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漢代石闕
摘要: □晚報記者 張廣智 王瑩 通訊員 牛林 文/圖漢代石闕是我國現存地面建筑實物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建筑類型,因此,正陽石闕作為全國僅存的幾處漢代墓闕之一,
□晚報記者 張廣智 王瑩 通訊員 牛林 文/圖
漢代石闕是我國現存地面建筑實物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建筑類型,因此,正陽石闕作為全國僅存的幾處漢代墓闕之一,其價值之高是不可估量的。正陽石闕產生于東漢畫像石刻極為興盛時期,是工匠師們綜合建筑、雕刻、繪畫、裝飾等技藝創造出來的一組具有代表性的石刻藝術作品。它那雄渾古樸的氣勢和生動細致的手法,充分顯示了漢代人民的偉大藝術創造才能。7月28日中午,正陽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賈育紅帶領記者走進正陽石闕這座神秘的院子,打開了漢式房舍,使記者有幸近距離地與這座“國家級”的漢代石闕接觸。
國家級文物漢代永樂少府賈君闕東闕。
東漢所建石闕是國寶級文物
“正陽石闕高不過四五米,由青灰色石塊堆砌而成。實話實說,它既不雄偉巍峨,也說不上玲瓏俊秀,甚至看起來還有些丑陋。” 賈育紅說。
賈育紅告訴記者,別看它不入人們的“法眼”,但它確實是一個國寶!
據《正陽縣志》記載:這座石闕用青石條堆筑而成,闕通高4.75米,系子母闕。母闕與子闕通寬2.10米,闕厚0.75米,全身略向東傾斜。母闕闕身筑石11層,身高3.75米。子闕闕身筑石8層,身高2.60米。母闕據西,子闕據東。闕身四周雕飾有波紋、云紋、人字紋、圓形及菱形圖案。闕頂為單檐式,母闕檐長2.25米、寬1.75米、高0.37米;子闕檐長1.12米、寬1.75米、高0.37米。南、東、北三出,頂面雕有瓦楞,楞端雕圓形瓦當及紋飾。由于石質比較粗糙,加之年久風雨侵蝕,闕身表面風化嚴重,圖案已模糊不清,只有部分還可以看出一點形跡,如在闕身的南面和東面的人物、牛、龍、斜線和環形花紋。這些圖案花紋和在河南常見的東漢時期小磚側面的幾何圖案以及南陽畫像石上的圖象基本相同,惜未發現銘刻。這處闕的建筑形式、筑法、大小皆與今保存在登封的嵩山三闕極為接近,因此,很可能也是東漢時期所建。
闕身南面中部有一個0.40米×0.34米的龕槽,系安放闕銘石處。闕身背后直對前面闕銘槽龕處有一個0.33x0.12米的長方形龕槽,系落款石嵌槽。
石闕的闕銘,北宋時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二有記載:“永樂少府賈君闕。”其子歐陽棐《集古錄目》卷一記載:“漢故永樂少府將作賈君闕。”(將作二字殘缺不可識)11字。清楊鋒《中州金石目錄》卷一載:“永樂少府賈君闕,篆書,在正陽。”
石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原來,這是一座東漢永樂宮少府賈君的墓闕。賈君,正陽人,身為宦官,職為東漢靈帝之母董太后永樂宮少府轄下的將作監令,品秩600石。他死后,葬于此,并建此闕,距今已1700年。原為雙闕,東西分立,現存的為東闕。
石闕距公路約15米,闕北是東岳廟的廢墟。據縣志記載,元代至元四年,邑人陳福成等人,曾在闕北廢墟上修建東岳廟。乾隆三十五年,邑人李成仁等又重修東岳廟。現僅存廢墟,其上瓦礫遍地,文物考古人員調查中也發現許多屬于漢代的遺物。可證在建東岳廟之前,原即有建筑物。
石闕僅存東闕,西闕已經損毀,文物考古人員調查中為尋找西闕的遺跡,曾在附近進行了詳細的鉆探,鉆探結果沒有發現什么跡象。不過,在正陽縣記者聽到群眾講了這樣一個傳說:“100多年前,這座石闕從上而下出現一道裂縫,下部裂縫大得能鉆進一個小孩。有一年瘟疫流行,死人很多,有人拿妖捉怪,忽一夜裂縫復合,長到了一塊。”很可能西闕是因迷信鬼神,拿妖捉怪的情況下被拆除的。
這么一座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石闕,為何能成為國家級的文物,并受到如此嚴密的封閉式保護呢?
據賈育紅介紹,一是它的歷史性,距今已1700余年。二是它的稀缺性。它是全國目前發現、僅存的整、殘石闕中最完整的一座。三是它的藝術性。它那雄渾古樸的氣勢和生動細致的建筑和雕刻藝術無不體現了東漢時期的特點和風韻,充分顯示了漢代人民的偉大藝術創造才能。石闕是立體的實物,不但可以環繞觀察,而且能夠測量尺寸,要比也很珍貴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上面所表現的闕更加形象、真實。第四,可能還有歷史文化名人記載的因素吧。
正陽石闕屬于墓闕或神道闕
年代久遠的石闕已傾斜。
正陽縣城東關、烈士陵園南側15米處,有一座青磚灰瓦、飛檐翹角,古色古香的漢式房舍,房舍四周圍墻高聳,大門長年緊鎖,院內蒼松翠柏,肅穆寂靜。由于不對外開放,謝絕人們參觀,院內蒿蓬叢生,野草滿地,給人以蒼涼、神秘之感。
原來,長年被“囚禁”,難見真容的竟是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稱為 “漢代永樂少府賈君闕”,當地群眾稱之為“望鄉臺”的漢代石闕。
據賈育紅介紹,正陽石闕作為子母闕,它們所表現的磚石結構的內涵尤為豐富。觀察闕身可以約略領會我國東漢時代陵墓前石闕的大體形象、創造與演變跡象,對研究中國古代木構造建筑的發展過程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按《白虎通義》說:“闕者,所以飾門,別尊卑。”在漢代,闕是被封建統治階級用來標飾門面、炫耀聲勢的建筑。因此,賈君墓闕當系賈氏墓地前的大門。就其性質來說,屬于墓闕或神道闕。它組成了整個墓地建筑群的序幕,它作為墓地前的陳設物,標志著賈氏墓地的范圍,是該墓地一種比較特殊的界碑。
當地百姓稱石闕為“望鄉臺”
賈育紅告訴記者,對于歷史上那些干巴巴的記載及給它的“命名”,當地百姓并不買賬,民眾對這處石闕口口相傳的稱呼為“望鄉臺”。
據舊縣志記載:清朝末年,正陽城關忽來一老石匠在街上叫喊:“箍大家伙”……連叫幾日,竟不得售其技反而招致眾人嘲笑曰:“東關外有個望鄉臺,裂了個大縫,你箍去吧!”老石匠聽罷,仰望蒼天,吹了口氣,頓時狂風驟起,天昏地暗。次日早晨,人們意外發現這座望鄉臺上的裂縫竟然合上了。再尋那位老石匠,已不見蹤影,人疑之為神靈也。說來也巧,就在這天夜里,正陽城南關一德高望重的老翁和城北關的一回民阿訇同時做了一個同樣的夢:那位老石匠對他們說,今后你們這里的人死了以后,閻王爺準予亡魂死后的第三天可以登上這座望鄉臺再最后一次眺望家鄉和親人,此后便進入地府,再不能與親人相見。
此后,人們在親人故去后,便常選擇在第三天在望鄉臺前燒紙錢祭奠、送別。
傳說畢竟是傳說。其實,真正能保護這處漢代石闕的還是解放后的新中國。1963年6月20日,正陽石闕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撥款興建了仿古式四角保護亭。此后又兩次撥款修復。從此,這座1700多歲的正陽石闕安然地矗立在古色古香的保護亭內,不再受風霜雨雪的侵蝕和人們的攀爬撫摸。石闕靜靜地、默默地在里面“回憶”往昔的悠悠歲月。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