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說:青蒿素是送給世界的禮物
摘要:屠呦呦打破中國自然科學“零諾獎”紀錄 她說:青蒿素是送給世界的禮物屠呦呦將獲得約92萬美元獎金的一半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在美國紐約舉行的拉斯克獎頒獎儀
屠呦呦打破中國自然科學“零諾獎”紀錄 她說:
青蒿素是送給世界的禮物
屠呦呦將獲得約92萬美元獎金的一半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在美國紐約舉行的拉斯克獎頒獎儀式上展示獎杯和證書。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的大屏幕展示三位獲獎者的照片,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李克強致信祝賀屠呦呦獲諾獎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5日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中國著名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示祝賀。
李克強在賀信中說,長期以來,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包括醫學研究人員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攀高峰,取得許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希望廣大科研人員認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瞄準科技前沿,奮力攻克難題,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委托中國科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同志5日晚看望屠呦呦并表示祝賀。
屠呦呦獲獎
打破中國自然科學
“零諾獎”紀錄
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17時30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獲獎,打破了中國多年來自然科學“零諾獎”紀錄。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目前,一種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方案,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范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這是5日晚間,剛剛摘取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通過前往看望她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向外界表達的獲獎感言。
最新進展
國家衛計委等領導看望屠呦呦
5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示熱烈祝賀,并向她的研究團隊表示親切慰問。
記者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獲悉,5日晚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和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受有關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委托,前往屠呦呦家中表示祝賀。
在現場,屠呦呦回顧了發現青蒿素的艱苦歷程。
前去看望屠呦呦的還有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委書記王煉、常務副院長黃璐琦等人。
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賀辭中說,屠呦呦與她領導的研究團隊堅持不懈、克服困難、聯合攻關,成功地從中草藥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制出系列青蒿素類藥品,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賀辭中說,屠呦呦的獲獎,表明了國際醫學界對中國醫學研究的深切關注,表明了中醫藥對維護人類健康的深刻意義,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學術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中國醫藥衛生界的驕傲。
科研之路
與青蒿素的不解之緣
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寧波,她是家里5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詩經·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詩句中的“蒿”即為青蒿。為她命名的父親,未曾想到女兒會與那株小草結下不解之緣。家鄉人回憶,讀書時的屠呦呦“長得還蠻清秀,戴眼鏡,梳麻花辮”;讀中學時,她的“成績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個特點,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醫學院藥學系。在那個年代,身為女孩能夠接受大學教育,她說“很幸運”。
屠呦呦從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以來,幾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愛的事業中。她入職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體受到損傷,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實驗室內“搖瓶子”外,她還常常“一頭汗兩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樣本,先后解決了中藥半邊蓮及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做出貢獻;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經驗,完成《中藥炮炙經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矚目的成就是發現青蒿素,它是防治瘧疾的一線藥物。
用東晉藥書攻下難題
時間追溯到1967年。由于惡性瘧原蟲對氯喹為代表的老一代抗瘧藥產生抗藥性,新藥的發明成為世界性的棘手問題。5月23日,我國緊急啟動“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項目,代號為“523”。屠呦呦臨危受命,就任項目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設施簡陋,信息渠道不暢,短時間內對幾千種中草藥進行篩選,其難度無異于大海撈針。
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藥的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工作難度比想象中大很多,屠呦呦篩選出的樣本并不盡如人意:“曾經出現過68%抑制瘧原蟲效果”的青蒿,在復篩中因為結果并不好而被放棄。
屠呦呦只好再一次在經典醫籍中細細翻找,突然,東晉道教學者、著名醫藥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中的幾句話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語驚醒夢中人,屠呦呦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隨即另辟蹊徑,采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后。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
屢獲大獎
國內獲獎至少十四次
除舉世矚目的諾獎外,屠呦呦至少曾十七次獲得過其他獎項,包括多次科技獎、發明獎,其中在國內獲獎十四次;兩次世界性獎項,分別為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和世界上最有聲望的大獎之一的拉斯克獎。2004年,屠呦呦還獲得了泰國瑪希頓皇家醫學貢獻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是一項世界性的科學大獎,由世界文化理事會設立,每年頒發一次,授予為造福人類做出貢獻的杰出科學家。
屠呦呦在獲得拉斯克醫學獎時說:“榮譽不是我個人的,還有我的團隊、全國的同志們。”屠呦呦在被相關專家推薦參評時說,“得不得獎沒關系,我用平常心對待。”
另外,在共計至少十八次獲得的獎項中,有四次系憑借“青蒿素”獲得,還有三次是因雙氫青蒿素成果獲獎。
除集體榮譽外,屠呦呦還因個人工作出色,至少有8次以個人名義獲獎。曾獲得國家發明獎章、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日本加拿大科學家
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6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當地時間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在皇家科學院會議廳公布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據該獎評審委員會介紹,梶田隆章在15年前介紹了某種中微子從宇宙到達位于日本本州島中部的神岡中微子探測器途中,其特征會出現兩種轉變。而麥克唐納同時證明了不同種類的太陽中微子在抵達地球途中會相互轉變種類。中微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認為沒有質量,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中微子振蕩現象,揭示出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是粒子物理學的歷史性發現。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這兩名獲獎者的研究對證明中微子改變特征做出了關鍵性貢獻,引發這種物理變化需要中微子具有質量,他們的發現改變了人類對物質內部運作的理解,并能提升對宇宙的認知。”
英美3人
獲諾貝爾化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7日中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5時45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當地的瑞典皇家科學學院揭曉,英美三位科學家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獲獎,獲獎理由是“DNA修復的機制研究”。
據此前報道,在今年引文桂冠獎的獲獎名單中,研究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科學家們被認為是諾貝爾化學獎的最有力競爭者。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埃里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以表彰他們為發展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所做的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頒發。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