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土特農產品的黃曲霉毒素
摘要:原標題:小心,土特農產品的黃曲霉毒素 黃曲霉毒素玉米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近日,央視曝光了油作坊利用大豆油、棕櫚油等低價油勾兌花生油的“潛規則”,同
黃曲霉毒素玉米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近日,央視曝光了油作坊利用大豆油、棕櫚油等低價油勾兌花生油的“潛規則”,同時曝光了這些“土作坊”生產的花生油中一種強致癌物質——黃曲霉毒素含量嚴重超標。看到此新聞,我為央視點贊,又一次幫助民眾提高了食品安全意識。但對此次曝光我并不感到驚訝,源于自身早已知道這一“內幕”。
黃曲霉毒素是劇毒物質
勾兌花生油其實也是為了多掙些錢,頂多算奸商,但是用劣質的花生提煉花生油賣給老百姓,那就真是太黑心了。
黃曲霉毒素(Aflatoxins)顧名思義是黃曲霉產生的毒素。黃曲霉是一種真菌,特別容易在濕熱的環境中生長,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土壤中,多種動植物和堅果特別是花生、玉米等糧油農產品中,是對人體健康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
1993年,黃曲霉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其毒性遠高于氰化物、砷化物(俗稱砒霜)和有機農藥的毒性。黃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黃曲霉毒素是怎么產生的呢?肯定是來自于黃曲霉。黃曲霉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真菌,其數量應該比地球上人類的總數量還要多,也許比我們人類還早一步出現在地球上。黃曲霉喜歡高溫、高濕、高營養的環境,但是在低溫、低濕、低營養的環境下仍然生長,只是生長緩慢。
在玉米和花生生長的過程中,黃曲霉一直伴隨它們。但黃曲霉在農作物中的數量是伴隨作物生長過程而變化的。碰到夏季陰雨天,黃曲霉生長飛快,到秋季收獲時溫度和濕度有所降低,黃曲霉的活力也隨之下降。作物生長過程中遇到了適宜黃曲霉生長的環境,就會使黃曲霉數量暴漲,導致采收的農作物中黃曲霉數量隨之暴漲。其實,很多時候農作物在采收時就已經沾染上了大量黃曲霉,并且已經嚴重超標。由于黃曲霉個體較小,肉眼幾乎看不到,等到生長到肉眼可見的程度已經到了嚴重超標的地步。
要想減少黃曲霉,可以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進行合理密植,通風透氣,注意防澇,及時排水。收獲糧食后要及時晾曬,減少水分,在低溫、低濕條件下進行儲存。在使用過程中可通過升高pH值使毒素分解或者使用蒙脫石等脫霉劑,減少毒素的影響。
碰到這種情況,人們也很無奈,總不能把辛辛苦苦收獲的糧食扔掉吧?聰明的人類想出了多種辦法來處理黃曲霉超標的農產品。
首先,人們想到人類自己吃的話會中毒,那就給飼養的家禽家畜們吃吧,反正他們的命遲早要獻給人類。于是,大量的染毒農產品被做成飼料喂給牲畜。還好,黃曲霉毒素在動物肉中的殘留相對比較少。當然,給動物吃后動物也會中毒,輕則生長緩慢、上吐下瀉,重則也會引起死亡。于是人們將不同產地、毒素含量不同的農作物進行混合稀釋,高的和低的混合后取平均值,就獲得了可接受的毒素含量的飼料。
其次,也可以生產其他產品,比如釀酒、榨油等,通過多次加工處理,精煉后獲得的產品中通常黃曲霉毒素的含量非常少了。然而,中間的副產物——酒糟、油渣等廢物中還含有大量的黃曲霉毒素,一般是不允許用作飼料的。
不少土特農產品可能不安全
土特農產品大多由農戶提供,也有一些農業合作社和公司生產。然而,相比大型的食品企業,這些土特農產品生產者規模小,政府監管也不到位。
我相信沒有多少土特農產品生產者知道黃曲霉毒素及其危害,更談不上有能力進行檢測。依據我了解的大量有機農場、生態農場、種植園以及農業合作社,土特農產品可能存在黃曲霉毒素嚴重超標的情況。
首先,這些農產品生產者大多并不清楚黃曲霉、黃曲霉毒素及其危害。在我去過的北京、河北、湖南和江西等地的幾個農場(大多有一定規模和知名度,都是在用純糧食喂養禽畜),我多次看到他們儲存的玉米中存在霉變的情況。經詢問,他們并不知道霉變可能是黃曲霉引起的,也不清楚黃曲霉毒素的危害,他們自己都在吃用發霉的玉米飼養的畜禽的肉、蛋和奶。
其次,這些農產品生產者大多不具備檢測條件。即使有一些食品行業的內行人從事農產品生產,他們大多買不起檢測試劑或設備。沒有人強制要求檢測的情況下,生產者也不會自己進行主動檢測。況且,大多數農產品生產者都在努力地維持收支平衡,根本無暇顧及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不在乎的毒素的含量。
再次,農民很樸實也都很現實,掙錢才是硬道理。在看不出明顯區別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會選擇價格低廉的飼料。而飼料價格低廉一定是有原因的。這種飼料一般有兩種來源。一是被大公司、糧食加工企業拒收的不合格農產品,其中不合格的原因很可能就是黃曲霉毒素超標。大量被拒收的農產品就會以低價出售,流向散戶和零售市場。二是這些被拒收的未加工的農產品和由此加工成的副產品如酒糟、油渣等最終不會被銷毀,而是流向飼料企業,尤其是中小型飼料企業。他們進行加工后再以較低的價格出售給農民。無論農民用純糧食還是飼料公司提供的飼料,無疑黃曲霉毒素超標的可能性更高。
最后,一般土特農產品缺乏質量標準和質量控制,生產的成品大多不經檢測直接進入市場進行銷售。目前,有關部門已經在食用油、雞蛋、牛奶、豆腐等多種農產品中檢測到黃曲霉毒素。
大企業產品更讓人放心
從控制黃曲霉毒素風險方面來說,奉勸各位擦亮眼睛,不要迷信土特農產品了。
我曾經也是土特農產品的忠實用戶,但當我知道黃曲霉毒素,知道我吃的土特農產品是如何生產之后,我就更加謹慎了。相比大企業生產的農產品,即使它們中可能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劑、化肥、農藥等殘留,但相比黃曲霉毒素的毒性來說,這些因素簡直不值一提。
無論如何,大企業至少有自己的生產標準,至少有檢測和質量控制,相比土特農產品還是讓人更放心。從我獲得的這些大企業購買食品安全檢測試劑盒的數量以及使用脫霉劑的數量信息上來說,我還是對他們生產的產品質量更放心一些。因此,我已經開始更傾向于購買大品牌、大企業生產的食品和農產品,特別是與玉米、花生、雞蛋和牛奶等有關的食品。
追求利益是企業的首要目標,大企業的產品更安全也是相對的。黑心的企業也不在少數,但相對而言,大企業的管理還是規范一些。
放心的土特農產品需要政府的監管、民眾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以及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參與。無論是小農戶、中小企業還是大企業,只要他們的產品上市銷售就需要政府監管,需要通過國家標準檢測。檢測結果不能僅來自于企業,還要來自政府、第三方檢測機構等。
別指望企業自己有良心,大眾需求才是導向。要想吃到放心的農產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民眾也應積極要求出示檢測報告。只有這樣,老百姓才能吃到安全的食品。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科學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