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試水醫保網購 投資火防互聯網醫療透支
摘要: 處方藥網售解禁政策遲遲不見落地,紅火一時的醫藥電商陷入尷尬僵局中,而繼海南省、浙江海寧、遼寧沈陽之后,廣州日前成為第四個可利用醫保網上購藥的地區,似乎醫藥電
處方藥網售解禁政策遲遲不見落地,紅火一時的醫藥電商陷入尷尬僵局中,而繼海南省、浙江海寧、遼寧沈陽之后,廣州日前成為第四個可利用醫保網上購藥的地區,似乎醫藥電商又見“破冰”曙光?對此,業內人士認為,政策來臨、市場擴容前,仍應提防互聯網醫療概念被惡意透支。
網上藥品零售占比不到0.04%
廣州日前已開始試水醫保網購藥物。記者了解得知,雖然目前只能使用個人賬戶資金,但離打通網上售藥醫保支付又邁出了一步。500萬職工醫保參保人使用醫保個人賬戶資金購買藥品,意味“醫藥分家”的確是大勢所趨,也讓久不見利好出爐的醫藥電商又重燃信心。
“網購藥品市場雖然年增速較快,但只是因為起點低、盤子小,且主要還是計生用品、保健品、醫療器械在唱主角,藥品始終是綠葉點綴。市場尷尬之處在于當前有兩大難題盼解禁,一是處方藥放開網購,二是醫保可以支付。此前一直認為處方藥討論熱烈,會步伐很快,沒想到醫保支付反而走在了前面。”對此,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據悉,目前中國藥品零售市場的規模大概為2030億元,而整個網上醫藥行業的銷售額僅有68億元,占比不到0.04%。
據了解,國家有關部門必須根據多個地區試點的情況來最終制定有關網上醫保支付的相關政策。作為一線城市,廣州試點則是網上醫保支付政策松動的證明。“醫藥分家,切斷以藥養醫的路徑依賴說了很多年,也是新醫改的重頭戲之一。而真正要兌現醫藥分家,就必須讓處方能從醫院流出來,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醫院拿藥,或者實體藥店買藥,甚至網購藥物。”該觀察人士表示,網上藥店醫保支付的試水,可謂醫藥電商、醫藥流通以及消費者幾方都會皆大歡喜。
“盡管如此,依然不能透支互聯網醫療概念。”其分析認為,首先,因為監管難度非常大,所以處方藥網售解禁這一重要政策至今未出臺,且根據北京不少業內人士反饋,年內出臺的可能性都不太大。所以在利好尚未進一步釋放,市場擴容有待提速,且消費者購買習慣逐步轉變前,不少醫藥電商仍要苦熬一段時間。
互聯網醫療投資持續火熱
此外,去年至今,互聯網醫療投資持續火熱,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至今年底國內市場上出現的移動醫療類、醫藥類、健康類、保健類APP將達到6000種。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大熱,也迅速吸引了資本市場的關注,據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互聯網醫療企業發生的融資案例共計103起,融資額高達141790.09萬美元。
“然而產品的高度同質化問題已經開始暴露,且很多都忽略了醫療、醫藥的特殊屬性。比如送藥上門這一服務,難道真的可以直接復制送外賣上門的商業模式,消費者有多大必要坐在家里等藥而不是下樓買藥;還有網上健康咨詢甚至看病的接受度到底有多高?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西醫同樣需要面對面問診,做檢查,診斷是高度專業化的服務,不能兒戲,相信目前來說,絕大部分消費者仍可能對網絡就醫持懷疑觀望態度。”其表示。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患者生病屬于剛需,基本會選擇直接到醫院或藥店,與醫生或藥劑師直接溝通,獲得專業醫療服務,這意味著需要體現醫療人員的價值,而不是快遞服務或在線答疑的價值。
業內人士坦言,在“互聯網+”大熱的當下,投資者更不能盲目跟風,跟隨炒作透支尚處于起步階段的互聯網醫療概念,畢竟其中不少仍在燒錢或只是在蹭概念,對于盈利模式和網店經營都缺乏明晰思路。(記者涂端玉)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廣州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