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互聯網金融還未到來
摘要: 原標題:理想的互聯網金融還未到來對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將會帶來顛覆性的影響;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互聯網金融終究只
原標題:理想的互聯網金融還未到來
對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將會帶來顛覆性的影響;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互聯網金融終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無法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而,有必要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深入剖析。
互聯網滿足了理想中無摩擦世界的條件:信息技術和互聯網使得信息海量增加,并且傳播跨越時空限制,信息趨向完備,摩擦減少,交易變得更為便捷,完備的信息與無摩擦的條件最終使得市場達到最優配置的狀態,市場也將最有效率。信息技術的發展客觀上為這種理想狀態鋪墊了基礎。只是,理想只是理想,現實與理想之間有多大的差距?
第一,數字貨幣能否取代貨幣。
貨幣是金融的根基,貨幣的重要職能包括交易媒介和價值儲存等。在貨幣發展史上,貨幣的形式從早期的實物,到貴重金融,再到紙幣,理論上,也確有可能過渡到電子形式。
貨幣使得交易變得更加容易達成,但是貨幣帶來便利同時,也帶來了各國貨幣交換與變動等障礙,并且貨幣總是隨著發行量的增加而貶值。顯然,數字貨幣,比如“比特幣”無疑就是一種理想的狀態:跨越國界、沒有中央銀行。在交易層面,可以即時、沒有任何障礙地完成全球范圍內的交易,這意味著貨幣的交易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顯現。在儲值方面,數字貨幣的量有嚴格限制,因而輕易不會發生貶值。但問題在于,這種交易通常只在互聯網層面,更多的是游戲玩家,離一般的經濟生活距離太遠。沒有中央銀行,意味著缺乏必要的干預和監管,無政府狀態將成為常態,這使得數字貨幣難成主導。現實地看,比特幣更多成為黑客對黑客的游戲。
第三方支付使得支付變得更加可行和便捷,這在中國得到了更為普遍的應用。在互聯網時代,商品和勞務的交易出現了時空分離的情形,與“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傳統情形偏離較大。同時,交易過程中,匿名的需求及安全等需要越來越強。第三方支付較好地滿足了這種交易需求。但實質是,在貨幣之外,再加一個支付鏈接,本質上是增加了一個環節,而這種環節增加更多地是由于信用體系不健全、社會信用不高所致。第三方支付本質上并沒有貨幣的支付功能。
第二,普通人能否在互聯網金融中獲益。
互聯網時代,交易變得更加便捷,參與金融市場的交易成本越來越低,一般的投資者能夠獲取更多的信息,因而理想中,市場的效率會更高,一般投資者會獲得更高的收益。
但現實是,根據美國近十幾年來的研究表明,隨著交易變得更加便捷和低成本,一般投資者交易更頻繁,而收益率反而下降。同時,交易過于頻繁,市場交易量飆升,換手率增加。而最后隨著美國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很大部分投資者損失慘重。中國的股市波動也可以看到歷史會重演。
第三,中小企業融資難能否得到緩解。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無解,互聯網金融曾被寄予厚望,以P2P、眾籌等新形式的互聯網金融認為能夠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更理想的狀態是,這些新的金融形式直接建立資金需求雙方的交易平臺,無需金融中介。不僅資金借貸變得更為簡單,資金的成本也有可能下降。
但現實是,這些平臺公司更多的從事集資業務,但自身并沒有充足的風險管控能力。這就使得耐不住寂寞的同時又沒有足夠的風控能力,最后“跑路”層出不窮。即使是大的平臺,向中小企業所收的貸款利率也是將近20%的水平,與往常的民間借貸沒有實質性的差異。
第四,金融機構是被顛覆還是觸網融合。
客觀上,金融機構已經受到互聯網的沖擊,銀行網點、證券公司的交易大廳等已經有沒落的趨勢,用途逐漸減少。理想的交易方式是,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完成交易,減少時間和空間成本。
本質上,信息技術具有顛覆性的可能。從歷史上看,山西票號是經典的案例:票號一度憑借其加密技術,充當了銀行中介的職能,獲取了豐厚利潤。但由于排斥信息技術,最終為擁有更加可靠的電報等技術的銀行所“創造性破壞”。所幸的是,金融機構實質上早已大規模地采用信息技術,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因而從現實看,金融機構將會更多地把互聯網金融加以吸收,互聯網會逐漸融入到金融機構的日常之中。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殘酷。在理想遠遠沒有到來之際,減少浮躁,提高耐心程度成為理性選擇。從監管層面,一方面,需要鼓勵創新,寬容理想的追求,一方面,現實地看,減少發生系統性風險、避免“借助互聯網的馬甲實施不良企圖”成為政策的出發點,這也就是監管部門出臺互聯網規定的重要意圖。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教授)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經濟參考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