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郭樓遺址
摘要:□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 郭樓遺址石碑。 郭樓村村民郭發業向記者講述有關郭樓遺址情況。郭樓遺址位于駐馬店市驛城區西南4公里郭樓自然村西北300米處,東臨練江河南支,北傍練
□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
郭樓遺址石碑。
郭樓村村民郭發業向記者講述有關郭樓遺址情況。
郭樓遺址位于駐馬店市驛城區西南4公里郭樓自然村西北300米處,東臨練江河南支,北傍練江河北支,西部和南部連接平原,遺址高出地面2米左右。
1985年1月,遺址被駐馬店市文物普查工作隊發現。1985年5月31日,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距郭樓自然村近,故名郭樓遺址。
該遺址南北長25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最深1.5米,最淺0.5米。地面暴露大量陶片、紅燒土以及木炭。從采集的標本鑒定,該遺址包含有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晚期文化、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商周文化等時期的遺存。
郭樓遺址石碑被立在駐馬店置地公園內
據市文廣新局文物管理科工作人員介紹,郭樓遺址石碑被立在駐馬店置地公園內。6月10日下午,記者來到駐馬店置地公園,尋找郭樓遺址石碑。
夏日的駐馬店置地公園美不勝收。公園里,市民或飽覽湖光水色,或坐在石凳上休息,或在林蔭小道里散步,很是愜意。記者沿著公園一路往南走,在公園南部楊靖宇塑像西一片樹林的路邊,找到了刻著“郭樓遺址”的石碑。石碑的背面刻著“郭樓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驛城區老街街道郭樓村北的崗地上,高出周圍地面約3米,北面傍水,西部和南部為廣闊平原。陶器以紅陶居多,褐、灰陶次之,紋飾多素面,器形有罐、鼎、缽等;石器有斧、鏟等……”這是有關郭樓遺址的簡單介紹。
“從1994年開始建設公園時,就有刻著‘郭樓遺址’的石碑了。只不過,一開始的那塊石碑壞了,現在的這塊石碑是后來又立的。至于何時立的,我就不清楚了。” 駐馬店置地公園主任虞祖明告訴記者,“碑上所指的北面傍水,傍的就是置地公園里的練江河,西部和南部的廣闊平原,現在已被圈了起來,正在規劃設計,準備建設以文化為主題的古鎮。”
順著虞祖明所指的方向,記者看到,清澈的湖水在微風的吹拂下,水波蕩漾,湖邊茂密的樹木枝干粗壯,樹葉綠得發亮,像一只只小手伸向四面八方。樹下鮮艷的花朵爭奇斗艷,小草青青,給夏日的駐馬店置地公園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郭樓遺址是村民的驕傲
郭樓遺址是市民了解天中文化的一個窗口。
當時發掘郭樓遺址都發現了哪些有價值的東西?被命名的郭樓遺址對郭樓村村民有什么影響?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記者找到了位于置地公園南側的郭樓村,希望那里的村民能解決記者心中的疑惑。
“我沒有見到郭樓遺址發掘現場,但聽村里的人說,確實出土了不少好東西。”見記者來訪,剛剛從農田回到家的76歲村民郭發業來不及放下手中的鐮刀,隨手搬個凳子坐下來和記者攀談起來。
“原來的碑我見過,方形的,比現在的這個石碑顏色白,沒有現在的大,后來碎了,才換成現在這樣的。不過,現在石碑所立的位置還是原來石碑所處的地方。”62歲的郭小葉和郭發業是同村的村民,見郭發業和記者聊得熱鬧,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
“郭樓遺址是1985年被駐馬店市文物普查工作隊發現的,記得挖掘的時候村里很熱鬧,很多人都跑過去看新鮮。那些挖掘出來的盆盆罐罐都被工作隊帶走了,后來聽說是一些很值錢的寶貝,那可都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啊。”記者無法從郭發業的話語中聽出多少真實性,但從郭發業神采飛揚的表情可以肯定,郭樓遺址已成為郭樓人對外炫耀的資本。
“郭樓村民說得不錯,該遺址南北長25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發現時地面曾暴露大量陶片、紅燒土以及木炭。從采集的標本鑒定,該遺址包含有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晚期文化、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商周文化等時期的遺存。”市文廣新局文物管理科工作人員的介紹印證了郭發業的話。
記者查閱資料得知,1985年1月,該遺址被駐馬店市文物普查工作隊發現。通過調查鉆探,該遺址文化層厚0.5~1.50米,內含大量陶片及紅燒土,遺物以紅陶居多,褐陶、灰陶次之,明顯特征素面多,帶紋飾者少。陶片多夾砂,有的器表施陶衣。能識別器形的有:夾粗砂寬折沿陶罐。小口鼓腹黃衣灰陶罐,夾砂錐狀足鼎,黃衣錐刺紋灰陶罐,斂口灰陶缽,紅頂缽等,還有石斧、打制石鏟等。 另外,發現有龍山文化夾砂甗足和二里頭文化陶甕等。
據市文廣新局文物管理科工作人員介紹,1985年5月31日,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距郭樓自然村近,故名郭樓遺址。
郭樓遺址是市民了解
天中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郭樓遺址是驛城區標志性的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有很多市民前去置地公園專門觀看郭樓遺址石碑,了解郭樓遺址文化。”驛城區文化旅游局辦公室主任胡濟衛告訴記者。
“你知道從郭樓遺址里都發掘出來什么嗎?”采訪中,見有市民經過石碑,記者隨口問道。
“咋會不知道?從郭樓遺址里發掘出來很多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晚期文化、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商周文化等時期的遺存。郭樓遺址可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的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記者驚訝于市民張開津津樂道的樣子,儼然一副專家模樣。
始建于1994年的駐馬店森林公園現在叫置地公園,經過園林部門的全面規劃,10年建設,如今已形成706畝林地和108畝水面,森林覆蓋率達90%,僅喬木就有銀杏、雪松、水杉等30多個品種,有效地改善了局部小氣候,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除了引來多種鳥在此安家外,也是市民休閑、旅游、舉行公益宣傳活動的好去處。
“公園平常每天接待游客2000人以上,周末接待游客5000人以上,像五一、十一、春節這些黃金周旅客每天都能達到50000人。每年下來,我們至少要舉行200多場公益性宣傳活動,其中參觀郭樓遺址、了解天中文化占了不小的比例。”虞祖明告訴記者,參觀郭樓遺址,了解天中文化活動,大多以單位和學校組織居多,現在,郭樓遺址已成為市民了解天中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鏈接
新時期時代裴李崗晚期遺存:陶器以紅陶為主,有泥質和夾砂兩種。質地松軟酥脆,陶片出土后用手略捻即碎,皆手制,無輪制技術,器表素面多,未見彩陶。器形簡單,能識器形的有紅頂缽、三足缽、夾砂寬折沿粗陶罐等。石器粗糙簡單,未發現鉆孔技術,采集標本僅有石斧。
新時期時代仰韶文化遺存:陶器有泥質、夾砂、夾蚌等。陶色以紅陶為主,褐陶、灰陶次之。器物均手制燒制,火候不高器表與胎心顏色不一致,質地疏松。泥質陶器表施黃陶衣,素面多,帶紋飾者少。紋飾有繩紋、指甲紋、刻劃紋、錐刺紋等。能識器形的有夾砂圓錐足鼎、夾砂指甲紋扁狀足鼎,黃衣小口鼓腹灰陶罐,斂口灰陶缽,鴨嘴狀足鼎。仰韶晚期遺物有黃衣錐刺紋灰陶罐,夾砂灰陶罐,泥質灰陶罐等。石器磨制粗糙,種類不多,采集僅有石鏟。
新時期時代商周時代的文化遺存: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多,但也有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夾砂棕陶、砂質陶器的陶土內羼砂粒,胎質比較堅硬,耐火度高。陶器為輪制,兼施模制和手制,器表飾較深的繩紋,兼飾一些劃線紋和玄紋,能識器形的有陶鬲和陶角瓦。
以上各類遺存文物證實,駐馬店一帶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生存活動,并經過了長期的繁衍和生息,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中原文明,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