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盡早達標有助降低心腦血管病風險
摘要: 新華網9月29日電 (劉映)近年來,我國高血壓防治策略和理念的改善使得血壓知曉、治療和控制率有所提高,但作為“高血壓大國”,我國的高血壓患病人數仍在增
新華網9月29日電 (劉映)近年來,我國高血壓防治策略和理念的改善使得血壓知曉、治療和控制率有所提高,但作為“高血壓大國”,我國的高血壓患病人數仍在增加。在10月8日全國高血壓日即將來臨之際,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孫寧玲教授提醒,目前我國人群的高血壓控制情況不甚理想,血壓升高導致的心血管發病已成為主要危險因素,仍是中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壓高,“心、腦、腎”都受累
對多數患者而言,高血壓通常無自覺癥狀,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壓升高,體檢測血壓時才能發現。有些患者是在發生累及心、腦、腎的并發癥時才知道血壓的升高,一旦發生并發癥,重則危及生命,輕則影響生活質量。
孫寧玲表示:“長期高血壓可引起人體心臟、腎臟、血管及眼的病癥,導致腎功能衰竭導致死亡、間歇性跛行和視力下降,嚴重者甚至失明。且高血壓患者發生冠心病的危險是血壓正常者的2.6倍,由于高血壓損傷血管,導致血液中的膽固醇等成分沉積在冠狀動脈上,造成動脈粥樣硬化,最終將導致心絞痛,甚至心力衰竭而死亡。”
調查發現全球13%的死亡與高血壓相關,位居引起死亡的十大危險因素之首,51%的腦血管病死亡、45%的缺血性心臟病死亡與血壓控制欠佳有關。
為了使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風險降至最低,需要患者血壓控制達到一定的標準。目前公認的降壓目標值是140/90mmHg,糖尿病和慢性腎病患者需將到130/85mmHg。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把血壓降到更低水平,能夠進一步降低心腦風險。
孫寧玲表示:“這項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結果大相徑庭。既往的研究認為進一步降低血壓并未帶來預期的獲益,甚至可能增加風險。這項新研究尚未正式全文發表,還不能做出可能的結論,但我們在理解國際試驗的同時要考慮到此試驗結果是否能適應我國的具體臨床實踐以及對我國臨床實踐的指導和借鑒作用。目前業內人士觀點亦未統一,140/90mg仍是目前降壓治療的首要目標。”
血壓達標關鍵在“早”
降壓治療,前4周是關鍵。2-4周血壓達標,盡早降低血壓對心腦血管的損傷,對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遠期風險意義重大。
孫寧玲指出,研究證明,與更晚血壓達標相比,4周以內血壓達標能夠更多地降低冠心病和卒中等事件的發生。研究證實,降壓藥物在治療開始第1周療效即可達到最大降壓療效的50%;藥物大部分的降壓幅度來自于治療前4周。因此指南強調,2-4周血壓不能達標者必須調整治療方案。規律的血壓監測在降壓治療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國患者對自我血壓監測意識遠遠不足,多數患者不了解自己的血壓控制情況。一項最新的調查發現85%的患者認為自己血壓已經達標,并對治療表示滿意。事實上,真正達標的患者不足三分之一。選擇合適的降壓藥物,提高首次治療的達標率,減少藥物調整的需求,可有效減少因忽略監測而導致的用藥不足。
降壓治療重在“平穩”
在血壓達標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血壓波動產生的不利影響。
孫寧玲指出,血壓波動越大,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就越大。因此高質量的降壓治療,除了要長效降壓,還要平穩降壓。大量臨床試驗一致證實平穩持久的血壓控制是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關鍵。對輕、中度高血壓病人來說,如果血壓在一天內的波動很大,不能平穩降壓,可能比不吃藥更危險。因此選擇降壓藥,不只看血壓是否下降,而且要看血壓是否能24小時平穩降壓。短效的降壓藥物,即使一天三次服用,也不能保證體內穩定的藥物濃度,不能維持血壓的平穩。總之,對于高血壓患者,降壓達標(140/90mmHg)是首要治療目標。選擇合適的降壓藥物,盡早血壓達標(2-4周),盡早降低心腦風險。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新華健康)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