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人類胚胎基因”論文,發還是不發?
摘要:原標題:“修改人類胚胎基因”論文,發還是不發?本報記者 陳 丹 如果不是國外媒體的爆炒,中國科學家團隊關于“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論文或許真的
本報記者 陳 丹
如果不是國外媒體的爆炒,中國科學家團隊關于“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論文或許真的就“靜悄悄”地發表在國內刊物上,不動聲色地被翻過去了。
緣起——對人類胚胎基因動手術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這已不是一項陌生的技術了。在最近兩三年里,科學家們普遍都用它作為編輯基因的“手術刀”。該技術已經應用于動物胚胎和人類成體細胞,目的是促進基因療法的發展,希望能夠在癌癥和艾滋病等疾病的治療上找到突破口。不過,坊間有傳言稱,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的實驗已經在進行。
4月22日,《自然》雜志披露,廣州中山大學基因功能研究員黃軍就的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編碼人β-珠蛋白的HBB基因,該基因的突變可能導致地中海貧血癥。這些胚胎由當地醫療機構提供,均無法發育成嬰兒,不能正常出生。實驗使用了86個胚胎,48小時后,有71個胚胎存活,其中54個接受了基因測試,僅有28個胚胎的基因被成功修改,但只有一小部分包含替代的遺傳物質。
據稱,研究團隊最初將論文投給世界知名學術期刊《自然》與《科學》雜志,但遭到拒絕。這篇科研論文最終在中國教育部主管的英文學術刊物《蛋白質與細胞》上發表。
爭議——倫理道德仍是難邁的“坎兒”
黃軍就說,論文遭到《自然》和《科學》雜志的拒絕,部分原因在于相關技術存在倫理道德方面的爭議。這兩份期刊均對自己的評審過程保密(《自然》的新聞編輯團隊是獨立于研究編輯團隊的),但承認,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自然》編輯部主任瑞圖·德漢德說:“這是一個發展迅速而且復雜的領域,我們不能——也不應該——輕易地采取過分簡單化的政策。”她表示,自然出版集團正在廣泛咨詢專家,希望就這個課題制定一個“不斷進步的政策”。
《科學》雜志方面也稱,“我們堅信,基因編輯技術的潛力必須得到社會觀念的認可,只有在建立共識的過程中才能鋪平向前發展的道路。”
《細胞》雜志主編、細胞出版社首席執行官埃米莉·馬庫斯則表示,她的雜志“愿意考慮發表關于人類種系基因組編輯的論文”,如果這類論文符合較高的技術和道德標準的話,而且她的團隊“對于這些研究有關的復雜倫理問題和潛在的社會影響很警覺”。
《蛋白質和細胞》雜志的編輯說,他們之所以刊發這篇論文,是為了對這類研究工作“敲響警鐘”。該雜志執行編輯張曉雪在4月28日發表的社論中寫道:“在這種非同尋常的情況下,編輯部作出的刊登這項研究的決定,不應該被看作是對類似嘗試的一種認可或者鼓勵。”《蛋白質與細胞》雜志總編輯饒子和補充說:“我們圍繞這個問題的倫理爭議進行了認真探討,我們預計可能存在不同的觀點,但需要發表它才能引發討論。”
《蛋白質和細胞》雜志的出版商——德國施普林格出版公司證實,經該雜志審核,黃軍就團隊的研究獲得了相關機構的批準,并有胚胎捐贈者的知情同意書。他們還證實,這項研究是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中關于人類醫學科研倫理原則的條款,也沒有違反中國法律。
這篇論文是在3月30日提交給《蛋白質和細胞》雜志的,4月1日被接受。斯普林格出版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說,論文提交時還附上了《自然》和《科學》雜志的同行評議意見,作者已經基于這些意見進行了修改,這有利于快速審查,并且在這兩天內又進行了一輪同行審查。總編輯饒子和認為,兩天時間“相當長”,“你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將文章一次性發給所有人,這跟以往不一樣”。
影響——是個里程碑但并不夠成熟
《自然》和《科學》雜志拒絕刊登論文固然有倫理道德方面的考慮,但從研究披露的數據來看,這項技術本身也并不是百分百完美——不但胚胎被基因修改的成功率不高,而且實驗中“基因脫靶”現象也很多,即非目標基因被篡改了,由此導致的基因變異可能具有破壞性。與以往利用小鼠胚胎或者人類成體細胞進行的研究相比,此次實驗觀察到的基因脫靶比例高得多。倘若真的將該技術應用于人類,稍有差池,將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對胚胎進行的基因修改(稱為種系修改)是可以遺傳的,可能對后代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
黃軍就也毫不諱言:“如果想在正常的胚胎中編輯基因,成功率必須接近百分之百才行。因此我們停止了實驗,我們認為技術還不夠成熟。”
黃軍就說,有批評者指出,成功率低和大量的基因脫靶突變可能是因使用問題胚胎導致的,目前他正計劃用人類成體細胞或動物模型開展實驗,力求減少基因脫靶現象。但他堅持認為,這些與正常人類胚胎接近但無法發育的胚胎是一個更有意義的模型,“我們希望向全世界分享我們的數據,讓人們知道這樣的模型上到底會出現什么情況。”
哈佛醫學院干細胞生物學家喬治·戴利評論說,“這是世界上首例運用CRISPR/Cas9技術修改人類植入前胚胎基因的嘗試,這項研究是一個里程碑,也是一記警鐘”,“給了那些認為這一技術能完全清除疾病基因的人一個嚴厲警告”。
正如《自然》雜志所指出的,改造人類胚胎基因組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論文發與不發,都改變不了實驗已經完成的事實。而任何關于人類胚胎的人為操作,總是會引起激烈爭論,但爭論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制定出明確的規范標準,讓科研真正朝著有利于人類福祉的方向發展。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