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圈里的“熱情旁觀者”
摘要:□蘇弼坤“人物攝影最主要的是傳神。人充滿情感,而人的情感流露在影像中就是各種各樣的表情。我認為,拍出真實自然的表情,是人物攝影的最基本追求。”昨日上午
□蘇弼坤
“人物攝影最主要的是傳神。人充滿情感,而人的情感流露在影像中就是各種各樣的表情。我認為,拍出真實自然的表情,是人物攝影的最基本追求。”昨日上午,在張海云的住處,他一邊翻看自己記錄的各種人物表情,一邊講述自己對人物攝影的理解。
張海云。 王忠民/攝
張海云喜歡人物攝影。 王忠民/攝
【“暗房小兵”成了攝影行家】
“我的攝影之路并不是從拍照片開始,而是從在暗房配藥水開始的。”張海云說,談起他和攝影的交集,可能就扯得比較遠了。
1978年,張海云參軍入伍,在襄樊某部隊做了一名電影放映員。因為屬于部隊宣傳股,所以他平時的工作除了放電影外,還要負責連隊在軍報上的宣傳。
“在軍報上宣傳,肯定少不了照片。但是團里只有宣傳干事有一架海鷗135相機。”張海云說,那個年代誰能用相機真是不得了。對于金貴的相機,宣傳干事每天都是“機不離身”,簡直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這樣的新兵根本碰不著。他唯一能跟那個寶貝相機“親密接觸”的機會,就是取出膠卷在暗房洗照片的時候。
雖然張海云要在晴天無光、藥味逼人的暗房里配藥水、沖膠卷、洗照片,但是作為一名宣傳股的士兵,他無時無刻不在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拿起相機,記錄戰士們的生活。
“因為電影放映任務完成得好,宣傳工作做得好,我很快就被團部相中,被提拔為宣傳干事。”張海云說,當上宣傳干事,就意味著在工作中能用相機了。
或許因為有上千次放映電影的工作經驗,又或許因為在暗房里與照片有過“親密接觸”,初用相機的他就能拍出讓人贊不絕口的照片。大家都開玩笑說,當年暗房里的新兵成“攝影家”了。
【“我更喜歡人物攝影”】
“1988年,我從部隊轉業至駐馬店原人事局工作。到地方工作之后,我用在部隊搞宣傳的功底,寫了一些稿件,攢了些稿費。我用這筆錢買了一部早就想‘玩’的照相機。”張海云說。
有的人擅長風光攝影,有的人熱衷商業攝影,張海云的攝影之路則是一直在人物攝影方面努力。因為,在他看來,人物攝影需要攝影師注入更多的情感和智慧。風光攝影雖然能夠拍攝出或唯美、或壯麗的照片,但人物攝影更能顯現出攝影師與攝影對象之間的交流。
“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熱情的旁觀者’。我喜歡看別人的喜怒哀樂,用相機記錄下那些表情。”張海云說。從1988年轉業至今已經27年,這些年,他這個“熱情的旁觀者”,用善于發現的眼睛,在街頭、鄉村捕捉著人們的生活。
張海云說,他最喜歡人物攝影。今天這座山在這兒,供你拍攝,明天、明年、十幾年后它或許還在這兒。但人物攝影不是這樣。看似簡單的人物攝影絕非只是“咔嚓”一下拍清楚人臉就行了。因為這張臉蘊含了豐富的情感,下一秒就會改變。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