助解題軟件,但拍照搜題缺乏學習和交流的過程,相比之下,和老師實時交流會好很多。但小學生應該在家長引導下使用這種APP,我不贊同孩子單獨使用它。”
“單純的拍照搜題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工具。教育孩子這件事,機器不能取代人,老師的加入是教育的關鍵。”口袋老師CEO李俊逸認為,答疑類APP要想繼續發展,老師的加入是正確方向。
上線于今年5月的口袋老師APP曾提出“隨時隨地問老師”的概念,并大批量引導老師上線,截至10月,口袋老師平臺注冊老師已突破6萬余名。
記者體驗測試發現,答疑類APP通過引入老師實時答疑功能后,一些搜不到的問題可以得到及時解決,答題正確率也較高。此外,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知識點和解題過程。
李俊逸介紹,目前口袋老師的用戶以小學生和初中生居多,也有不少家長。根據他們統計,老師實時答疑小學生一般花3分鐘,初中生需5分鐘,高中生需在10-15分鐘。老師課通過拍照、文字、語音等多種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直到學生把題搞懂。
“口袋老師的最終目的是做一個在線老師共享平臺。未來還要開設心理健康等與孩子成長和成才密切相關的輔導課程。”李俊逸說。
而從眾多答疑APP的發展看,貼近教育本質、與教師相結合或將成為此類產品的發展方向。
行業揭秘
答疑雖免費但師資要求高
●李俊逸,口袋老師CEO
真人老師實時答疑對老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
口袋老師篩選老師非常嚴格。關于注冊老師,我們最核心的是兩類,一類是有教師資格證的老師,包含:全國各地公辦學校老師、機構老師,社會老師等;一類是在校大學生,主要是師范類院校,或重點大學學生,必須是在校的,這一部分也要考核,有相應的標準。目前這兩類人才已經可以滿足學生的需要了。
我認為“口袋老師”的師資引入速度快,得益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最早提出“在線老師共享”理念,最早將老師們成批引導上線,家長學生聽說有老師免費指導都很愿意嘗試。第二個是我們的投資方——學大教育有全國最多的中小學老師資源,一萬多名老師的種子用戶,保證了早期的用戶體驗,也樹立了標準。(采寫/新京報記者 孔悅)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新京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