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文化名人輩出
摘要:我國的歷史文化天空群星燦爛,在那浩瀚星河中有不少來自河南遂平的“星星”格外耀眼:古箏大家、中國著名傳統民樂大師、家喻戶曉的古箏作品《漁舟唱晚》《百鳥朝
我國的歷史文化天空群星燦爛,在那浩瀚星河中有不少來自河南遂平的“星星”格外耀眼:古箏大家、中國著名傳統民樂大師、家喻戶曉的古箏作品《漁舟唱晚》《百鳥朝鳳》原創者魏子猷,現代豫劇之父樊粹庭,國畫大師魏紫熙,“總理高參”任玉嶺……
遂平文化名人輩出
□ 胡 金 嶺
古箏大家、中國著名傳統民樂大師、家喻戶曉的古箏作品《漁舟唱晚》《百鳥朝鳳》原創者魏子猷,現代豫劇之父樊粹庭,國畫大師魏紫熙,“總理高參”任玉嶺,被中國新聞界譽為評論界泰斗、長江韜奮獎獲得者李德民,被譽為河南新聞界“大腕”的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原副總編杜時國,著名書法家張鶴嶺、年炳勛,著名作家劉康健,青年女作家、著名編劇、主持人肖澤穎,青年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知名畫家楊留義、趙尊清,攝影藝術家張保安等,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來自同一個遂平,讓人感到驚奇,一個小縣為何文化名人燦若群星?
探尋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
遂平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厚重的地方。早在幾千年前,在黃河以南嵖岈山腳下、汝河兩岸定居的人們已經留下五龍口、楊臺寺、馬臺寺、斗城寺等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在內的40多處文化遺址。遠古的時候,遂平稱“房”或“房地”。
遂平的文化淵源還來自精彩的民俗文化。在我國古老的歷史長河中女媧文化、房姓文化、圍棋文化、王祥臥冰孝文化、大銅器文化等已成為馳名中外的遂平文化名片。
遂平是中原地區女媧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之一。根據近年來收集整理和研究發現,這里流傳著豐富的女媧神話,女媧造人、補天、兄妹成婚再傳人類的故事,而且還以地方傳說、民間諺語、民間歌謠、民間小戲等藝術形式傳播。
2014年2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成專家組深入遂平縣進行考察論證后,決定命名遂平縣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并建立“中國女媧文化研究基地”。
“五帝”之一堯的長子丹朱在遂平這片土地上與圍棋文化結緣的傳奇故事,至今仍然被遂平人津津有味地談起。對于圍棋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和多年的考古發現,中國是圍棋的發祥地,而丹朱是千古圍棋第一人。據《世本·作篇》中“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張華《博物志》中“堯造圍棋,以教丹朱”。大約公元前2300多年前帝堯之子丹朱被封于丹水,其封地在今天的河南。據《路史·國名紀丁》記載,帝堯崩,有虞代帝舜封丹朱于房(今遂平)。據大量的典籍和民間傳說,丹朱房國(今遂平)制作了一種充滿智慧的游戲“圍棋”,后來名揚天下。遂平也成為圍棋的故鄉。
遂平還是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王祥臥冰求鯉救母的傳說地。這個經久不衰的“孝”文化故事發生在遂平縣和興鎮金劉村,其傳說距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晉朝《晉書》《二十四孝》《遂平縣志》等多有記載。有史料和家譜記載,還有現存的兩塊墓碑為證。兩塊墓碑中的一塊,據考證是隋朝時期政府部門為王祥鐫刻的石碑。碑的上面不僅鐫刻著一只鶴叼著一條魚,下面還刻有王祥畫像。另一塊石碑是1914年,王祥的百代玄孫為其整修墓地而留下的。
大銅器文化,在遂平歷史上成為遂平人的圖騰。它展示的是遂平人的性格、文化、智慧和創造力。大銅器是中華民族古樂打擊器的一種,其起源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2014年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個偉大民族的崛起,必須有自己的文化淵源,也就是根文化。一個地方出現的“文人現象”也要探尋文脈和基因。 遂平深厚的文化底蘊猶如文化“遺傳基因”傳導給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
一位名叫魏子猷的著名民樂家,1875年陽春三月的一天,出生在遂平縣陽豐鎮一個小村莊——吏部張村(此莊因某朝代出了位朝廷吏部官員而得名)。據媒體人潘勤華采訪中了解到,吏部張村自古民風樸實,崇尚文化。作為本村大戶的魏家更是如此,辦私塾,聘請遠近文人授課。魏子猷自幼聰明,過目不忘,3歲能背唐詩宋詞,很受族人喜歡。魏家族長有愛聽戲曲的習慣,隔段時日便請戲班演出。魏子猷到5歲時,不但能作詩、繪畫,而且對民間樂器也產生了興趣。每每有藝人進行踩高蹺和代表著當地文化符號的大銅器表演時,他都觀看,特別是樂師們的演奏,更引得他的興致。笛、簫、琴、等樂器,他都要用手摸摸,甚至吹吹拉拉、彈彈打打,直到滿足為止。他的這些愛好和舉動,樂師們看到后常常有意無意間教他一下。這些被魏家老爺子看在眼里,通過觀察,他覺得學習音樂將來或許有用,便在以后的課程學習中聘請老師為魏子猷增加了一門音樂課。少年時期的魏子猷特別喜愛民樂,這為他后來成為民樂大師創造了條件。后來,魏子猷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攀登新高峰,創作出了家喻戶曉的古箏作品《漁舟唱晚》《百鳥朝鳳》。
與魏子猷相同的是,從遂平走出的文化巨匠樊粹庭的文化營養也來自家鄉這片土地。
在舊社會,戲曲是廣大人民最主要的娛樂方式。當時豫劇劇本,都是藝人口傳下來的,很少經過文人加工,而且舊戲班的演出一直是在農村跑高臺,組織渙散,風氣不正,樊粹庭的出現改變了河南豫劇。
從劇院正式演出開始,共吸納了陳素真、司鳳英、趙子林、陳玉婷、趙義庭、劉朝福等100多名演員。王潤枝、常香玉也先后在這里演出。豫聲劇院開展得如火如荼,河南豫劇出現了一個全面的飛躍。
樊粹庭一生創作、改編的64個劇本至今仍久演不衰,其桃李滿天下可是其名卻不彰,遠遠落在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
著名學者李鐵誠說:“毫無疑問,他是豫劇產生至今200多年來最偉大的戲曲家。這樣的稱號不是某個人一時即興之言,而是由歷史記載的一系列史實而導致的必然結論。他的成就是全方位、多側面的。到現在為止,他是一位最優秀的豫劇作家,他達到的成就和產生的影響至今尚無人能及。”
在文化天空中另一個耀眼的星座是從遂平諸市鎮(現驛城區)姜莊村走出的國畫大師魏紫熙。魏紫熙出生于1915年,自幼喜歡畫畫。在家鄉,他用能得到的紙筆涂抹幼小心靈對外界事物的感受。他曾在小學課本的空白處畫滿了畫,因而挨過大人的打。但鞭子和棍棒絲毫沒有改變他愛畫畫的天性,他反而對繪畫日漸癡迷。
1932年,魏紫熙考入開封藝術師范學校,從此便遠離故土,開始藝術生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魏紫熙盡管足跡已遍及海內外,可他最不能忘懷的還是生他養他的中原故土。即使在古稀之年,魏紫熙仍故地重游嵖岈山,完全融進了中原文化的懷抱。
縱觀魏紫熙一生的藝術道路,他一直把藝術探索的目標定為山水畫創作。他追師清湘、梅清諸家,對南宋“劉、李、馬、夏”四家,也涉獵頗深,他筆下所繪的老松、長瀑、峰巒、房舍、舟楫,多有元明以來諸家的蹤跡。他的代表作品有藏中國美術館的《天塹變通途》,藏江蘇省美術館的《飛瀾無聲》《廬山奇峰》《長白山飛瀑》《太行奇峰》等,尤其是為毛主席紀念堂所繪制的巨幅山水畫《黃洋界》(藏中國美術館)及為中南海繪制的巨幛《云起千峰動 泉飛萬壑鳴》等,均堪稱現代山水畫的珍品。他是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與魏子猷、樊粹庭、魏紫熙相同,從遂平走出的任玉嶺又是一位國內知名學者。筆者在網上搜索“任玉嶺”的名字,彈出了2000多條有關他的新聞,累計信息達25萬條之多。任國務院參事10多年來,他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頻頻在媒體上發表看法,而且常常是“語出驚人”。他有著敢于直言的勇氣和一心為公的凜然正氣,《人民日報》曾以《敢把呼聲變政聲》作為標題對他進行專題報道。他的建言數量多、質量高,大膽而開放,又深具建設性,被媒體稱之為“任玉嶺現象”“國是高參”。
任玉嶺是遂平陽豐鎮人,和魏子猷是不同時代的同鄉人。任玉嶺從小聰明過人,家鄉淳樸的風土文化影響了他的成長。從他的簡歷中可以看出,這位遂平老鄉所作出的不凡成就:任玉嶺,1960年南開大學提前畢業(獲五年制本科證書)并留校任教。1962年進天津市工業微生物研究所,從事工業技術科學研究工作,曾負責擔當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出任天津工業細菌戰會戰小組總指揮。1982年調入國家科委新技術局,參與籌建中國生物工程中心及中國星火總公司,并創辦中國味精技術公司,分別擔任處長、總工程師、董事長。1989年任廣西北海市副市長,1992年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參加培訓,1993年任全國政協委員,1998年擔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2002年任國務院參事,2003年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2007年續任國務院參事,2010年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2012年再次續任國務院參事。
2011年《博客天下》在其封面上刊載了“總理高參”9人的頭像,并認定他們影響了中南海,分別為國務委員馬凱、原副總理曾培炎,還有吳敬璉、林毅夫、胡鞍鋼等經濟學家,任玉嶺也在其中。央視的柴靜、鳳凰衛視的曾子墨等記者都為此對任玉嶺進行了專訪。
苦難塑造了堅韌不拔的遂平文化人的性格
遂平歷史上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據《遂平縣志》記載,1646年至1949年的303年中,發生水災32次,平均9年多一次。旱災也比較頻繁,僅明末至新中國成立,遂平發生特大旱災4次。據記載,旱災發生后莊稼顆粒無收,餓蜉遍地。
1897年,春夏之交,遂平大旱,餓死人甚多,幸存者多靠從泌陽買來的大豆糊口。很多藝人組成班團去泌陽逃荒賣藝糊口。此時的魏子猷也被迫走出家門,加入逃荒的隊伍。苦難在魏子猷心里留下深刻的記憶,也塑造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他發誓這一輩子要用藝術實現人生價值。
后來在求學時,他了解到,600年前出生在明代汝寧府正陽縣境的一對優秀兒女——名垂青史的琵琶演奏家鐘秀之和黃凌兒;他還了解到,南北朝梁武帝年間出生于汝南的音樂大家周舍,精通四聲、五音、十二律,有音樂作品《上云樂》和《鞞舞歌》傳世,是當時名冠天下、德藝雙馨的藝術巨擘。他考察到,起源于汝水河畔的“蔡謳”,是中國最早的(春秋時期)地方民間音樂體系,有《詩經》中的名篇《汝墳》為證。“蔡謳”的音樂元素,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已牢牢化入河南的民間小調、大調曲子說唱藝術和梆子腔、曲劇、越調等劇種音樂之中。
隨著對民樂的研究,魏子猷開始在大自然中尋找音樂動機,他以遂平人特有堅韌不拔的性格攀登著一座又一座藝術山峰。同時,也為創作《漁舟唱晚》打下基礎。他的古箏作品《漁舟唱晚》,以唐代詩人王勃《騰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佳句的前四個字為標題,描繪了夕陽西下,碧波萬頃,漁人歡愉歌唱,滿載豐收,欸乃歸舟的動人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
魏子猷不僅技藝精湛、文化高深,而且弟子眾多,并且他們皆成名家。在魏子猷逝世后,《漁舟唱晚》在弟子婁樹華的演奏下,成了一首蜚聲世界、舉世公認的中國傳統古箏名曲。與婁樹華一起向魏子猷學箏的還有梁在平,他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開始蜚聲樂壇,為臺灣古箏研究會會長,被譽為“臺灣古箏之父”。
多次榮獲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2000年任《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2001年任《人民日報》編委會委員的李德民回憶:“1964年,我從河南信陽第一高中考入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當時為什么選這個系呢?并非熱愛,而是需要,主要是因為家境貧寒,想盡快畢業減輕家庭負擔。因為這個系學制4年,其他都是5年制。1968年,他從武漢大學畢業后,先到湖北三湖農場當農工,又到湖北鄖西縣印刷廠當排字工、校對……”
從遂平走出的李德民被中國新聞界譽為評論界泰斗。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畢業后,他曾任《人民日報》評論員、評論部副主任、主任。著有《新聞評論探索》《新聞評論學講義》《評論寫作》和《廟堂與江湖》等新聞專著。
任玉嶺出生于“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戰亂年月里的遂平陽豐鎮的一個山寨里,當時正值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因為生在山寨內的嶺上,他被取名為任玉嶺。任玉嶺說,他的名字就是戰爭的產物。此后的年月里,直至1949年解放,河南一直處于戰亂之中。在他的童年記憶里,日本的飛機曾幾次像烏鴉一樣從頭上飛過,伴著不斷掃射的機槍聲。《1942》電影大片中的情景,在他腦海里仍記憶猶新。那一年河南的蝗蟲鋪天蓋地,把地里的莊稼吃得干干凈凈。為逃難東躲西藏,有時住在山洞或住在青紗帳里,整天提心吊膽。
1947年的秋天,美式武裝的國民黨黃維兵團由信陽開往徐州路經任玉嶺的校門口,那全新的裝甲車隊、坦克車隊和馬拉的山炮何等耀武揚威。但冬天到來時,卻見有很多缺胳膊少腿、頭上勒著紗布的國民黨殘兵敗將出現在野外的雪地里。強烈的對比,給任玉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9年,在慶祝解放的日子里,歡天喜地的場面隨處可見,扭秧歌、打花棍的人群布滿街頭。此時的任玉嶺除參與扭秧歌、打花棍外,還參加了演出隊,在一次出演《兄妹開荒》中不慎從搭在城墻邊的戲臺上摔了下來,摔斷了胳膊。
民族危亡讓遂平學子學會以文報國
樊粹庭5歲時,發生了辛亥革命;13歲時,“五四”運動風起云涌;15歲時,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些歷史巨變,都在他腦海中留下印跡。戲曲理論
由于當時日本侵華,國難當頭,樊粹庭為戲班取名為“獅吼劇團”。為了宣傳抗日,樊粹庭當時所演的戲多為愛國劇目。同時,他還募捐抗敵經費。1937年,樊粹庭帶領戲班又回到了開封,創作了《克敵榮歸》《巾幗俠》等劇目,號召民眾抗日!1938年5月,日寇壓境,獅吼劇團不得不轉移到后方的南陽,1939年又輾轉到洛陽。“獅吼劇團”演出的都以樊粹庭創作和改編的新戲為主。《巾幗俠》《柳綠云》《滌恥血》《霄壤恨》在洛陽演出場場爆滿。國難當頭之際,激發了群眾愛國熱情。
后來,獅吼劇團遷往西安三山戲院演出,立刻轟動了西安。樊粹庭編的《滌恥血》《克敵榮歸》《女貞花》等幾出大戲輪番上演,炮炮打響。獅吼劇團在古城西安的舞臺上能占據一席之地,憑的就是實力。當時獅吼劇團的主要演員是陳素真,樊粹庭根據陳素真的特點創作劇本,充分發揮了陳素真的藝術才能。當時陳素真紅遍了豫陜兩省,以至于陳素真后來回憶說:“西安的兩年是我這一生中的黃金時代。”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樊粹庭率領全團迎接解放軍入城。而這年,樊粹庭被選為西北文聯和西安市文聯副主席、市各界會議代表、市政協委員,而且還被選為河南省人大代表。
2006年,樊粹庭誕辰100周年。作為當年獅吼劇團的團長,樊粹庭以其眾多豫劇名作在西安產生過深遠影響,他同國畫大師趙望云、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有著深厚友誼。為紀念樊粹庭,趙望云先生的3個兒子——趙振霄、趙振川和趙季平聯合撰文回憶 “樊伯伯”,其情感人至深。
故土是最持久的靈感源泉
每一位從遂平走出的文化名人都把故土作為獲得靈感的“圣地”。與以上“文星”有所不同的是,知名畫家趙尊清一直沒有離開遂平這片土地,他把根深深扎在故土里。
那是一個早春的傍晚,在鄉下田間四處望去,遠山開始泛綠,草木正在復蘇,無遮無掩的曠野上春光爛漫。這個時候,村鄰正忙著春耕,不遠處,有幾頭剛剛卸去轅的黃牛,有的臥在新犁過的地壟里悠然自得,有的俯首舔舐泛綠的小草,有的昂首向天悵然哞叫。此情此景,讓趙尊清內心深處對牛那種割舍不斷的情感油然而生。多么好的題材呀!那一刻,趙尊清萌發了將創作重點置于畫家鄉黃牛的念頭,終生為牛描畫歌唱。
“我本身就是一頭牛,來自于田野,最終還要回歸田野!”趙尊清由衷感嘆。以黃牛為創作對象,通過黃牛來表達他的精神訴求和文化思考,是他生命的自然生發,也是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最本真表達,更是他情感的天然噴涌。這讓他的創作堅定而充滿活力。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市作家協會主席劉康健說:“故土是最持久的靈感源泉。”
從小生活在遂平縣陽豐鎮的劉康健小學沒畢業,父母就把年僅15歲的他送到部隊當兵。1975年,劉康健由所在部隊推薦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工農兵文藝創作班”,與當今文壇陳建功、錢鋼等知名作家是同班同學。這次學習為他后來從事文學創作創造了條件。1978年,他從部隊轉業后,為了尋找自己的文學夢,他又來到北京找到當時的同學陳建功。在陳建功的舉薦下,他到《北京文學》做見習編輯,業余時間他就到跑到北大聽教授講文學課。后來他被《北京文學》編輯部推薦到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第五期學習班學習。在學習期間,他創作的反映家鄉生活的幾十篇中短篇小說連續在《廣州文藝》《山花》《奔流》《青年作家》等雜志上發表,這使他在中國文壇有了名氣。
作為新時期文學親歷者的劉康健,面對文壇中的一些創作浮躁現象,他卻一笑了之,把寫作的靈感觸及他那腳下故鄉的土地。1993年,他出版了根據家鄉風土人情寫的隨筆集《橫山情話》。
1997年,他圍繞家鄉1958年經歷的“大躍進”那場人為的災難,創作了報告文學《輝煌的幻滅》,發表在《人民文學》雜志上,當時在全國引起巨大轟動,出版后一年內再版3次,售量達12萬冊。2011年,他又根據家鄉發生的震驚中外的“75·
與以上遂平文化名人一樣,楊留義把自己創作的靈感和源泉歸結為故土。
楊留義現為文化部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秘書長兼書畫委員會主任、文化部華夏文化遺產中國畫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遂平,這是一片文化底蘊厚重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燦爛的女媧文化、房姓文化、圍棋文化、王祥臥冰孝文化、大銅器文化等。這些厚重的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遂平兒女,他們成為各個時代的弄潮兒。如今,走進遂平仍然是書香裊裊,余韻不絕,綿延千年的文脈在這里延續、傳承,一批又一批學子高擎著藝術大師的旗幟在藝術的道路上攀登、探索。相信不久的將來,遂平蔚藍的文化天空更加鮮艷奪目,光彩照人!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