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悠悠 青竹愈翠
——探訪中原抗戰指揮中心竹溝
摘要:記者 張新義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記者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再次前往竹溝,踏上這片紅色的沃土,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莊重幽靜的竹溝烈士陵園內,蒼松翠柏郁
記者 張新義
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記者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再次前往竹溝,踏上這片紅色的沃土,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
莊重幽靜的竹溝烈士陵園內,蒼松翠柏郁郁蔥蔥,竹溝革命紀念碑巍然聳立,由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的碑名“竹溝革命紀念碑”七個大字蒼勁有力。
1956年著手建立的竹溝革命紀念館,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館名。經過不斷修繕擴建,現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
一同前往的確山縣黨史研究室主任羅平均,對竹溝抗戰的歷史頗有研究。他告訴記者,有一首歌,曾經在竹溝廣為傳唱。歌詞是這樣寫的:
伏牛山,桐柏山,竹溝(那個)就在兩山間,青竹翠欲滴,綠水似蜜甜,片片是沃土,處處是寶山,江南難比竹溝美啊!天然那么一座大花園,大花園。
伏牛山,桐柏山,竹溝(那個)就在兩山間,英雄的土地,革命的搖籃,抗日指揮部,屹立在中原,竹溝歷史多輝煌呀!“小延安”美名天下傳,天下傳。
這首《竹溝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了竹溝的地理位置、如畫美景和重要歷史地位。
那么,竹溝為什么叫竹溝呢?這是因為在古時候,竹溝大沙河兩岸長滿了簧竹,先民在此居住后,就把此地取名竹溝,又叫溝竹。竹溝鎮三面環山,一面靠水,丘陵起伏,群峰列屏,形勢險要,東達徐揚、西通宛洛,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通常說的竹溝就是指竹溝鎮。廣義的竹溝地區,按照抗戰時期毛澤東主席親自界定的范圍,包括“鐵路(平漢路)以西,南陽以東,葉縣以南,隨棗以北”,即桐柏山域;按照中原局成立通知,范圍更大,包括“所有長江以北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地區”。
河南省委遷駐竹溝,竹溝成為河南抗戰的領導中心,為中共中央中原局設立竹溝奠定了堅實基礎
“七七”盧溝橋事變以后,紅軍游擊隊擴編為豫南人民抗日獨立團。1938年1月,獨立團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于
第八團隊東征后,為妥善安置傷病員、家屬,處理交通聯絡等事宜,經周恩來與國民黨軍政部協商,在竹溝設立第八團隊留守處,王國華任留守處主任,張震任參謀長,岳夏任秘書長,彭雪楓主持全面工作。此后,竹溝地區黨政軍機關均以竹溝留守處的名義開展工作。1938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長江局和河南省委的指示,彭雪楓等在竹溝創辦軍政教導大隊,培養和訓練黨政軍骨干,充實部隊和地方武裝的領導力量。
1938年5月,徐州、開封先后淪陷,中共河南省委根據中央指示,決定遷駐豫鄂邊地區,實現省委以竹溝為中心組織和發動河南敵后游擊戰爭,使其成為中原抗戰的戰略支撐點的目的。6月初,省委遷駐竹溝,省委書記朱理治、組織部長陳少敏等先后到達竹溝鎮,在竹溝成立了由朱理治、彭雪楓、陳少敏三人組成的省委常委會。河南省委在竹溝以留守處公開的名義,大力發展黨員,放手發動群眾,開辦黨訓班訓練干部,大力發展與組建新四軍基干隊伍,開展廣泛的統一戰線工作,為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做了充分準備。竹溝成了當時河南黨的領導中心和發動河南抗日游擊戰爭的司令部。
7月,中共河南省委派肖望東率新四軍游擊支隊先遣大隊由竹溝開赴西華,到豫東敵后睢杞太地區配合吳芝圃領導的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開展游擊戰爭,使之成為豫東游擊戰爭的公開旗幟和基干力量。9月,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溝組建了近400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由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張震任參謀長,開赴豫東敵后。后來,這支部隊發展成為新四軍第四師。
中原局設立竹溝,使竹溝成為中原抗戰的指揮中心
在劉少奇的領導下,中原局在竹溝不到一年時間里,正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的方針、路線,堅決糾正王明右傾錯誤在中原地區的影響,深入敵后,放手發動群眾,放手發展武裝,堅持獨立自主原則,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為實現黨中央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確立共產黨在華中的抗戰地位,作出了卓越貢獻,使竹溝成為中原抗日戰爭的戰略支撐點。
讓竹溝精神永放光芒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竹溝革命優良傳統,2014年以來特別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確山縣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探討竹溝精神的科學內涵,并確定竹溝精神的科學內涵為“堅定信念、依靠群眾、艱苦奮斗、顧全大局”四個方面。竹溝精神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光輝,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
信念堅定,是竹溝精神的核心,是竹溝精神歷久彌新的根源所在。沒有堅定的信念,就沒有竹溝的革命歷史,也就沒有竹溝“小延安”。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才成就了“小延安”竹溝的歷史地位。
抗戰初期,竹溝之所以成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靠的是堅實的群眾基礎,靠的是老一輩革命家重民、愛民的情懷。竹溝革命歷史有力地證明,“小延安”的革命史其實質就是一部依靠群眾生存、依靠群眾發展、依靠群眾壯大、依靠群眾取得最后勝利的群眾路線史。
紅軍游擊隊
抗戰初期,紅軍游擊隊改編為豫南人民抗日獨立團,為了民族大義,與昔日“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的國民黨部隊“化干戈為玉帛”,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槍口一致對外。“竹溝慘案”發生后,竹溝地區的軍民進行了對國民黨頑固派有理有節的斗爭。但為了抗日大業,并沒有把事態擴大。這都體現了竹溝黨政軍民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
行走在竹溝的鄉村,記者感受到這里發展的活力無限。生態資源保護得非常好,經濟繁榮,社會進步,人民群眾安居樂業。讓我們滿懷對先烈們的感恩之情,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踏著革命前輩的光輝足跡,為了更加美好的未來,豪邁前行!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