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同志”任銳率全家投入抗日洪流
摘要:記者 劉付明 通訊員 華 實 整理 任銳女兒孫維世(中)與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在一起。 辛亥革命時期的任銳。任銳(1892年~1949年),原名緯坤,新蔡縣城南街人,任芝銘次女,
記者 劉付明 通訊員 華 實 整理
任銳女兒孫維世(中)與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在一起。
辛亥革命時期的任銳。
任銳(1892年~1949年),原名緯坤,新蔡縣城南街人,任芝銘次女,全國著名女烈士,平凡而偉大的革命家。幼時被父親送到尉氏首富、辛亥女俠劉青霞(1877年~1923年)創辦的華英女校就讀,1908年河南女子師范肄業,1910年考入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次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京津支部,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12年任《國民日報》婦女版編輯,翌年春與該報主編、北大畢業的南溪籍同盟會戰友孫炳文結婚。當年,因孫炳文在二次革命中遭到袁世凱通緝,攜任銳潛回四川,結識朱德等革命志士。1922年任銳全家返京,支持孫炳文與朱德等赴法留學,自己邊撫育子女邊入北大旁聽深造。1925年9月,任銳加入中國共產黨(新蔡籍最早的共產黨員),第二年參加北京“三·一八”請愿時英勇負傷。國共合作后,赴廣州協助孫炳文工作(孫在黃埔軍校先后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總政治部后方留守處少將主任)。“四·一二”事變孫炳文壯烈犧牲,任銳奔走在武漢街頭,憤怒聲討蔣介石叛變革命的罪行。之后,十年流亡,矢志不移,足跡遍于南溪、浮山、上海、北平、開封、新蔡等地。1936年回新蔡,到父親創辦的今是中學任女生輔導員兼小學部主任。
“七·七”事變后,任銳積極動員家鄉青年投入抗戰,并毅然攜六妹任均(1920年生)到鄭州組織一支20多人的婦女救護隊,救護抗日傷員,受到表彰盛贊。1937年10月,該救護隊全體加入鄭州各界抗敵后援會,任銳任該會慰勞隊隊長。12月,考入設在臨汾的山西民族大學學習。
1938年2月,任銳經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介紹到延安學習。1934年,為投奔郭沫若(當時在日本)而到東京明治大學法學院留學的她的長子孫泱(1914年2月~
在延安,任銳先后與女兒孫維世在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同窗共讀,一時傳為佳話。其間,為了不因母女關系影響各自的學習,任銳要求孫維世不得在同志面前喊她“媽媽”,只能以“同志”相稱。因此,入學很長時間同學們都不知道她們是母女關系。可有一次孫維世考了滿分,急于向媽媽報喜,放學后就快步追著任銳喊“媽媽——”,但剛一出口就想起了與媽媽的“密約”,趕忙補了一句“同志”,但還是被周圍的同學發現了“秘密”。由于任銳是革命隊伍里的一位老同志,年高德隆,大家都很尊敬她,所以其他學員隨著孫維世喊起了“媽媽同志”。久而久之,人們都知道延安有個老而彌堅的“媽媽同志”。連毛主席在給任銳的信中,也以“媽媽同志”相稱,周恩來副主席在贈給任銳的一張鄧穎超的照片后邊,親筆題字:代送給任銳同志媽媽。
1938年農歷十一月,任銳的父親任芝銘利用擔任張軫第十三軍后方留守處主任的便利,用軍車送任銳的六妹任均到延安。農歷十一月十八日(
璧山兒童保育院是一個國共合辦的救濟戰時孤、散兒童的公益機構。任銳對這些難童飽含慈母般的關愛,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每夜都要起來數次為兒童蓋被子,生怕難童著涼,深受難童愛戴。但因她堅持原則,反對國民黨工作人員的貪污行為,受到CC派排擠。同時,因她年齡大了,長期超負荷地工作也使她難以堅持下去。
1939年12月初,任銳被調入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當了一名普通的圖書管理員。任銳不僅善于對圖書進行分類管理,還經常輔導小戰士讀書學習,教導他們如何愛惜書籍、重視學習,不斷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但璧山兒童保育院的難童仍從感情上離不開她,經常有兒童步行一百八十里到重慶去看望她,這對任銳精神上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和鼓勵。后來,這批兒童都陸續投入到抗日救亡中去。
1940年6月,剛升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不久的商震將軍,從湖南防區調任重慶軍委員會辦公廳主任兼外事局局長。周恩來副主席通過地下工作者王興綱,向商震要求代為尋覓孫炳文與任銳幼子任名世(即孫名世)的下落。商震不負周恩來重托,不顧特務嚴密監視,冒著危險轉托宋肯堂,輾轉找到了任名世,并把他送到重慶一所軍校深造。
1941年初,任銳奉調回延安,既感到由衷高興,又對在重慶讀軍校的幼子和散落各處的眾兒女放心不下。途中,含淚寫下《重慶赴延安途中口占寄兒》七絕一首:
兒父臨刑曾大呼:
我今就義亦從容。
寄語天涯小兒女,
莫將血恨付秋風。
1945年3月,為配合中共“七大”追悼烈士的大會議程,任銳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孫炳文同志簡史》,并報請朱德總司令審正。
“來信悉。炳文同志傳,你寫得很好,最親切,我給以補充,請速寄烈士追悼會陳列。‘七大’會中有一議事日程,是向死難同志悼念(開追悼會),請你預備。另外,在烈士傳中,我必從側面再寫,以光其楷模。”并附以下的話:“炳文同志革命意志堅強,以民族民主革命的銳志而走到無產階級的戰士,是一貫的革命精神。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深通歷史及文學、哲學,最后在留學德國時,研究馬列主義最有成果,并影響一批進步青年加入革命。平日生活最能刻苦自勵,凡接近者均受其模范激勵而有所振作。對敵人是嫉惡如仇,有滅此朝食之慨,對同志是愛護備至,情同手足之感。”——《朱德年譜》
已失去丈夫十八年的任銳,對朱總司令的肯定鼓勵深受鼓舞。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次子孫濟世調到重慶,任國有企業天府煤礦公司主任秘書兼營運處經理。從此,在四川落地生根,以公開身份作掩護,秘密開展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在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長位置上離休。
幼子孫名世在日本投降后離開重慶到延安。這時,飽經蘇聯衛國戰爭之苦的大女兒孫維世仍在蘇聯學習。與黃華(
送兒上前線,氣壯情亦愴。
五齡父罹難,家貧缺衣糧。
十四入行伍,母心常凄傷。
烽火遍華夏,音信兩渺茫。
惜別兒尚幼,猶著童子裝;
今日兒歸來,長成父模樣。
相見淚沾襟,往事安能忘?
父志兒能繼,辭母去前方!
1946年10月,先后畢業于莫斯科東方大學、莫斯科戲劇學院的大女兒孫維世,終于經東北戰場回到延安母親身邊,旋即下鄉參加土改工作。
1948年8月,躺在河北平山縣朱壕村中央醫院病榻上的任銳,看到革命勝利在望,更加思念許久不得音訊的幼子,揮毫寫下長詩《午夜》(節選):
現在已是黎明時分/正經歷著殘酷的斗爭/多少英勇青年/前赴后繼壯烈犧牲/我認識的朋友中/有的已成了烈士的母親/我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人/真理正義止住了母親疼痛的心/我們更奮勇前進……
的確,不幸正在暗暗撕咬著這位母親的心。到東北戰場不到一年、還沒來得及大顯身手的幼子孫名世,就在1946年秋,不幸犧牲于牡丹江!但任銳至死都不知道確切消息。因為,誰也不忍心告訴她真相。
2009年,任銳被評為河南省為新中國建立作出卓越貢獻的“雙60人物”之一。她帶領全家投入抗戰的民族義舉和“堅定的革命意志,博大的母親情懷,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平凡而偉大的奉獻精神”永遠是后人學習的典范!
(本稿圖片由新蔡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