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升:日本遺孤后代的時代使命
摘要: 今年是戰后70年,在那場戰爭中幸存下來的人逐漸減少。未來數十年,時代將煥然一新,再往后,時代將步入沒有戰爭親歷者的社會。因此,生活在今天的我們這代人,是決定未來
今年是戰后70年,在那場戰爭中幸存下來的人逐漸減少。未來數十年,時代將煥然一新,再往后,時代將步入沒有戰爭親歷者的社會。因此,生活在今天的我們這代人,是決定未來日中關系走向的關鍵。
由于很多人沒有親歷戰爭,獲取的是現成信息,這些信息或許會在無意識中扭曲歷史,或許包含對歷史問題和對象國的成見。面對隨著時代腳步一起淡薄的情感,以及變得模糊的真實,筆者覺得對下一代人做點什么非常重要。
我的外祖母是一位曾在中國幸存下來的日本遺孤。我作為日本遺孤的第三代,首先想到的是從個人的視角,讓更多的人了解那些十分不愿意日中兩國發生沖突的人們,以及在兩國沖突與戰爭夾縫中活下來的人們的故事。
作為在日華人二代的父母為了適應日本社會,也為了我們這些第三代人生活更好,沒日沒夜地工作。幼年時,我的大部分時間是與外祖母一起生活。外祖母的日語是1985年(當時外祖母42歲)加入日本籍后才學的,所以生硬得讓我有些聽不懂,而當時我又不懂漢語,因此每天都感到焦躁不安。
那時我在家吃的是東北菜,在外與日本的朋友們一起吃日本料理和點心,自己對“家里”和“家外”的感覺反差巨大,一直都很羨慕周圍朋友的家庭。尤其是日語不好的父母想參加學校活動,我會非常反感,有一種會被周圍朋友嘲笑的內心羞恥感。我當時總有一個疑問:為何我會與大家不同?
正是出于對這種生活的懷疑,12歲時,我決定去養育父母的哈爾濱留學。我想,或許通過接觸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學會說普通話,能夠縮小我與外祖母、父母間的距離。在那里,我待了三年時間。
之后的2010年,我又萌生去中國的想法,并到北京外國語大學讀本科。在北京,見到許多與我背景相似的人。但讓我驚訝的是,雖然都擁有日中兩國血統,漢語也很好,但幾乎大部分人對過去都知之甚少。更為遺憾的是,他們也不去試圖了解過去,心里似乎隔著一堵墻。這更激發了我去探究日本遺孤在中國的經歷和對那段歷史的感受,并記錄下來。
中國與日本是鄰國。雖是近鄰,但兩國相互間卻似乎保持著最遠距離。造成這一態勢的主要原因,是兩國民眾相互間有意無意地存在一種心理隔膜,我想,這才是兩國之間最大的問題。
作為日本遺孤的第三代,我認為在采取讓對方了解彼此意志的行動之后,如何向下一代傳述我們的感受,是極為重要的。絕不應忘記過去發生的事,理解并銘記于心,這是對親歷者的尊重,而共同面對并采取行動,則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沒有聽者,就沒有說話人。反之,沒有說話的人,和解將無從談起。我的愿望是,未來的日中關系能超越聽上去有些生分的“友好”,構建更加親密的關系。▲(作者是日本在華遺孤第三代、著有紀實文學作品《問血》,本文由豐豆翻譯)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