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四大定律”
摘要: [摘要]各家銀行每天在售的理財產品數量也一二十款,怎么能挑選到一款適合自己、收益又比較理想的理財產品?投資者不妨參考以下建議?! ?ldquo;有什么收益高的理財產品
[摘要]各家銀行每天在售的理財產品數量也一二十款,怎么能挑選到一款適合自己、收益又比較理想的理財產品?投資者不妨參考以下建議。
“有什么收益高的理財產品可以推薦一下嗎?”“買哪個理財產品比較好啊?”最近一段時間,本報經濟熱線陸續會接到讀者類似的咨詢。每個月,銀行都會有三五千款理財新品發行,各家銀行每天在售的理財產品數量也一二十款,怎么能挑選到一款適合自己、收益又比較理想的理財產品?投資者不妨參考以下建議。
沒有投資經驗別碰結構性產品
定律一
近期股市火爆,掛鉤股市的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投資者面前。普益財富數據顯示,僅3月28日至4月10的兩周時間里,商業銀行就發行了59款結構性產品。其中,掛鉤股市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數量增多,預期收益率超過7%,甚至還有超過10%的,比如某款掛鉤股市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達到18.5%。
不過,這些結構性理財產品能否在運作到期時順利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卻是未知。普益財富研究員李林夏表示,最近一周公布到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中,有兩款產品未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均為結構性產品。其中一款掛鉤黃金價格,一款掛鉤滬深300指數。
不僅如此,今年一季度未達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超過半數為結構性產品。該類產品通常掛鉤股票、股指、匯率、黃金等高風險標的,實際到期收益要參照掛鉤的標的在觀察期內的表現,收益不確定性比較大,適合有投資經驗的投資者購買。
“節點”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高
定律二
在普通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整體難走高的情況下,怎么能挑選出收益相對較高的產品呢?銀行理財專家陳鐵鋼表示,可抓住一些“節點”來購買理財產品。
“節點”有兩類:一是節假日,大部分銀行會在節假日發行“節日專屬”理財產品,收益要高于日常發售的普通理財產品,比如在3月8日這一天,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要高出日常0.3到0.5個百分點;二是月末季末,各類企業都在回籠資金,市場資金面將會偏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將會短暫上升,所以投資者可以關注月末和季末理財產品收益行情。
另外,同一家銀行不同銷售渠道的理財產品,收益也會不同,總體上看,為節約成本,引導客戶向電子渠道轉型,網銀、手機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收益要高出柜臺。以某股份制銀行為例,4月10日通過電子銀行渠道銷售的一款39天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高達5.55%,與柜臺渠道同類型相似期限的產品相比,收益高出約0.3個百分點。
理財產品收益和銀行規模不成正比
定律三
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單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的話,當下,理財收產品預期收益的高低與銀行規模是成反比的。
以4月3日到4月10日這一周的情況來看,普益財富提供本報一組數據顯示當周共有60家銀行發行固定收益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其中,國有銀行發行131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04%;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201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30%;城市商業銀行發行253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35%。也就是說,從理財產品收益上看,城市商業銀行整體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整體高于國有銀行。
不過,理財產品收益高并不代表該銀行的理財能力強。專業人士表示,發行能力、收益能力、風險控制能力、信息披露規范性等多方面指標構成了一家銀行的綜合理財能力。投資者也并不能只看理財產品收益高低來選擇銀行,而要綜合多方面情況考量。
中長期理財產品比短期產品更劃算
定律四
分析師劉銀平表示,銀行理財產品資金大多投向于銀行存款、資金拆借及逆回購、票據、其它貨幣市場工具、債券、信托計劃等資產,由于資金一般更多流向期限較短、安全度較高的資產,所以理財產品的期限普遍偏短。此外,銀行理財產品在投資期內一般無法提前贖回,投資者出于對流動性的要求,往往傾向于購買中短期理財產品。
理財專家提醒投資者,一定要關注理財產品募集期和產品到期后的清算期。募集期和清算期越長,資金在賬上閑置的時間就越長,對實際收益率的影響就越大,在產品期限、預期收益率相同的情況下,選擇募集期和清算期較短的更劃算。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