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工業轉型別炒概念
摘要:原標題:互聯網時代 工業轉型別炒概念最近,有專家拋出論斷:在“互聯網+”、工業4.0等概念刺激下,未來20年內,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將帶來數萬億美元的GDP增量。一
最近,有專家拋出論斷:在“互聯網+”、工業4.0等概念刺激下,未來20年內,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將帶來數萬億美元的GDP增量。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場合的“互聯網+工業”和工業4.0的討論甚囂塵上。“你互聯網了嗎”,成為不少制造企業見面時的熱議話題。不過,讓人擔憂的是,更多的企業甚至認為只要“觸網”了,就能很快實現轉型,對自身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竟不去深究了。
中國工業起步晚,憑借廉價勞動力、巨大市場等紅利,一躍成為“世界工廠”。與之同時,“made in China”也時常被當作低品質的代名詞。固有優勢下的工業發展路徑,導致在全新的互聯網時代,企業難以適應個性化、精準化的需求,更談不上智能制造。只是,火熱的概念,也讓不少企業迷失了方向,甚至還沒搞明白工業4.0是怎么回事,就先買一套信息化設備回來,標榜自己已經向工業4.0靠近了,一些企業還直接給自己貼上工業4.0工廠的標簽。相比之下,作為德國工業4.0聯盟發起者之一的西門子,其位于德國和成都的兩個全球最先進的數字化工廠,也從未敢說已達到工業4.0。
近幾年,不論是高新技術產業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從上到下,都在試圖轉型,但轉型的方向似乎一直沒有精準找到,比如近年蜂擁而上的光伏等新興產業就鮮有成功者。筆者以為,轉型不能操之過急,我們要先看清楚世界工業往哪兒走,也要對自身有一個全面的認知。以當下的工業互聯網轉型或者工業4.0來說,并不是采用了智能設備,有了大數據分析就能成功,這是一場系統性變革,需要實踐和時間的積累。
工業4.0首要的支撐點是制造業本身的價值化,不僅要做好一個產品,還要將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浪費降到最低,實現設計、制造過程與用戶需求相匹配。
從目前來看,產品質量問題,仍是國內工業面臨的最大障礙,也是轉型發展中應該首要解決的問題。不論是德國說的工業4.0,還是美國說的工業互聯網,都是經過上百年沉淀,在有一大批所謂“工匠精神”工人技術積累上發展而來的。中國當下的工業轉型,首先要補課,補上工業2.0自動化課,通過工藝改善突破質量控制問題;其次,還要通過兩化深度融合,補上信息化的課,解決相對落后的管理問題。對于工業4.0或互聯網的工業轉型,應該有“不在不具備數字化、網路化的基礎上搞智能化”的判斷。
概念越熱,越應冷靜。沒有技術升級的工業互聯網轉型,終究是空中樓閣。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解放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