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美好 可否通過基因編輯修改
摘要:原標題:生命不美好 可否通過基因編輯修改 目前的情況下,基因編輯技術用于修改生命還不算是非做不可和對病人唯一有利。 據報道,中國中山大學副教授、基因功能研究員
目前的情況下,基因編輯技術用于修改生命還不算是非做不可和對病人唯一有利。
據報道,中國中山大學副教授、基因功能研究員黃軍就團隊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可能導致β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試驗有了一定結果。這種對人類胚胎的修改在世界上是首次。
生命并非都是美好的,因此,是否可以用基因改造技術進行改造,把不美好的生命改變得更美好,或者至少是正常?對這個問題,一般而言,醫生治病就屬于把生命改造得更美好或矯正為正常的舉動,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從一個生命的起源的胚胎和規劃生命藍圖的基因上修改生命,卻有著重大的不同。
由于存在倫理和法律爭論,黃軍就團隊的論文最初投給《自然》與《科學》雜志遭到拒絕,此后他們的論文發表于國內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也正是這一研究在國際上引發了更多的關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于4月29日發表聲明,重申禁止開展涉及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的研究。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在聲明中闡述了該院一直秉持的反對資助此類研究的長期政策以及反對的倫理和法律理由。
基因編輯技術只是試驗性的技術,既不完全,也不完美,存在著很大風險,因此,這樣的技術可以傷害生命,也不符合倫理原則。就從胚胎上修改導致β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而言,黃軍就的團隊用了86個廢棄胚胎做試驗,結果發現,基因編輯只在其中28個胚胎中成功,成功率大約為30%。
現在,防止父母將遺傳性疾病傳遞給孩子并非只有基因編輯的方法,可以采用更成熟的試管嬰兒技術,在體外培育胚胎,然后篩選掉含有缺陷基因的胚胎。因此,基因編輯不是讓生命變得美好和正常的唯一技術,也不是非用不可的技術。國際醫學科學組織理事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頒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國際倫理準則》規定了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需要遵守的21項準則。其中一條是,必須保證試驗是對社會和對病人有益,又是非做不可。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基因編輯技術用于修改生命還不算是非做不可和對病人唯一有利。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中出現了大量的脫靶效應,是一種不成熟的技術,如果用于改造生命,哪怕是治療β型地中海貧血,也存在巨大風險。要對正常的胚胎進行編輯和修改,成功率必須接近100%。由于目前該方法還很不成熟,中山大學研究團隊也暫停了后續研究。
生命不美好,是否可以修改?從中延伸出的科學和倫理之問,恐怕仍需要繼續探討。
張田勘(學者)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新京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