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文化 歷史 文史研究

宿鴨湖水庫大壩50多天建成

2015-10-16 08:42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fl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 宿鴨湖事憶(二)大干快上 水庫大壩50多天建成□晚報記者 劉榮亞 戶向陽 栗晨曦修建宿鴨湖水庫時已進入“大躍進”時期,為使工程任務完成得多、好、快、省

 宿鴨湖事憶(二)

大干快上 水庫大壩50多天建成

□晚報記者   劉榮亞   戶向陽   栗晨曦

修建宿鴨湖水庫時已進入“大躍進”時期,為使工程任務完成得多、好、快、省,工程指揮部提出了60天完成建設任務的奮斗目標。各總、大、中隊通過各種方式向民工大講工程、大講躍進,貫徹60天完成83天建設任務的號召。11萬余名民工靠鐵锨挖、肩膀抬,不足60天就完成了建設任務。

一個水庫的建設,一段歷史的縮影。洼地建湖,大干快上。宿鴨湖水庫的建設有著太多的故事,讓我們通過親歷者的回憶,一起走進宿鴨湖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

QQ截圖20151016084135.jpg 

1958年,宿鴨湖水庫大壩施工工地現場(本圖由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reny151061.jpg 

何廣亭激動地講述宿鴨湖水庫修建時的情景。魯峰/

一家酒店與宿鴨湖的淵源

108日中午11時,駐馬店市解放大道西段西京酒店一樓大廳,老板石國太收拾一下案板,拿起長長的搟面杖,開始搟面條。這是他每天固定要做的事情。

手搟面是西京酒店的一大招牌。石國太坦言:酒店開了10多年,正因為有手搟面才使酒店長盛不衰,要不是手搟面,酒店也許撐不到現在。

“這里的手搟面勁道、爽口,讓人回味無窮,來西京酒店要不點碗手搟面,就等于沒來。” 顧客胡德軍是西京酒店的常客,他說,再沒有食欲,一吃這里的手搟面就有了胃口。

“你不知道,我們第一次見面,他就給我搟面條。吃過他做的面條,我就覺得嫁給這樣的男人會很幸福,是他搟的面條成就了我們的姻緣。”石國太的妻子閆玉鐲說起往事,笑得合不攏嘴。

“天中第一面”,西京酒店顯著位置張貼著五個醒目的大字。看到記者質疑,石國太笑著說:“我家的面可是有故事的,與我母親有關,也與修建宿鴨湖水庫有關,要不也不敢掛這個招牌。”

“我母親姓馮,大家都叫她石馮氏,今年82歲,平輿縣人,她從少女時廚藝就很好。1958年,修建宿鴨湖水庫,每個生產隊一個伙房,當時25歲的母親便被請去做了炊事員。”說起母親的故事,石國太滔滔不絕。

工地廚房承擔為100多人做飯的任務。石國太的母親因面條搟得好,就負責為工地民工搟面條。當時白面不多,很多時候都是用紅薯面摻白面做面條。

“紅薯面不好搟,總是搟不成,母親想了很多辦法,竟把紅薯面條做得有滋有味,民工吃了贊不絕口。從這以后,很多人就喜歡上了母親搟的面條,再后來白面多了,母親做起來更是游刃有余。”石國太說,通過在宿鴨湖水庫的鍛煉,他母親搟面條的技藝變得更加精湛,后來老家方圓幾個村里的人辦酒席,都請他母親做廚師。

因為村里的人都夸母親搟的面條好吃,石國太從小就很喜歡看母親搟面條,只要母親搟面條,他就會趴在案板一角看。他8歲時,母親便教會了他搟面條,長大之后通過自己的領悟及改良,他的手藝漸漸超過了母親。

因為有了搟面條這門手藝,才有了今天的西京酒店。

一名民工的回憶

一名民工的回憶,也是從工地上的吃飯說起。

“當年我25歲,正是身強力壯的時候,生產隊說要修宿鴨湖水庫,每家至少出一個勞力,并說到工地上能填飽肚子,還能為家里掙些口糧。家里就我是壯勞力,我就高高興興去了。”上蔡縣無量寺鄉栗莊村的栗賴貨老人今年82歲,身體還算強健。談起當年修建宿鴨湖水庫時的情景,老人記憶猶新。

上面通知下來沒幾天,栗賴貨就和村里其他20多名壯勞力一起去了宿鴨湖。大家帶著干糧和行李結伴出發,因為是步行,從上午走到下午,才到宿鴨湖。

“報到之后,我們就開始搭工棚。當時條件簡單,就用高粱稈織的箔和幾根木棍,搭成‘人’字形的棚子,然后再在箔上苫上草,抹上泥土。”栗賴貨老人回憶,當時天還很冷,搭好棚子后,大家就找來麥秸稈鋪在地上,打成地鋪。晚上睡覺,除了蓋薄被子外,大家簇擁而睡,互相取暖。即便這樣,晚上大家還不時被凍醒。

到工地第二天,天不亮大家就開始上工。大家你追我趕,毫不示弱。

“我們都是兩個人一組,從下面挖土,抬到大壩上,每天天不亮就干活,一直干到天黑才能歇息下來。身體不夠強壯的,干了幾天就吃不消了。”栗賴貨回憶。

“民工們干活非常辛苦,為保證民工吃飽,工地上的伙房專門為大家做飯。每到吃飯時,大家排著長長的隊伍領飯,場面非常壯觀。” 栗賴貨講,剛開始吃雜糧饃,后來還吃大米飯,他兩個月回家一次,自己舍不得吃的雜糧饅頭就帶回家,因為家里人吃不飽。

老人告訴記者,他參與修建宿鴨湖水庫最深的感受便是當時的辛苦和吃飽的滿足。

村里其他勞力也都這么做。

“我那時候還小,當時18歲的哥哥去了,我記得他每次回來,都給我帶工地上的雜糧饅頭,現在回想起來,還回味無窮。”栗莊村的栗書奎老漢提起哥哥當年從宿鴨湖水庫帶回來的雜糧饅頭,仍然十分激動。遺憾的是,老人的哥哥已于幾年前去世。

栗莊村當年參與修建宿鴨湖水庫的20多人中,只有栗賴貨老人和82歲的李貞老人還在世。栗賴貨老人說,希望有生之年,還能去宿鴨湖看一看。

民工吹著沖鋒號干活

作為從河南省水利廳施工總隊到宿鴨湖修建水庫的干部,宿鴨湖水庫管理局離休干部、83歲的何廣亭老人參與了宿鴨湖水庫建設的全過程,并且留在宿鴨湖工作,參與水庫管理工作多年,直至離休。對當時水庫修建時的情景,他的記憶更為清晰。

“南北35公里長的工地上,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頭。民工住的‘人’字形工棚,一片連著一片,到處顯現著大躍進、戰天斗地的景象。”何廣亭老人描述當時工地上的情景。

據何廣亭老人介紹,當時剛開工沒有這么多民工,每個縣大約有10000名民工。施工中各縣的比賽高潮一浪高過一浪,每個縣又都陸續上了一萬多人。當時因機械較少,主要靠肩挑人抬,工地上只見人晃動,只聽見鐵锨的響聲。

“沒有碾壓的機械,大家就到附近的村莊找石磙,綁上四根杠子,八個人一起抬,一點一點地碾壓。” 何廣亭老人介紹,這就是大家俗稱的“打夯”,以前蓋房時常用,一個人領著喊口號,然后大家再一起喊著口號,一起抬起石磙不停地碾壓地面。

施工中,各總隊(縣)之間,大隊之間、中隊之間都進行了激烈的比賽。民工們吹著沖鋒號,喊著“沖啊”的口號,抬著土跑著干活,誰也不愿意落后。大壩上,各隊接頭處的土都堆得很高,以此顯示自己的進度快。

機械短缺是當時修建水庫時最大的問題。《宿鴨湖工程機械動力工作總結》顯示,水庫開始施工初期,機械未能及時調抵工地,直到3月下旬及4月初,各地機械才先后到達,大小各類機械共341臺。

碾壓機械到達工地后,一些隊為了充分利用碾壓機械,就在白天多挖些土堆在一旁備用,夜間安排一些人轉土上壩,讓機械晝夜不停碾壓,提高機械的使用率,加快工程進度。

充滿激情的勞動口號此起彼伏

對于工地上各個隊之間的勞動競賽情況,工程指揮部1958315日印發的《準備工作與施工情況簡報》(第2號)也有描述。

簡報稱,為使工程任務完成得多、好、快、省,政工會議上批判了右傾保守思想,強調了勤儉建國的方針,并以工程質量和生產率為中心,貫徹了“五比”競賽運動,提出60天完成任務的奮斗目標。隨之,各總、大、中隊通過各種方式向民工大講工程、大講躍進,貫徹60天完成83天任務的號召,鼓起了干群的干勁,工程進度較前更加迅速。

口號,是動力,也是目標。工地現場,充滿激情的勞動口號此起彼伏。通過當時的一些口號,可以看出工地現場激烈的比賽情況。

如,平輿總隊射橋大隊通過1010算(查任務算時間,查質量算翻工,查民工算工具,查勞力算出勤,查工效算收入,查病號算防疫,查生活算衛生,查干部算勞動,查思想算教育,查文盲算學習)10比(比干勁、比質量、比先進、比工效、比創造、比安全、比生活、比衛生、比團結、比學習),達到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突破定額50%,每工平均得工資1.03元(一天)。西洋店大隊為改變落后現象,指導員郭金靈兩眼熬紅,兩手磨繭,下決心說:“千方百計苦戰50天,少活十年也不當促退派。”全大隊提出“學良橋、建三橋,快馬加鞭過射橋”的戰斗口號,生產效率較之前顯著提高。張營大隊患病民工劉閨女帶著14名病號到工地干活,并提出口號:“鼓起勁、拼命干,任務再大不怕難,只要把水治理好,災害變良田,養魚種稻點電燈,子孫幸福萬萬年”。

汝南縣的民工也不甘示弱。汝南總隊2000名民工寫決心書、倡議書、保證書、挑應戰大字報達23845張。殷店大隊由每工平均得資0.45元,提高到1.13元。姜坡大隊提出口號:“戰晴天、趕陰天、電燈底下當白天,不怕北風寒,學習紅軍過雪山。”水屯大隊三中隊提出口號:“壯年學武松,青年學羅成,戰斗40天,人人爭當英雄。”

簡報稱,這些口號進一步掀起了干群的干勁,顯著地推動工程進度。據310日、11日統計,各總隊均普遍突破生產定額。上蔡總隊平均每工得資0.8元,西平總隊0.77元,汝南總隊0.7元,平輿總隊0.6元,正陽總隊0.662元。

大壩就是在這種戰天斗地的激烈比賽中,靠人力一锨一锨挖、一筐一筐抬土壘起來的。

修閘門鏟平了一個小山頭

在大壩建設的同時,夏屯閘(五孔泄洪閘)、桂莊渠道閘等建設也同時進行。與大壩相比,這些建筑的建設難度更大,一方面需要技術工人、機械,另一方面還需要石料。為了運輸石料,工程指揮部專門鋪設了一條由確山貫山到宿鴨湖的輕便鐵路。

今年88歲的離休干部詹瑞慶全程參與了輕便鐵路的鋪設和石料運輸。1958年農歷正月初五,他從河南省水利廳施工總隊來到宿鴨湖水庫,著手開始鋪設輕便鐵路。輕便鐵路當年310日試車,311日正式通車。

“不到一個月就修通了確山貫山到宿鴨湖的輕便小鐵路。”詹瑞慶說,當時大家的工作熱情高,天天不分晝夜地干,鐵路修通后,他們就開始往水庫工地運送石料,全天24小時不停地運,一運就是幾個月,硬是把貫山一個小山頭鏟平了。

“最初的五孔泄洪閘、桂莊渠道閘,都是用從貫山運的石料修的。”談起當年修建宿鴨湖水庫,詹瑞慶老人仍然感到很自豪。

宿鴨湖水庫修好后,工程指揮部有20多人留在宿鴨湖水庫,負責水庫的管理工作,很多人都撤回去了。詹瑞慶也先后到洛陽、南陽等地修水庫。機緣巧合,詹瑞慶后來又調到薄山水庫管理局工作,直至離休。

reny151063.jpg 

1958年,《宿鴨湖工報》編輯、記者合影。后排左三為楊廷楨,前排左五為高洪增(本圖由高洪增提供)。

reny151062.jpg 

1958年,高洪增(左)與工地醫院院長薛蘭西在工地一機械前合影(本圖由高洪增提供)。

除“四害”運動熱火朝天

水庫建設工地,不僅勞動競賽轟轟烈烈,而且除“四害”運動也一片熱火朝天。《宿鴨湖第一期施工衛生工作總結》用“波浪洶涌”來形容當時工地的群眾性衛生運動。

從以下幾個片段可以看出當時工地除四害運動“波浪洶涌”的景象。

43日,工程黨委及指揮部發出聯合緊急指示,要求各級黨委書記親自掛帥,興師動眾,苦戰七晝夜向“四害”發起總圍攻,并提出411日前“重點圍剿虱子、蒼蠅,徹底實現二無(無蠅子、無虱子)工地(民工工棚),五無(無四害、無虱子)單位(工人、干部住地)”。五個總隊黨支部作了細致的研究布置。居住分散的總隊,以大隊為單位召開了除四害誓師大會,組織捕蠅、挖蛹突擊隊。居住較集中的正陽總隊,成立了總隊除“四害”指揮部,總隊黨總支書記王松林任總指揮長,于46日晚,召開了15000名民工參加的誓師大會,宣布了各級除四害組織。王松林向全總隊職工發出了向四害進軍的號召,并提出口號:全黨動員,人人動手,短期圍剿,速戰速決,一鼓作氣,全殲四害,9日前實現“二無”工地。

當時還提出口號:一切污物管起來,所有蠅蛆消滅凈。民工住地的垃圾全部掩埋,各中隊建立垃圾、污水坑,污水坑全部縮小坑口并加蓋,廁所打掃干凈,便后蓋土,干部、工人住地附近的村莊,由各單位分片負責協助居民整理環境衛生,要求農村居民廁所內的蛆撈凈,工地現有的蠅子全部打死。當時還采取了各種方法,如西平總隊數千人手持掃帚、鐵锨,圍在廚房周圍,總隊政委一聲令下,各廚房一齊動手,翻抬糧包,糧包下老鼠無所躲藏,逃出房外,民工群起而圍攻。對麻雀的撲捉,主要是干部夜晚用氣槍打、用手抓,并配合采用搗雀巢、掏雀蛋等辦法。

《宿鴨湖第一期施工衛生工作總結》說,這一時期,全工地的除“四害”運動,形成了翻天覆地、萬馬奔騰之勢,白天喊聲四起,圍剿蠅子;夜晚燈火遍野,刨除蚊蠅孳生地。

市中心醫院的前身是工地醫院

開展熱火朝天的除四害運動,是形勢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保障工地民工和干部、工人的身體健康。當時,工地建立了比較健全的衛生組織。

史料記載,當時工程指揮部設有衛生科、衛生防疫站、工地醫院及職工門診部。衛生科負責全工地的衛生行政管理工作,衛生防疫站負責工地衛生防疫工作的全面規劃與指導,工地醫院設簡易病床300張,負責收容治療工地上的重傷病員,并負責全工地醫療單位的業務領導,職工門診部負責干部、工人的門診醫療工作。

五個縣總隊除西平距工地醫院近未設休養室外,其他四個總隊都設有休養室,上蔡、平輿總隊各設病床40張,汝南總隊設病床30張,正陽總隊設病床20張。大隊設衛生組(股),負責本大隊的衛生醫療工作。全工地所有衛生醫療部門中,共有衛生醫療人員282名。

市中心醫院今年83歲的離休干部史相臣是當時衛生科的干部,全程參與了工地的醫療衛生工作,也見證了工地醫院后來的發展。

“市中心醫院的前身就是工地醫院。”史相臣說,宿鴨湖水庫修好后,工地醫院轉戰到南陽鴨河口水庫工地,1959年下半年又到信陽出山店水庫項目工地。到達工地后,因自然災害,出山店水庫項目下馬,工地醫院醫務人員就在出山店休息。

1960年春,工地醫院改為河南省水利醫院,并由水利廳劃歸省衛生廳管理。醫務人員到信陽明港鎮開門診部運營,后經河南省衛生廳和信陽專區協商,工地醫院改為信陽衛校的附屬醫院,但醫院還沒建好,信陽分專,設駐馬店地區,駐馬店地區沒有醫院,水利醫院就搬遷到駐馬店,改為駐馬店地區人民醫院。2000年駐馬店撤地設市,醫院更名為駐馬店市中心醫院。

“工報”二字出自傅作義題詞

工地不僅有醫院,還有報社,《宿鴨湖工報》承擔著工地宣傳工作的重任。采訪中,記者有幸找到時任宿鴨湖蓄灌工程指揮部政工科科長、《宿鴨湖工報》總編輯,今年91歲的離休干部楊廷楨。

楊廷楨,河南南陽人,早年畢業于上海大夏大學,解放前參加革命,從事治淮工作20多年,先后在板橋水庫、南灣水庫、宿鴨湖水庫、衛河、鴨河口水庫等工地從事政工工作,在板橋水庫工地工作期間,曾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評為“治淮模范”。1961年調到省水利廳工作,1979年調至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直至離休。

雖然已經91歲,但老人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談起往事,娓娓道來。

1951年,楊廷楨從南陽淅川中學調回南陽專署教育科不久,被抽調到河南省治淮總指揮部板橋水庫指揮所政工科,負責籌辦工地報紙。時任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到工地視察,楊廷楨等就請傅作義為工地報紙題詞,傅作義就題寫了“板橋工報”四個字。以后河南治淮大型工地報紙都不約而同地沿用“工報”二字,如《南灣工報》、《白沙工報》、《薄山工報》、《宿鴨湖工報》、《鴨河口工報》等。

報社和施工現場一樣繁忙。楊廷楨介紹,當時報社有編輯、記者、校對、美工等10多個人,報社還有印刷廠,已經使用鉛印,報紙四開四版,每天出版(也可能是隔一天出版)。編輯、記者白天采訪,晚上寫稿、編輯,印刷后發到民工的住地和工地,一般都是忙到中午,才能休息一下。下午又開始采訪寫稿,幾乎每天都是連軸轉。

今年86歲的退休干部高洪增當年是報社的美工。據他介紹,當時除辦報外,還要幫助民工干活兒,農忙時還要幫助附近農民收麥子,但大家熱情高漲,干勁十足。

千方百計勤儉節約

“千方百計勤儉建設宿鴨湖”是當時工程建設的行動口號。工程指揮部在每次會議上,都強調要深入貫徹反浪費、反保守的斗爭。工程指揮部印發的《準備工作與施工情況簡報》(第2號)記載:通過算細賬,制訂節約6236186元的奮斗目標(占總費20%)。

為了節約費用,指揮部對7個較大工程項目的設計進行了修改。下面是當時的一份工程設計修改及節約詳單:

一是宿鴨湖土壩高程原設計為58.70公尺,壩頂高程降低為58.00公尺,共計減少土方810400方,石方15000公方,節約經費929000元。二是土壩上游坡54.00公尺高程以下,利用不夠質量的土方放緩壩坡,共計節約土、砂、石方217600公方,節約經費120000元。三是土壩下游坡54.00公尺高程以上,邊坡由11.25改為12,土壩下游用砂料代替石料,兩項共可節約經費400000元。四是夏屯閘由7孔改為5孔,可節約鋼筋混凝土2000余公方、基礎開挖土方33000公方、閘門兩扇、啟閉機兩座、發電機兩臺、臨時閘門一座,共折合經費826395元。五是土壩北崗段5200公尺,改用加高培厚老堤的辦法,另在老村、白莊處刨除右堤,提前將來洪收入庫內,減少洪水對舊堤的威脅,這樣設計可節減土方356376公方,折合經費149736元,并可遷移兩個村莊,設計節省遷賠費用75000元。六是土壩改為曲線后,壩軸縮短195公尺,減少土砂石方806公方,折合經費42193元。七是土壩某工段經過重新修正設計,包括一些邊坡改變及下游排水設計用砂料代替石料后,可減少土方253280公方,砂石13675公方,折合經費617200元。

    勤儉節約還體現在其他方面,如工棚材料的供應,均由民工自帶,正陽、西平兩縣距工地較遠,工棚材料不易攜帶,工棚由工地附近的農業社支援搭蓋。

經過方方面面的努力,千方百計節約資金,宿鴨湖水庫原計劃投資2400萬元,實際只開支了1800萬元,實現了制訂的節儉目標。

“躍進水庫”不“躍進”

節約的不僅是資金還有時間。資料顯示,宿鴨湖水庫大壩工程222日~28日陸續開工,31日全面開工,5月下旬基本竣工,除去雨天不能施工外,實際施工日期只有50多天。水庫整個工程71日前大頭落地,820日前全部竣工。

在那個物資極匱乏的年代,短短50多天時間,靠人力筑起了一條北起玉皇廟,南至野豬崗,長35公里的攔洪大壩,創造了一個歷史的奇跡。

史料記載,當時水庫最高設計水位為56.04公尺,控制流域面積達3395平方公里,總蓄水量為8.2億公方,攔截了汝河、臻頭河等大小河流10余條。

宿鴨湖水庫是“大躍進”時期的工程,實現了時間和節約資金的“躍進”,水庫也曾更名為“躍進水庫”。在查閱有關資料時,記者發現宿鴨湖水庫管理局1969年、1970年的很多文件中,水庫名稱都是以“躍進水庫”的名稱出現,水庫管理局也更名為“躍進水庫管理局”。

然而,事實證明,“躍進”水庫并不“躍進”。水庫建成后,防洪、灌溉效果顯著,但也存在很多問題,防洪標準偏低,大壩原設計迎水塊石護坡,在施工中改為18無護面緩坡,受風浪沖刷嚴重,當年便有多處被沖坍,多處出現管涌,危及大壩安全,泄洪閘下游干砌塊石護坡被沖毀嚴重。

10年前,楊廷楨在自己出版的一本書中,對宿鴨湖水庫工程作了這樣的描述:修建宿鴨湖水庫時已進入“大躍進”時期,邊規劃、邊設計、邊施工的主張占了上風。在施工中,有人建議采取大壩無護坡辦法,可以節約資金,縮短工期。采取這個辦法,宿鴨湖水庫不到半年就完工了,土壩沒用塊石護坡就蓄了水。記得土壩合龍蓄水時,宿鴨湖內麥浪滾滾,一派豐收景象。指揮部動員全體職工冒雨搶收湖內麥子。大壩合龍后,一夜之間蓄滿了水,數萬名治淮大軍聚集在大壩上,歡聲雷動,宿鴨湖水庫也改名為“躍進水庫”,但不久就發現這種急于求成的做法不行,無塊石護坡的大壩經受不住風浪的沖擊,以后不得不重新組織人力、物力進行護坡加固。

“欲速則不達。‘躍進水庫’并不‘躍進’。”這是楊廷楨對當年宿鴨湖水庫工程的總結,也和很多人的看法和史料記載一致。存在諸多問題的水庫如何經受住洪水的沖擊?“75·8洪水”期間,水庫如何經受住考驗?請繼續關注本報望河樓周刊《天中歷史》工作室。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中文字幕专区高清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mv视频7 | yy6080理aa级伦大片一级毛片| 天海翼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 日韩小视频网站|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不卡| 免费永久国产在线视频| 两个小姨子韩国电影|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出|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伦理片在线观看| 农村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色人阁在线视频| 好色先生tv网站|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H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欧美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公视频| 18岁大陆女rapper欢迎你| 大帝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伊人成人网| 欧美超清videos1080p| 亚洲视频免费一区| 男人的j桶女人的j视频| 出租屋换租妻小雯21回| 美女被网站大全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 亚洲欧美强伦一区二区另类| 老子影院午夜伦手机不卡6080 | 18禁黄网站禁片无遮挡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