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駐馬店抗戰綜述(一)
摘要:趙國巖 李丹丹 整理桐柏山抗日根據地:開創鄂豫邊區抗日斗爭新局面(1937年5月~1938年1月) 一、桐柏山抗日根據地的形成1937年5月,為全面了解新形勢,直接得到中共中央
趙國巖 李丹丹 整理
桐柏山抗日根據地:開創鄂豫邊區抗日斗爭新局面
(1937年5月~1938年1月)
一、桐柏山抗日根據地的形成
1937年5月,為全面了解新形勢,直接得到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鄂豫邊區省委組織部長周駿鳴奉命到達延安。黨中央對豫南紅軍游擊隊和豫南桐柏山紅色游擊根據地十分重視。朱德總司令親自接見了周駿鳴,聽取了關于鄂豫邊區黨和軍隊堅持斗爭情況的匯報。針對西安事變后,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但在南方各地區,國共兩黨地方性談判因國民黨堅持“北和南剿”的內戰政策而不能進行及豫南的客觀形勢。朱德總司令指示周駿鳴:“你們猛烈地擴大,擴大到消滅不了你們,他們就會同你們談判。爭取早日與國民黨政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合法存在。”之后,周駿鳴又詳細向中央書記處和受中央委托正在籌備組建中共河南省委的朱理治作了匯報。為促進豫南地區的國共合作,保存、擴大紅軍游擊隊和根據地,迎接全國抗戰高潮,根據毛澤東主席
1937年7月中旬,周駿鳴、胡龍奎回到豫南,中共鄂豫邊省委在泌陽縣碾盤溝召開省委會議,聽取周駿鳴、胡龍奎傳達中央領導和中央關于鄂豫邊區工作的指示,并進行了認真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中央的指示符合鄂豫邊區實際,只有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才能促進鄂豫邊區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要實現這一任務,就必須在斗爭方式上根據中央新的政策加以改變。一是要從爭取、瓦解當地土匪的斗爭中,宣傳抗日主張、擴大抗日隊伍;二是要與當地政府和開明紳士建立統戰關系,爭取合法、獨立自主的存在;三是在斗爭中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原則性,既要靈活又要獨立自主。會議作出如下決議:(一)調整省委領導機構。會議決定仝中玉任省委書記,胡龍奎任組織部長,鄧一非任宣傳部長(8月,增補劉子厚任統戰部長),王國華、周駿鳴分別任游擊隊指導員、隊長,負責游擊隊的具體工作,發展壯大紅軍武裝。(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公開打出抗日旗幟,大力擴大武裝,全面開展對豪紳地主和國民黨地方武裝的統戰工作。地方黨組織要廣泛組織農民自衛隊,加強抗日宣傳,動員青少年參軍。對那些有罪惡的豪紳地主、資本家,只要愿意抗日一律既往不咎,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三)努力打通與鄂豫皖紅軍的聯系,相互支援,并肩作戰,開創邊區斗爭新局面。
碾盤溝會議是鄂豫邊區在新形勢下一個歷史轉折性的會議,使中央鄂豫邊省委和紅軍游擊隊統一了思想、明確了斗爭方向,為桐柏山地區黨和抗日武裝的發展、實現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內提出的方針路線政策、開創這一地區抗戰新局面奠定了組織思想基礎。
會議以后,鄂豫邊區省委和紅軍游擊隊迅速展開工作。紅軍游擊隊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深入山區各鄉鎮,宣傳抗日政策,廣泛發動農民群眾,同時做好開明紳士的工作。
中共鄂豫邊省委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指示,為實現新的戰略轉變而努力奮斗,使鄂豫邊區抗戰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確山、泌陽、桐柏、信陽四縣邊界游擊隊基本活動區,各級黨組織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確山縣的石滾河以及泌陽東部山區的農民自衛隊等群眾組織普遍建立。游擊隊由59人擴大到100多人,根據地不僅得以恢復,而且進一步擴大,基本上扭轉了前一時期的被動局面,尤其是廣泛宣傳發動和統戰工作的正確開展,廣大農民群眾的愛國覺悟不斷提高,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已在社會各階層發生重大影響,為以后抗戰工作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抗日武裝力量不斷壯大
第二次國共合作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階級斗爭下降到次要地位的新形勢下實現的,客觀上為中國共產黨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豫南地區由于長期的階級對立,頑固勢力仍十分強大,要實現中共中央提出的“猛烈擴大”還面臨著很多困難。首先,鄂豫邊紅軍游擊隊雖然發展到100多人,但與國民黨地方軍事力量相比仍然是弱小的。國民黨地方武裝不但不與其合作,而且公開向紅軍游擊隊進攻,破壞中共地方黨組織和群眾組織。其次,一部分根據地群眾對抗戰爆發后的形勢尚不完全了解,對國民黨頑固勢力仍有恐懼心理。因此,紅軍游擊隊在根據地內擴軍,雖然兵源不缺,但吃飯、穿衣、彈藥、經費等不好解決。再次,桐柏山區有大大小小土匪隊伍100多個,成分十分復雜,多則上千人,少則幾十人,對紅軍游擊隊的發展和抗戰新局面的開創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針對這種情況,鄂豫邊省委和游擊隊領導人決定采取“以斗爭求發展”的方針,對頑固勢力實行“先利而后兵”的政策,繼續實行土地革命時期“打壞貨”的辦法,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與頑固勢力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在斗爭中擴大抗日武裝力量。同時,要求各地黨組織配合紅軍游擊隊做好土匪隊伍的分化瓦解工作,宣傳黨的政策,爭取他們棄暗投明,加入抗日行列,并要盡早打通與鄂豫皖邊區紅二十八軍的聯系,爭取紅二十八軍在軍事上支援。
1937年8月下旬,紅二十八軍派第一營300多人由營長楊克志、政委曹玉福率領,越過平漢線直抵桐柏山區。
在鄂豫皖邊區國共雙方達成?;饏f議、統一戰線基本形成后,紅二十八軍為了進一步幫助鄂豫邊紅軍游擊隊發展壯大,于1937年9月上旬派軍直特務營和手槍團二分隊約500人,由軍部秘書胡繼亭和副團長林維先率領,第二次來支援鄂豫邊區。9月中旬,胡繼亭等率部在邢集的尖山和鄂豫邊游擊隊會合。胡繼亭向周駿鳴傳達了上級有關國共合作和部隊集中整編的指示。
紅二十八軍兩次派部隊支援鄂豫邊區,對于鄂豫邊紅軍游擊隊的發展和邊區抗戰新局面的開創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兩支部隊相互配合,在根據地內顯示了紅軍的力量,震懾了頑固勢力,鼓舞了人民群眾。更重要的是,幾個頑固據點的拔除,使豫南的信陽、確山、桐柏、泌陽百余里的中心區基本連成一片,扭轉了過去被分割的被動局面,為豫南抗日武裝力量的擴大和群眾抗日救亡運動深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從此,鄂豫邊紅軍游擊隊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三、建立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
1937年10月中旬,中共鄂豫邊省委和紅軍游擊隊負責人在泌陽縣的王店召開會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和面臨的任務。會議根據黨中央
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成立后,針對抗戰爆發以來擴充的隊伍多來自農民、青年學生和部分爭取過來的“桿眾”政治覺悟較低、軍事素質較差等情況,決定對部隊進行整訓。通過整訓,指戰員的政治水平和政策觀念得到進一步提高,增強了部隊的組織紀律性。
1937年10月下旬,曾與紅軍游擊隊有聯系的土匪隊伍朱六、安克祥、段永祥部,駐扎在高邑一帶,經王國華、侯太俊聯系,原在該部做匪運工作的劉世躍從該部選出80多人參加抗日獨立團,被編為第六連。到10月底。部隊已擴大到600余人,全團轄6個連和1個通訊排、1個手槍隊、1個少先隊、1個宣傳隊。隨著一批地方優秀青年黨員充實部隊,獨守團在一、二、四、五連分別建立了黨支部,加強了對連隊政治思想工作的指導。同時,通過工作,一些地方實力派、民團也同中共鄂豫邊省委建立了統戰關系,整個鄂豫邊區的抗日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四、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改編為新四軍八團隊
但是,對于新的形勢發展,中共鄂豫邊省委和豫南抗日軍獨立團由于消息閉塞,開始不了解這一情況。1937年12月初,邊區省委派張明河到武漢找八路軍辦事處匯報工作,順便先找到鄂豫邊區省委組織部長胡龍奎(胡原是紅四軍方面六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紅二十八軍一營攻打蔡沖后,他帶一個中隊隨紅二十八軍部隊赴鄂豫皖),催其回鄂豫邊區。
張明河及同行人員譚建林于1937年12月中旬到達七里坪,見到紅二十八軍軍長高敬亭和鄂豫邊省委組織部長胡龍奎,匯報了邊區省委的意見:讓胡龍奎帶領部隊回鄂豫邊區,并講到要去武漢向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匯報請示工作。此時,高敬亭軍長已經接到通知,要前往武漢中共中央長江局研究部隊改編問題。張明河隨同高敬亭一起到武漢。在武漢,張明河代表鄂豫邊區參加了南方八個地區的游擊根據地負責人匯報會,向周恩來及王明、博古、葉劍英等領導人匯報了鄂豫邊區武裝發展和同國民黨談判的情況。周恩來對獨立團在同國民黨談判中,堅持獨立自主、不上當受騙的原則性和高度的革命警惕性給予贊揚,當眾宣布:中央已決定,大江南北的游擊隊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江北的兩部分紅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由高敬亭任支隊司令員;豫南抗日軍獨立團改編為第四支隊第八團隊,周駿鳴任團隊長。
八團隊的改編和特委黨組織領導力量的加強使鄂豫邊區革命斗爭形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特別是有了電臺,方便了與上級的聯絡,隨時可以得到中共中央和長江局、河南省委的指示,并溝通了與兄弟單位的信息,各項工作得以更好開展。一批紅軍干部充實到八團隊,使部隊建設走向了全面發展階段。地方黨組織和群眾抗日團體也迅速發展壯大,整個邊區呈現一派朝氣蓬勃的新景象。
竹溝抗日根據地:中原抗戰的戰略支點、革命的“小延安”
(1938年1月~1939年11月)
一、竹溝抗日根據地的形成與發展
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在抗戰初期是我黨在中原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曾先后設在這里,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朱理治、陳少敏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為發展壯大黨的力量、組織和開展敵后游擊戰爭、開創華中地區抗戰新局面作出了卓越貢獻。當時的竹溝成了新四軍成長壯大的一個重要基地,新四軍二師一部、四師、五師都是從這里出發會合各地黨所領導的武裝力量發展起來的。在竹溝還通過開辦黨訓班、教導隊等形式為中原各地培養軍政骨干。當時,竹溝是中原抗戰的重要基地、戰略支點和指揮中心,被譽為革命的“小延安”。
抗日戰爭爆發后,根據中央指示,鄂豫邊省委將紅軍游擊隊改為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公開打出抗日旗幟,大力擴大革命武裝,全面開展對豪紳地主和國民黨地方政府的統戰工作,為抗日高潮的到來做了充分準備。
1937年11月,中共鄂豫邊省委改建為中共鄂豫邊特委(后改名為中共豫南特委),隸屬中共河南省委領導。隨后,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并于1938年1月初與中共豫南特委一起進駐竹溝鎮,領導豫南地區的確、泌、桐、信、汝、正、鎮、唐等13縣的黨和武裝工作,竹溝抗日根據地正式形成。
1938年1月下旬,黨中央毛主席派八路軍駐山西臨汾辦事處少將處長彭雪楓任河南省委軍事部長,帶領張震、岳夏、滕海青、趙啟民、王子光、成鈞、朱紹卿等一批營團以上紅軍干部和一排紅軍戰士,從臨汾來到竹溝。同時,周恩來、葉劍英從武漢也先后派一批骨干到竹溝,加強竹溝地區的領導力量。
彭雪楓來到竹溝后,首先幫助周駿鳴和王國華整頓、加強八團隊,收編了豫南山區兩股最大的土匪隊伍安可祥、段永祥部,使八團擴大到1500多人。
5月,徐州失守后,中共河南省委由開封遷往竹溝。當時的竹溝成了河南黨的領導中心和發動河南抗日游擊戰爭的司令部。
二、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溝
抗日戰爭爆發以后,中共中央長江局在周恩來、董必武等努力下,在華中許多重要城市及一些鄉村恢復和發展了黨的組織,貫徹執行了黨中央確定的獨立自主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方針,進行了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剛成立的新四軍一定程度上有所擴大,在敵后個別地區組織了小游擊隊,發展了抗日武裝。
中原局成立后,為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華中”的方針,盡快打開華中的抗戰局面,根據華中實際情況和特點,決定撤銷湖北、河南兩個省委,成立豫鄂邊、鄂豫皖、鄂中、鄂西北區黨委和豫西、豫皖蘇省委。
為盡快打開華中抗戰的新局面,中原局堅決貫徹黨中央和毛澤東提出的“第一是武裝,第二是武裝,第三還是武裝”的重要指示。1939年元旦前后,中原局組織部長朱理治在竹溝主持召開了豫鄂邊區黨委擴大會議,決定成立豫鄂邊區黨委軍事委員會,同時成立“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李先念任司令員。
1939年10月,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投降活動日益頻繁,在豫鄂邊多次與新四軍制造摩擦。中原局針對形勢變化,決定將領導機關轉移敵后。同時,將豫鄂邊區及鄂中等地區的抗日武裝統一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實現了豫鄂邊區黨和武裝全面統一,奠定了豫鄂邊區在抗戰中的戰略地位。
為加強和統一長江以北我軍的領導,根據中央指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整編了皖中、皖東部隊。從中原局建立到1939年冬,華中新四軍先后完成了戰略展開任務,中原局領導的地區由過去的幾千人發展到30000多人,初步實現了中共中央發展華中的戰略目的,為全面創建華中根據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原局所在地竹溝是發展中原的一個重要基地,這里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箲鸨l后,這里成了中共在河南的領導中心和組織河南抗戰的指揮部。保護、鞏固、擴大竹溝基地,使其成為發展中原抗戰的戰略支撐點具有重要意義。
中原局在竹溝期間,為適應中原敵后抗戰形勢的發展,竹溝新四軍留守處和中原局、豫鄂邊區黨委機關不斷擴大,并繼續組建抗日基干隊伍,輸送到中原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同時,在竹溝創建了中原局印刷廠、醫院、被服廠、修械所等后勤保障機構。從延安來的大量的文件、書刊和軍政干部都經竹溝送到敵后,竹溝被人們譽為“小延安”。 1939年9月,蔣介石國民黨為投降日寇做準備,加緊反共分裂活動,中原地區形勢日趨緊張。10月中旬,劉少奇帶領中原局機關和部分干部、部隊340多人東征蘇皖敵后。朱理治從竹溝率領600多名干部和部隊南下豫鄂邊區。正如黨中央和劉少奇所預料的那樣,在中原局和有關領導機關離開竹溝不久,國民黨頑固派就制造了震驚全國的“竹溝慘案”。
中原局在劉少奇的領導下,在竹溝不到一年,正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的方針、路線,堅決糾正王明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在中原地區的影響,深入敵后放手發動群眾、放手發展武裝,堅持獨立自主原則,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為實現黨中央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確立共產黨在華中的抗戰地位作出了卓越貢獻。
三、中共河南省委遷至竹溝
河南省委遷至竹溝后,把準備發動敵后游擊戰爭作為黨的中心任務,提出“準備十萬武裝”、“全黨軍事化”的號召。為大力發展革命武裝力量,中共河南省委指示在確山竹溝領導工作的彭雪楓,于1938午2月,在竹溝開辦軍政教導大隊,為抗日部隊培養了一大批軍事骨干。與此同時,為加強各地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壯大革命力量,在竹溝還開辦了黨訓班(對外稱新兵隊),負責培訓全省各地支部以上區、縣級干部,共培訓干部1000多名;青訓隊,訓練青年干部300余人;另外還辦了電臺、機要、衛生、司號、供給、婦女各種專業訓練班。竹溝抗日根據地在不到兩年,通過各種形式,共訓練4000多人、黨員 2800人,其中除黨訓班的部分學員回到地方工作外,大部分到部隊工作,為黨在中原等地區獨立自主領導和開展抗日戰爭,做了培養干部和長期抗戰的準備。不少同志在以后的革命斗爭中成長為我黨、我軍的領導骨干。
為適應不斷發展的抗戰新形勢、壯大抗日武裝力量,中共河南省委在抓好培訓抗日軍政干部的同時,積極組建和發展新四軍骨干隊伍。河南省委在竹溝,為了堅持抗戰和奪取最后勝利,積極擴大與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竹溝的中共河南省委針對當時國共合作和日寇加緊對國民黨誘降活動,在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策略,積極做好全省黨和武裝的發展壯大工作。首先在豫南加緊準備游擊戰爭,豫南特委以信陽尖山、確山任店、泌陽鄧莊鋪及竹溝、瓦崗、孤山沖、桐柏北山一帶為發動游擊戰爭的中心地帶,建立根據地,使之成為河南發動游擊戰爭的支柱。至8月初,竹溝抗日根據地工作進展很快,原定擴大留守處武裝500人,實際達到620人,竹溝周圍各區將近十萬人口基本被我方掌握,成為一個相當鞏固的根據地。
1939年10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到來之際,劉少奇根據黨中央指示和中原實際,作出中原局、豫鄂邊區黨委戰略轉移的重大決策,決定將中原局一分為二撤離竹溝,省委機關仍設竹溝堅持斗爭。
河南省委在竹溝不到兩年卻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豫鄂邊區抗日根據地在孤懸敵后、日偽夾擊的艱難險阻下,逐步鞏固和壯大起來。這個根據地跨越豫、鄂、皖、湘、贛五省交界地區,對武漢形成戰略包圍,同時又為鄂豫皖、豫皖蘇、豫東等地培養了大批軍政干部和輸送大批新四軍骨干隊伍,對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中共竹溝地委
中共竹溝地委是從中共鄂豫邊區省委、中共鄂豫邊區特委、中共豫南特委演變而來的。
1937年11月下旬,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共河南省委決定,中共鄂豫邊區省委改為中共鄂豫邊區特別委員會(以下簡稱特委),受中共河南省委領導。1938年1月,經中共河南省委批準,中共鄂豫邊特委改稱中共豫南特委,機關設在竹溝鎮。中共豫南特委管轄竹溝、泌陽、唐河、鎮平、桐柏、信陽、正陽、汝南、上蔡、遂平、葉縣、舞陽、南召、方城等縣黨組織。1938年3月,豫南特委決定將南陽地區的幾個縣分出成立南陽中心縣委,仍歸豫南特委領導。1938年6月下旬,中共河南省委已由開封遷至竹溝。為了加強對竹溝和豫南地區的領導,省委決定改組豫南特委。1938年12月,奉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指示,河南省委決定將中共豫南特委改建為中共竹溝地委,管轄竹溝、確山、正陽、汝南、新蔡、上蔡、遂平、泌陽、唐河、桐柏、信陽11個縣委和汝南中心縣委。1939年11月,竹溝事變發生后,竹溝地委隨河南省委突圍,到達四望山地區。1939年12月下旬,河南省委決定撤銷中共竹溝地委,建立中共汝南地委,繼續領導該區工作。
從1937年7月到1939年12月,先后四次改建的中共竹溝地委,在中共中央長江局、中共中央中原局及中共河南省委的領導下,積極發展黨組織和抗日武裝,不斷壯大竹溝抗日根據地,為使竹溝成為我黨在中原地區發展的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文參考《河南革命根據地實錄》《駐馬店革命老區》《中共駐馬店歷史》等資料,采訪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等部門同志)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