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村落——確山縣竹溝鎮竹溝村
摘要: □晚報記者 張廣智 王瑩 通訊員 王志波 文/圖 傳統村落中的延安街。 加固后的古民居院門。 翻新改造后的古民居。 延安街東寨門。 古民居院中的石碾。 成為旅游
□晚報記者 張廣智 王瑩 通訊員 王志波 文/圖
傳統村落中的延安街。
加固后的古民居院門。
翻新改造后的古民居。
延安街東寨門。
古民居院中的石碾。
成為旅游景點的古民居。
明清風格民居。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正式公布了2015年列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全國有491個中國傳統村落入圍,河南省有26個中國傳統村落入圍。確山縣竹溝鎮竹溝村榜上有名,這也是駐馬店市唯一入圍的中國傳統村落。日前,記者在竹溝鎮黨政辦主任卓繼承的陪同下,到竹溝村進行了采訪。
據卓繼承介紹,竹溝鎮竹溝村仍保留著明成化十三年形成的老街(現名延安街)550 余米,青磚路面,為傳統民族風格,歷史上連接東、西寨門,貫穿城區東西的主要街道,也是區域東西交通要道。
竹溝位于確山縣西 32 公里的伏牛山、桐柏山余脈交錯的小盆地內,竹溝河由北向南蜿蜒而過,省道 S334 路、新(蔡)(泌)陽高速公路橫貫全境,距新陽高速竹溝出入口不足 1 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竹溝素以“簧竹茂盛”而得名,歷史悠久。5000多年來,竹溝村一直是人群集居的地方。起初,由于河岸竹林茂密,過往商人、行人等多在此駐足休息,進行簡單物資交換及商品交易,逐漸發展形成一定規模。
據在竹溝鎮西400米竹溝村西南角兩座土丘下挖掘出來的大量石鐮、石刀、石箭頭、陶制紡輪及夾沙紅陶鼎等文物推斷,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聚居活動。
5000多年來,竹溝雖歷經滄桑,卻一直是汝、宛之間陸路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原為明清時期東西南北毗鄰縣區交通要道,商賈云集,后來商人經商地轉移,部分落戶于當地,房屋為其后代所有,形成集鎮。古民居主要位于竹溝延安街兩側,為明清時期山西、陜西商人來此經商所建,有山西、陜西民居風格,青磚灰色小瓦,重梁起架,八磚扣頂,硬山屋脊,木門木窗,房屋有雕刻的盤頭修飾,現大都保存良好。
卓繼承告訴記者,竹溝村屬于歷史文化、建筑遺產和具有革命歷史型的村落。竹溝歷史悠久,宋以來是戰略交通要道和文化重地,史載“竹溝,明成化十三年設巡檢司”。
竹溝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被譽為中原“小延安”。竹溝鎮 1989 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歷史文化名鎮,2002 年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2005 年被評為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008年 10 月 14 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現村域內國家級、省級等文物保護單位眾多,并遺存大量古民居和歷史街巷。
在延安街采訪時,卓繼承告訴記者,竹溝村至今仍保留著較好的建筑景觀風貌,交通功能則轉移到北部 200 米的 334 省道上。村落典型的明清風格民居建筑集中在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及延安街兩側。村內仍有大量明清風格建筑遺存,但大多較為破舊,居民仍在居住使用,房屋建筑質量不高,較多的民房已翻新改造,急需保護。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