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周大風辭世 所創作《采茶舞曲》曾紅遍中國
摘要:2007年周大風回到北侖與參與輔導的孩子們在一起 周大風(本版圖片由周山涓提供) “溪水清清溪水長,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
2007年周大風回到北侖與參與輔導的孩子們在一起
周大風(本版圖片由周山涓提供)
“溪水清清溪水長,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你東山西山采茶忙。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一曲輕快、活潑的《采茶舞曲》曾經讓他聲名遠播,只可惜,如今金曲留存、斯人遠逝,讓人無不傷感。
昨晨6點半,寧波籍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采茶舞曲》的作者周大風因肺癌病情惡化在杭州去世,享年92歲。作為一個從寧波北侖走出去的偉大音樂家,周老先生對于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他一度想在故鄉山邊安享晚年、葉落歸根。
□記者 朱琦琳
鄉親追憶周大風
他為寧波創作過一曲“茶歌”
周大風去世的消息傳回寧波,家鄉一些曾與周老有過交往的人士深感痛惜。
周山涓是周大風在北侖的遠房侄女,也曾是大碶\街道文化站站長,與周老生前交往甚密。她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我早晨7點02分得知老先生去世了,在這之前10月7日我剛去看過他,心里很難過。他是一個道德非常高的人,是我老師也是我的‘父親’。”
據周山涓透露,周老2011年的時候被查出肺部結節,第二年被確診為肺癌,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病情穩定下來。“這次是8月22日住進醫院,老年人身體免疫力比較低,肺部出現了綠膿桿菌感染,咳嗽得比較厲害。”周山涓說,最后一次見周老時,“他住進了重癥監護室,雖然話不能說,但是意識還是有的。”沒想到幾天之隔,周老先生未能挺過這一關。
寧波市音樂家協會主席陳民憲,雖然與周老的交往并不多,但他對周老印象深刻。“我去省音協開會的時候,碰到過幾次老先生。他對于音樂事業的執著讓人感動。退休之后,七八十歲高齡還在搞音樂創作,而且他的記憶力特別好,有時我們談到一些曲子,他都能輕松地就哼唱出來。”
陳民憲說,周老的去世是浙江音樂界的重大損失,“他成就很高,但人也很正直。我印象特別深,對于文藝界乃至社會上一些不好的現象,周老都會在會上直接說出來。”
對于家鄉,周大風也是情義滿懷。據陳民憲介紹,周大風經常回來寧波。2009年的時候,還受寧波市茶文化促進會委托,創作了一曲《寧波茶歌》。它跟著名的《采茶舞曲》一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歌曲以望海茶、瀑布仙茗、奉化曲毫、印雪白茶四大名茶和海上茶路、越窯茶具等具有寧波特色的名茶、茶事、茶具為創作元素,同時融入“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寧波城市形象廣告語,讓寧波聽眾聽著很有親切感。
愛喝茶的他曾想在北侖終老
最著名的作品與茶有關,周大風生平也非常愛喝茶,而且很惦念家鄉的茶。
“老先生平時很愛喝綠茶,而北侖也出一些好茶。”周山涓向記者透露,自己此前去杭州看望周老的時候,經常會帶一些北侖的土茶——龍角山茶過去,“他就很高興,老跟我說‘茶是故鄉香,月是故鄉明’。”
對于故鄉茶的牽掛,當然只是周大風眷戀故鄉的一個方面。記者了解到,周大風雖然出生在上海,但是還未滿月他就隨父母一起回到了北侖大碶\后洋村。在這里,他度過了14年的時光。“他是由奶奶養大的,后來這邊老房子拆遷的時候,老先生還是挺傷感的,這里有他很多的回憶。”
周山涓透露說,2007年5月到2012年7月,周大風曾經回到北侖大碶\牌門村住過幾年,“那段時間他過得非常開心和愉快。當時他過來的時候,帶了好幾千冊的書、磁帶,另外還有鋼琴、小提琴,那些都是他的寶貝。”
晚年在北侖住的這幾年,周大風也一直沒有閑著。近九十高齡的他,經常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到北侖的一些學校開講座、輔導學生,傳播茶文化,也傳授音樂知識。“當時他小學念的靈山學校,老先生經常會回去看看,送一些節目和演出。老先生一直說,靈山學校對他一生影響深遠。”
周大風很喜歡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但是因為他身體不好,在他90歲生日過完之后家人還是把他接到了杭州,“畢竟那里的醫療條件比北侖要好不少。”可周山涓說,今年3月,老先生又一度萌生回北侖的想法,“他覺得自己離開那么久,應該回故鄉安度晚年、葉落歸根。”
故鄉致哀
北侖區將組織
周大風親友前去吊唁
周大風1923年生于上海,寧波北侖區大碶\街道后洋村人,國家一級作曲、研究員、教授,享受國務院一特殊貢獻專家津貼。2002年獲“浙江省有突出貢獻老文藝家”稱號和浙江省政府頒發的“魯迅文學藝術獎”最高榮譽獎。
少年時期,正值抗日戰爭爆發,周大風和同學一起辦起了文工團,自己編寫歌劇。21歲,辦起了學校。青年時期曾任中學音樂教師并開始從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和越劇作曲。建國后任寧波地委文工團團長、浙江省文工團樂隊隊長、浙江省歌劇團作曲、浙江省越劇二團藝術室副主任等職,后任中國音協理事、浙江省音協主席,1998年退休前為浙江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
周大風的作品,主要有電影音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斗詩亭》等,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歌舞曲《采茶舞曲》,它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編為教材,這是中國歷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榮譽。他還著有《越劇唱法研究》、《小學音樂欣賞》等多種專著和論文。
在得知周大風先生去世的消息后,北侖區主要領導專門致電宣傳部門,要求做好慰問和吊唁工作。大碶\街道負責人表示,將組織周大風先生在大碶\的親戚、好友等,于10月17日專程赴杭州參加遺體告別儀式,向大風先生作最后的告別。 通訊員 金旭孟 記者 葉萌茗
周大風音樂造詣
《采茶舞曲》紅遍中國
曾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改詞
成就等身,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周大風在音樂創作領域的一生,毫不為過。在音樂上,周大風最知名的成就顯然就是《采茶舞曲》。這支歌曲自1959年流行全國,已有60余種唱片、磁帶、CD片。值得一提的是,這支歌曲的創作過程中,還曾發生過讓周大風一生難忘的故事。
最初,《采茶舞曲》是作為大型越劇《雨前曲》的劇中插曲創作的。1958年9月,《雨前曲》赴京匯報演出,周恩來總理親自到長安劇場觀摩演出。在后臺接見主創人員時,周總理對編劇周大風提出表揚,“《采茶舞曲》這首歌,好!有時代風格,有地方風格。”
但周總理同時提出,“插秧插到大天光,采茶采到月兒上”兩句歌詞不妥,前者違反了勞逸結合的規律,后者“露水茶”是不香的,有常識錯誤,要改。這可難倒了周大風,一直過了兩三年,他都沒改出來。最后還是周總理親自改了詞,才有了現在“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版本。
不過,周大風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并非《采茶舞曲》,而是自己17歲時創作的《國際反侵略進行曲》。這支創作于抗戰時期、鼓舞抗日士氣的歌曲,后來成為國際反侵略協會會歌,全世界60多個國家都在傳唱,蔡元培贊其為“全球同聲,為國爭光”。
捐贈鋼琴、送免費演出
他曾為家鄉教育傾心盡力
在音樂理論和教育上,周大風同樣是一個大家。75歲高齡退休后,周大風還一直擔任著浙江社會藝術學校名譽校長等100多個職務,一直為傳統民樂教學而常年各地奔波,甚至自掏腰包創辦《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浙江大風音樂藝術專修學校。而這之中,也包含他對于家鄉教育的貢獻。
前北侖區靈山學校校長顧元景,與周老生前有過不少的接觸,“他對母校以及故鄉教育十分關心,感情非常深厚。”據介紹,當時的靈山學堂(靈山學校前身)實驗的是,由蔡元培發起的以學生為主體、百科全書式的全面教育“道爾頓制”。這種制度,講究動腦、動手、動口,提倡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在此的五年學習,周大風受益匪淺,也奠定一生的人生理念、生活道路和治學方法。“他對這種制度贊賞有加,認為具有很強的科學性。他晚年回來的時候,經常教導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放棄名與利,對學生負責。”顧元景說。
對于母校,周大風饋贈的不光是自己的教育思想,他看到母校教學設施簡陋,也曾給母校捐贈鋼琴,而且每次回來還親自校音。2009年,他創辦了北侖大風藝術中心,還請來浙江大風音樂藝術專修學校的老師,免費為北侖的幾所學校演奏。顧元景說,“他那么大的歲數,還自己上臺演奏,給孩子們示范,這么不遺余力地進行指導,真心讓我們這些后輩非常感動。現在他過世了,我們失去了一個良師益友,真的痛心。”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現代金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