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敘事
摘要: 教育人,不可能不運用兩種武器,一種是表揚,一種是批評。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怎樣正確的運用這兩種武器呢?使其發揮出應有的威力。 首先,在教學中運用表
教育人,不可能不運用兩種武器,一種是表揚,一種是批評。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怎樣正確的運用這兩種武器呢?使其發揮出應有的威力。
首先,在教學中運用表揚應適量、適度、適時。一般來說,表揚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或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或針對其作業書寫、思維方式等。如果不重視表揚的針對性,看到一點說一點,反正“油多不壞美”,好話說多點不會錯,則不能收到表揚的最佳效果。只有恰當而準確的表揚才能使學生明確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激起學生的進取心和榮譽感,使大家產生一種羨慕和向往的心理。相反,那些信口開河、隨心所欲的表揚,有時不但起不到鼓勵的作用,反而會使教師的威信下降。
所謂適度。就是說表揚應該準確、探究分寸。表揚基調的高低,就不能激勵先進,發揮典型示范的效能;如果言過其實,就會貶低表揚的價值,致使吹捧、華而不實等不良風氣產生。表揚次數的多少,也應慎重考慮,可以說廉價的表揚是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的。
有一位班主任,看到班上的學習委員多方面表現不錯,且成績經常名列前茅,為了鼓勵其不斷進步,號召全體同學向他學習,便每天都要表揚,由于表揚次數過于頻繁,且有時又言過其實,因此,使其他同學漸漸與他疏遠了,那位同學也因此而背上了包袱,不久便逃學了。后來班主任去家訪,問其原因,那位學生說:“老師您經常表揚我,我感到害怕,怕出了差錯辜負了您的期望。”可見,表揚不宜過多,要適度。
所謂適時就是說表揚要起到它應有的作用,還需及時,當一件先進事例發生時,教師應作出積極的反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特別是對后進生的表揚更要及時。譬如某學生連續幾次遲到,今天早到了要及時表揚;又譬如,某學生上課從未主動發言答過問題,今天這樣做了;教師應及時表揚鼓勵。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教師要善于發現每一位學生身上的發光點,了解他們的每一點細微的進步,鼓勵及時而適度的表揚往往是促進后進生轉變、前進的催化劑。
其次,表揚不應停留在表面上,而應挖掘。有時學生做了一些好事,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他們自己卻不一定能清楚的認識其重要的意義。這時教師的表揚就不應就事論事,只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應進行理論分析,挖掘其所寓含的意義。
例如生活中時或做一件好事已司空見慣,但如果你班上某一位學生經常做好事,或護送殘疾兒童入學,或幫助差生提高學習成績,并助人為樂,你就不要等閑視之。而應從樹立良好的班風,提倡良好的社會風尚,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一個“四有”新人的高度予以深化,使學生提高認識,明白意義,并以此號召同學們向他學習。這樣事雖平凡,但一旦挖掘、表揚,則會達到你始料不及的目的。
又如,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解答疑難往往速度較快,答案正確,而大部分同學卻不能如此。因而教師就要注意分析其解題方法、思路,對其可取的方法、思路予以肯定、推廣,同時鼓勵學生快解,巧解疑難,以培養其敏捷的思維能力,而不是只停留在答案做的是否對這些表面現象上。
再次,表揚要適宜,就是要符合客觀實際情況,只要表揚能促使學生改過自新,不斷進步,這就是可取的、成功的。
如某老師在一次期中考試后,發現一位平時不怎么用功的同學居然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績。經過了解證實這個“成績”是考試作弊來的。怎么處理呢?按常理,發現作弊應堅決制止并予以處理。但這位老師并沒與這樣做,而是考慮分析了這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有較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學習上愛耍小聰明、不踏實。針對這種情況,這位老師便裝“糊涂”,沒有捅破這張紙,并公開表揚他取得的“進步”,并向他提出希望:不要驕傲和滿足,期末時能不能名列前茅,才能說明是不是僥幸的取勝,還是持之以恒的好成績。這位老師把鼓勵和信任的目光投向他時,他慚愧的低下了頭。此后這個學生果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上課下看到的是一個勤奮好學、刻苦努力、嚴格要求自己的嶄新的形象。到期末,他果然憑真實才學考出了好的成績。此后他的成績一直比較穩定。這樣表揚使他的成績“促假成真”了。
當然這只是一種特例,這樣的表揚不宜過多提倡,因為,假如學生都誤解搞舞弊這種違紀行為,那將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和后果。因此表揚要適宜,不可一概而論。
總而言之,表揚是一門藝術,他要求適量、適度、適時,而且要適宜,并能挖掘、發揮。
學生做得正確或有一定長進,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應肯定學生的成功和成績。美國心理學家布格爾斯基說過:“興趣和注意來自成功,一事成功,事事順利。”學生的成功和成績,是學生繼續保持對學生的極大興趣和注意力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基礎,而教師的及時表揚和鼓勵,則是促使學生“事事順利”的“加速器”、“添油機”、和“助跑器”。
俗語云:“人無完人”。教師面對學生的不可能全是成功,更多的是退后、錯誤等。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需要運用批評的武器,使學生得到改正。教師的批評不應是大聲斥責,也不是挖苦諷刺,更不應拍桌打凳。霍姆林斯基說過:“凡是出現過大聲斥責的地方,就有粗魯行為和情感冷漠的現象。大聲斥責表現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應,每個教師心靈中所具有的情感素養的種子都會在這種反應中喪失殆盡。”由此可見,教師的批評方式如果粗魯,不但不能夠使其改正錯誤,相反還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破壞師生間的良好感情。可見批評不僅是一種武器,而且也是一門藝術。只有巧妙的運用批評,才能打開學生緊閉的心扉,使之幡然悔悟,使之改過自新。那么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怎樣運用批評這一武器,講究批評的藝術呢?
一、用微笑來暗示
用微笑的方式去批評學生,實際上是動之以情的批評法,常能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這種方法適用學生的細微的違紀行為或偶一為之的過錯。譬如,學生上課遲到一兩分鐘,或上課時思想開而了小差,這時教師對其微微一笑,他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不對,并能告誡自己:老師注意到了,下次可別重犯。
二、用表揚來反襯
表揚除了可以“促假成真”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表揚大部分學生的優點,來反襯少數學生學生學習中的缺點和不足,造成一種積極進取的心理氣氛,促使少數學生轉入“正軌”,趕超先進。有位教師授課時,發現幾位學生昏昏欲睡,聽課走神,本應批評,但教師并未這樣做,而是講到:“今天一二三組的同學聽課注意力非常集中,四五組的大部分同學聽課也比較認真,這很好!雖然是上午第四節課,但絕大部分同學能振奮精神,認真學習,值得表揚。”教師的話猶如興奮劑,大多數學生受到了鼓舞,那幾位睡意朦朧的學生聽后也為之一振,打起精神來。
三、有商討來提醒
當學生出現不良表現時,教者不應單純居高臨下高聲訓斥,而應以平等的姿態,心平氣和的與之商討使其認識錯誤,這比以勢“壓人”更能為人所接受。譬如,有位教師在講練習題時,有兩位學生在竊竊私語,課堂上講小話,當然是違法了紀律,影響了其他同學。這時,教師并未高聲斥責,嚴厲批評,而是走進其旁,輕聲問道:“你們在談論什么呀?我的講解有什么差錯嗎?”兩位學生聽后為自己沒能認真聽課而深感羞愧,低下了頭。
四、用沉默來責備
面對學生的不良表現,教師微露不悅,且沉默不語,就會給學生造成一種壓抑,領悟到教師內心的不滿和責備。這種無聲的批評可以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例如上課時,有些學生思想開小差,如果教師突然中斷講課,沉默一會,學生會警覺起來,思想馬上集中到課堂上去。這比大發雷霆更有利于維持教學程序。
五、用嚴詞來說服
如果學生嚴重違反了課堂紀律,又并非初犯,教師就必須對其進行具有說服力的嚴厲批評。絕不能姑息遷就。但是必須注意采用這種方式時,批評的內容一定要準確集中,切忌目標不明;批評的語言一定要清楚明了,切忌含糊其詞;批評的態度一定要誠懇端正,切忌威脅鄙夷。總之,不能使批評的學生誤以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能傷其自尊心和人格,要讓其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教師的善良用心。
六、用故事來感化
生動的故事是“一部”可借鑒的“歷史”。當學生犯了錯誤,或出現某種不良的傾向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講述相關的生動故事來啟發學生認識錯誤及其可怕后果,感化其被扭曲的心靈。如果可以通過講述名人的奮斗史,是那些犯了錯誤而厭世尋短的學生熱愛生活,重新振作起來;通過講述“浪子回頭”的事跡,使那些犯了錯誤而破罐子破摔得學生勒馬回頭,改過自新……好的故事可以挽救一個人,教師如果善于用故事感化學生,則勝過千百次的批評。
七、用幽默來感召
幽默的語言既能活躍氣氛,又發人深省。教師的批評如果也能運用上幽默的話語,則勝過那干枯的說教。有位教師在講李白贊美長江的詩句,學生頓時興致勃勃,普遍要求教師朗誦其詩。這時,教師發現有一位學生在看課外書,因此順理成章,幽默的說道:“上課不變吟詩句,恐驚XX看‘天書’。”本是句“夜深不便吟詩句,恐驚星斗墜江河”。這一變用,使那位學生馬上收起了課外書,臉一下漲得通紅。這
總之,教師授課時,無論采用哪一種批評方式,都要適時適度,要注意學生是否有著心理準備的可接受性,還要講究批評的實效性。惟有可接受性強,方法靈活得當的批評,方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學記》提出了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是“禁與未發”。要在不良行為發生之前,引導學生向“善”的方面發展。如果“發然后禁”,便難免有阻力,這會抵消教育的效果,叫做“扦格而不勝”。因此,教師的善教,不是在于善于批評,而在于“禁于未發”。這時教育的最高原則。
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每個教師的出發點都是希望自己的教育能對學生產生積極作用。但是,由于每個學生的情況和性格都不同,因此,我們只有因材施法,也就是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事情,科學的、靈活的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