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弦道的傳承與創新
摘要:□ 劉紹云 潘迪生平輿縣絲弦道傳承保護中心創作演出的《德孝情》在駐馬店市第五屆戲劇大賽中摘取金獎之后,《駐馬店日報》連續刊發劉清珍、徐則庭、張藝迪、劉紹云等同志的
□ 劉紹云 潘迪生
平輿縣絲弦道傳承保護中心創作演出的《德孝情》在駐馬店市第五屆戲劇大賽中摘取金獎之后,《駐馬店日報》連續刊發劉清珍、徐則庭、張藝迪、劉紹云等同志的評論文章,就《德孝情》的劇本、音樂、唱腔、表演、導演藝術、舞臺美術等給予充分肯定。一片贊譽聲之后,引出了“《德孝情》是曲藝還是戲曲”的議論,有些同志認為“現在舞臺上看到的《德孝情》不是萬道同的絲弦道”。就此,筆者曾和羅卷戲傳承人,我市著名導演陶群作了交流。他說:“有不同的看法是好事,可以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進行探討,在爭論中取得共識,推動絲弦道藝術的發展”。
一、尋其源
1989年,平輿縣文化局編寫的《曲藝志平輿縣卷》在絲弦道釋文中介紹:“絲弦道,源于河南省平輿縣萬塚鎮萬寨村。創始人萬道同,家有巨產,本人學識淵博,但不貪仕途,坐館教書。他酷愛戲曲,精通各種曲調板式,平日有戲必看,有曲必聽,常邀藝人來家中演唱磋商技藝。”民國六年(1917年),萬道同結合當地民俗民情和民間小調,吸收各路曲調之精華,以鼓子曲和清音為基礎,獨創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曲調,并邀其胞弟萬道榮邊奏邊改,久而久之形成了別具風格的絲弦道。
平輿縣文藝工作者挖掘、整理的絲弦道曲目《小禿勸妻》,在2005年河南省第二屆民間文藝匯演中摘取八項金獎,震驚了河南文藝界,更引起當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經申報,2007年絲弦道藝術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輿縣絲弦道傳承保護中心也應運而生。至此,絲弦道這個地方藝術曲種步入傳承保護范疇,對它的研究也愈來愈引起業界的關注。
近幾年對絲弦道的研究和實踐當數平輿縣文化局和平輿縣絲弦道傳承保護中心。《德孝情》的演出和理論文章《絲弦道概述》的面世,對絲弦道淵源沿革梳理出三種說法,
“清音”說。“清音”的源頭又有三種。一是南方流入。《汝南縣曲藝志》主編李樂同談到絲弦道前期的“清音”曲牌時說:“有藝人說來自江西南昌。”明洪武八年,萬道同的先祖萬夢雅從江西南昌來到汝南就任汝寧知府,帶來了一個“清音”班子為其表演,經其歷代子孫、藝人繼承傳播于后世,到了萬道同這一代而得到發揚光大。二是北方流入。據汝南的王化國說,絲弦道很早以前叫“清音”。清光緒三十年,萬拔貢(萬道同)到開封訪友,在朋友家聽到“清音”很感興趣,隨即聘請了這班演唱者到汝南自己辦的學館中教唱,而后傳播汝寧府所轄諸縣。三是源于本土。據正陽劇團編導李庭瑞說,絲弦道的“清音調”唱法很早就在豫南流行。1925年,他7歲時就聽過大表哥葉坤亭(正陽寒凍葉崗村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曾任正陽縣國民黨黨部書記長)演唱的清音曲牌。葉坤亭、萬道同和新蔡縣的范紹堯私交很深,常在一起吹拉彈唱絲弦道。由于當時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加之清音曲牌和沿汝河的民歌小調結合在一起,演唱起來很好聽,所以很快就流傳開了。
“鼓子曲”說。《河南曲藝音樂集成》資料匯編(六)——李樂同等撰寫的“汝南絲弦道簡介”中談到絲弦道音樂演變的第三階段,即以大調曲子(鼓子曲)為主的階段。大約從1940年開始,絲弦道大量吸收了大調曲子的板式(作者注:‘板式’應為‘曲牌’)故而很多人稱這時的絲弦道為“鼓子曲”。河南曲藝志叢書《駐馬店地區曲藝志》第四節“汝南絲弦道,又名清音,是一種以絲弦伴奏,坐唱為主的古老曲種……以中州古調為主體,并在發展的過程中與鼓子曲互有借鑒和滲透”。另外還有“雜調”說。
二、 衍其變
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有傳承衍變的規律。絲弦道從萬道同初創的個體班社演唱,至普及發展到眾多班社活動,演出形式、內容及參加演出人員的成分都發生過一些變化,而最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演出形式上。
絲弦道的早期清音演唱,曲調古樸幽雅,柔美悠揚,節奏緩慢,類似昆曲之行腔。演唱時強調演唱者“閉目留神,嘴動身不動,手齊胸,足不移,注重意中出情,詞中出戲,娛而不樂,風而不流,高雅自賞,莊重大方。”這種坐唱活動多以琴會友,自娛自樂為目的,參與者也多為文人雅士、仕官階層。而且這種坐唱大都在庭堂、園內或較正規的場所進行。演唱的內容多是“紅樓”“三國”題材的曲段。
隨著“五四”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受姊妹藝術的影響,絲弦道逐步演變為有領唱、伴唱、對唱的藝術表演形式。唱腔、曲牌也融進了“鼓子曲”和當地的民間小調。特別是演唱內容有了質的變化。萬道同創作的批評現實主義作品,如《放洋煙火》《李豁子離婚》等曲目的演唱,導致了絲弦道由簡至繁并逐步由敘事體向代言體過渡?!恶v馬店曲藝志》第四節記載了一些絲弦道演化過渡的路徑:“絲弦道(清音)演唱——絲弦道與大調曲子聯合演唱——大調曲子單獨演唱——小調曲子(演唱)。有些絲弦道班經過上述幾次演變,已從曲藝轉為戲曲。新中國成立前汝南八區宣傳隊的主要演員和伴奏者,也都來源于絲弦道的骨干藝員。”曲劇《李豁子離婚》原本是一個曲藝作品,并以絲弦道的形式上演,曲目很快被傳唱并取得了轟動效果。1935年,汝南馬鄉鎮的朱孝禮、趙世俊將《李豁子離婚》一曲改唱為曲劇,并首演于汝南劇院,成為絲弦道曲種向戲曲過渡的實證,并很快傳播到安徽、山東、湖北、江西等省,被移植成多個劇種。演唱內容的豐富,演唱形式的演變,拓展了絲弦道的活動范圍,擴大了絲弦道的社會影響。1935年,僅汝南一縣,絲弦道班社就有40多個,演員350多人。與此同時,平輿縣、正陽縣、新蔡縣、上蔡縣的絲弦道班社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遍布城鄉,后流行于駐馬店、信陽、周口及安徽阜陽一帶,可謂盛況空前。實現了萬道同把絲弦道從狹小的小曲牌圈子引向大眾的愿望,使絲弦道的聲譽達到了高峰。
絲弦道藝術的興盛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主要有兩點:藝術的生命力在民間,特別是曲藝、戲曲這種來自民間的藝術,只有走向大眾、服務大眾,反映他們的喜怒哀樂,滿足他們的審美愿望與需求,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曲高和寡的絲弦道(清音)從文人雅士大門中走出來,才有后來聲譽達到高峰的碩果。二是從事藝術工作要具有變革的思想意愿,變則存,變則興。尊重傳統、敬畏傳統,但不能因循守舊,一成不變。優秀的傳統藝術都是在從古至今不斷創新進步中發展起來的。
三、促其興
在我們對絲弦道的源頭、演變有所認識之后,再者《德孝情》的舞臺呈現,它是給絲弦道以熱乎乎的生命,還是因襲守舊對絲弦道的傳統形式簡單照搬?顯然主創隊選擇了前者,《德孝情》以絲弦道由初級的曲藝坐唱形式逐步向戲曲表演推進的衍變歷史為依據,采用“敘事體”與“代言體”相結合的手法,在注意保留了一人唱(敘事者)、眾人接(伴奏樂手)、眾人唱、一人接的曲藝坐唱形式的同時,更注重利用豐富的戲曲表現形式,通過文本中人物(演員)的身段、表演、唱腔、道白等手段演繹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它不是絲弦道傳統形式的簡單挖掘、整理、再現,而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大膽創新與探索。舞臺上“說書人”的設置是《德孝情》創新中的一個亮點。他足登布鞋,身穿長衫,手持折扇,尤如綜藝節目中的主持人,每每出現在光區內,觀眾都會靜聽他沙啞、粗獷、渾厚、清晰,極富吸引力畫龍點睛式的劇情脈絡、人物關系介紹。在人物命運走向上多留“扣子”、懸念,并以“欲知后事,且看下回”的書場套路來吊觀眾胃口。就戲曲而言,“主持詞”也起到了故事、情節、劇情發展的連貫作用。他雖不是劇中人,觀眾卻不認為他是多余之人。
《德孝情》的傳承創新在曲牌音樂、器樂的選擇使用、唱腔構思設計等方面也可圈可點。如開場音樂,摒棄震撼、強烈火爆“鬧臺”式的老路子,另辟蹊徑的安排了靜靜地古箏獨奏,潺潺流水般的一曲琴音,襯托著樂手們及旗袍靚麗的八角鼓合唱隊剪影,猶如詩意般的畫卷呈現在觀眾面前,余音繞梁,音畫相諧,情景交融令人遐想。“洪汝河畔姜灣村,有個鄉紳名姜文”的八角鼓合唱,選用的是清音《月調》曲牌。“姜文獨坐在庭院,思念賢妻心難安,自斟自飲喝悶酒……”選用的是清音《半邊月》曲牌。為充分發揮音樂在唱腔運行中的敘事和抒情功能,以服務人物的情感及矛盾的展開,《德孝情》的音樂創作在絲弦道古老曲牌與天中城鄉流行的小調曲子完美結合,唱腔旋律旋法現代元素跟進,領唱、伴唱、重唱的多層次音樂結構創建上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與嘗試。
導演王小更的舞臺處理簡潔、明亮、唯美?!兜滦⑶椤吩趫猿纸z弦道為母體風格的前提下,充分顧及了當代觀眾的審美情趣,為解決觀眾不懂絲弦道的困惑和陌生感,“生發出新的藝術元素”,從而使人們對絲弦道有所了解,并樂意接受它,喜愛它,親近它。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