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科學合作:1+1可以大于2
摘要:原標題:國際空間科學合作:1+1可以大于24月16日晚,北京五道口。一家不起眼的咖啡廳因為一場關于宇宙的科普沙龍而熱鬧起來。像很多聽眾一樣,Evan Schmitt一早來到這里,選
4月16日晚,北京五道口。一家不起眼的咖啡廳因為一場關于宇宙的科普沙龍而熱鬧起來。
像很多聽眾一樣,Evan Schmitt一早來到這里,選了一個可以盡量靠近講臺的位置,這位來自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美國得克薩斯小伙兒,準備在沙龍的提問環節拋出自己的疑問。
晚上7點半,沙龍準時開始,房間已經擁擠得無法多放下一張椅子,到場的還有歐洲空間局科學部前主任羅杰·博奈、SSI-BJ首席執行所長方默銳等不少知名空間科學家。掌聲中,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走到幻燈片前,開始了他的演講。
“在空間觀測方面,中國已經有很長很長的歷史了。早在公元前2042年,我們就有關于日食的記載。在彗星觀測方面,中國的先人們還最早提出來彗尾方向總是和太陽方向相反。”對于ISSI-BJ主辦的“理解科學”(Understanding Science)系列科普沙龍,吳季還是第一次做主講。
“這是我們1973年在湖南馬王堆墓出土的帛書中發現的29張慧星的圖片。”從中國古代的空間觀測歷史開始,吳季的話題慢慢延伸到現代。一張中國空間科學發展的圖卷緩緩鋪開。
他告訴聽眾,如今,中科院“創新2020”部署了一系列戰略性先導專項,空間科學也成為其中之一。“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非常歡迎國際合作,這將對我們的新任務有極大的鼓勵作用。”
吳季介紹,作為中國與歐洲合作的首個科學探測衛星項目,“雙星計劃”就非常成功。“這是第一個由中國科學家提出,并以中方為主的空間探測國際合作計劃。2008年,‘雙星計劃’成功運行,它包括兩顆以大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的微小衛星,分別對地球近赤道區和極區兩個地球空間環境變化最為重要的區域進行寬能譜粒子、高精度磁場及其波動的探測。2010年,產出了200多篇高水平論文,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40多分鐘的主講結束后,Evan Schmitt第一個舉手提問:“您怎么看待中國與俄羅斯、美國的合作問題?”
聽眾的目光齊刷刷地轉向了吳季。
“從科學家的角度,我們不太希望國際關系影響到科學合作。在機構和科學家層面,我們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都在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吳季表示,這兩年,中國科學院與美國科學院已經組織了兩次“空間科學青年領軍人物論壇”,今年和明年還會組織兩次這樣的研討。
“科學家之間應當加強聯系,大家聯合起來,能做更多的事情,可以產生1+1>2的效果。”吳季說。(倪思潔)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科學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