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紫千紅總是春:觀海派書法進京展
摘要:原標題:萬紫千紅總是春 《人民日報》( 2015年10月04日 08 版)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行書) 周慧珺 糟粕所至非粹美 丹青難寫是精神 (行書) 陳
《人民日報》( 2015年10月04日 08 版)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行書) 周慧珺
糟粕所至非粹美
丹青難寫是精神
(行書) 陳佩秋
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
(行書) 韓天衡
吾道一以貫之
(篆刻) 童衍方
直節(篆刻)
徐正濂
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
(草隸) 周志高
曲院風荷
(篆刻) 劉一聞
居敬行簡
(篆刻) 孫慰祖
蘭亭序
(行書) 李 靜
施肩吾《曉光詞》
(行書) 戴小京
包拯《書端州郡齋壁》
(草書) 丁申陽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許多朝代經濟繁榮的地區往往也是文化興盛的地方,因而也是當時書法家集中的地方。近一百多年來,上海無疑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的前沿,同時也是書法藝術的重鎮,多年引領風氣,影響全國。近幾十年來,書法藝術從復興到繁榮,上海書法界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9月28日至10月11日,“海派書法進京展”在北京舉行,作為2007年進京展之后上海書法家的第二次集體亮相,給我們提供了又一次全面感受當今上海書法界整體實力與創作成果的機會。
獨特的海派文化孕育了海派書風。自清末以來形成的文化氛圍,使書法、篆刻在上海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普及程度大大超過其他地區,這是海派書法百年來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在這次海派書法進京展中,年齡超過70歲的老書法家有近20位。這些老書法家都已成名數十載,大都在全國有著廣泛的影響,時至今日寶刀未老,依然筆耕不輟,活躍在書壇。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海派書法數十年來的主要審美取向及成就所在,其中承前啟后的價值一望可知。如高式熊先生以鮐背之年猶能鐵筆耕石,令人欽佩之至;周慧珺、韓天衡、張森、劉小晴諸位先生各有專攻,風格自具,在當代書法篆刻的發展史上都曾占據引人注目的地位,更是當代海派書法的代表人物。在他們的作品中,既體現出海派書法注重傳統、根基堅實的特點,又呈現了每位書法家鮮明獨特的個人風格,嫻熟技巧與個性追求的結合,成就了他們各自的藝術成就。
說到上海對全國書壇的影響,最突出的還是在篆刻方面。民國時期,著名的印人幾乎都在上海活動,因而形成了極其深厚的社會基礎,上海從事篆刻的人數和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當今活躍在上海印壇的名家,不僅承襲了上海篆刻的領先地位,同時以各自的追求和造詣在當代篆刻界占有重要的位置。這次參展的童衍方、劉一聞、徐正濂、孫慰祖、黃連萍、徐慶華等,加上以書法作品參展的高式熊、韓天衡兩位老印人,共同構成了強大的陣容。他們的作品反映了當前印壇流行的各種風格類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近年來,全國的書法創作熱潮持續高漲,新人輩出,風格多樣。在新的發展格局中,像上海這樣的傳統書法重鎮地位自然受到沖擊,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擴大隊伍、繁榮創作,特別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的新要求。有鑒于此,上海市書協推出了諸多新舉措,本次展覽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從這個展覽中,已經可以感受到上海書壇新的力量及發展潛力。展覽中的一些青年作者近年來頻頻在全國各類展覽中入選和獲獎,他們的實踐及藝術追求,與當今全國書壇的主流審美取向保持一致,表現出上海新一代書法家的實力,也預示著更加精彩的未來。
作為當今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活躍的城市之一,上海的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對文藝人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再加上原有的深厚的書法底蘊,都為上海書法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相信通過此次進京展的舉辦,以及與各地同道的交流,上海書法在不遠的將來必能更上層樓!
(作者為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
劉恒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人民網-人民日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