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摘要:原標題:以科技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隨著工業文明的推進,資源消耗呈加速趨勢,在不久的將來,大部分礦物資源將會消耗殆盡,加之環境污
原標題:以科技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隨著工業文明的推進,資源消耗呈加速趨勢,在不久的將來,大部分礦物資源將會消耗殆盡,加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人類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的關系,是方程還是不等式?在可以預見的極限內它有解嗎?
自上世紀70年代初期,地球可再生自然資源總量就已捉襟見肘。如今,86%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向自然索取資源遠多于生態系統自身可再恢復的地區。這些地區的非持續增長方式,已影響到全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
這是由于環境污染是相互聯系的,一旦形成規模往往遍及全球;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存在滯后性,治理和改進方面容易造成低估和松懈;目前人們還不能準確預測何時達到地球承受力的上限,很容易使人們錯失阻止生態進一步惡化的良機。資源環境問題可能會演變為一場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生態難題,氣候變化可能引發地球突然且不可逆轉的變化,其影響大都具有復合性,并逐步演化為社會政治問題。
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環境承載力。在地球這一封閉的有限系統中,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的自我凈化與修復能力都具有一定的閾值,一旦突破極值,必將導致我們目前的工業化文明難以為繼。
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約是經濟增長中難以逾越的瓶頸,沒有一個自然法則能保證過去幾百年來人類福祉、工業產值和財富的快速增長會繼續延續。目前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已充分顯示經濟增長的空間越來越小,今后全球經濟發生一定程度的收縮都是可能的。
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制約,在現有技術裝備條件下,人類經濟增長已經接近上限。如果不能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全球經濟難以走出低速增長的窘境。嚴峻的現實提醒世人:人類經濟增長是有限度的,不會永無止境。這個限度既有相對的一面,也有絕對的一面;其相對性表現在,經濟增長的上限可以被創新所打破,其絕對性表現在,經濟增長最終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約。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很多人片面地認為:只要政府肯刺激,經濟就會增長。事實上,經濟刺激只會緩解危機,不能根本解決問題。過度經濟刺激不僅會引發經濟滯脹問題,還會在能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方面造成不良后果。
而可持續發展最明顯的好處是,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結構日趨合理與優化;資源消耗越來越少;生態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小;知識含量和非物質化程度越來越高;總體效益越來越好。這無疑會對整個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它不僅可能形成資本收益的內部遞增,并能使傳統的要素也隨之產生遞增效益,從而帶動整個經濟效益的好轉。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科技不斷進步和創新。由于缺乏重大創新成果,自2004年起,全球經濟增長活力顯著下降。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指出,今后如果生產率不顯著提升,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大約下降40%。為了提高生產率,在重視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必須做好兩點:一方面新興工業國要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保持生產率在一定程度上持續增長;另一方面,發達國家要更加重視彌補企業和行業之間的生產率差距,實現均衡可持續發展。
總之,經濟發展具有客觀規律,受資源和環境制約。要突破現有的經濟增長瓶頸,就要依靠創新創造,推動經濟在綠色循環基礎上實現健康發展。(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慶修)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